4000万人追捧的“网红”保险产品 今起被套上缰绳

4000万人追捧的“网红”保险产品 今起被套上缰绳
2021年06月02日 22:17 财经自媒体

  来源:娱贯财经  

  文 | 俞燕

  要说2020年以来哪款保险产品最火,不用说,肯定是“惠民保”——官方名称叫“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

  早在2015年,深圳便推出了“惠民保”的前身——“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险”。谁曾想,五年后倒成为火遍全国的“网红”产品。各地争先恐后上线“X惠保”,有的甚至一地多款,真是让人挑得眼花缭乱。

  根据官方口径,截至2020年,共有23省82个地区179个地市推出 “惠民保”,累计超4000万人参保,保费收入超50亿元。

  5月27日,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满月”了。该产品共有575万人投保,占可参保人数的30%。以每份115元计算,总保费达6.61亿元。

  这个成绩单,在众多“X惠保”中着实亮眼。不愧是保险重镇。

  有业内人士估算,投保率至少要达到30%,“惠民保”才能达到盈亏平衡。作为超级大城市且保险根基深厚的上海,也才勉强到达这个盈亏平衡线,其他地方遑论盈亏平衡?

  对于这股“惠民保”狂潮,已有诸多保险业内人士充满忧思:它会重蹈百万医疗险的覆辙吗?是否也沦为“赔本赚吆喝”的命运?

  一项业务如果想要健康持续发展,把好事办好,需要规范。2020年11月20日,银保监会向发布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业内征集意见。

  半年后,正式版本在6月2日发布。这半年来,监管环境、保险市场亦发生了诸多变化,一些变化也被纳入新规。

  01

  新规有哪些要点

  新规主要在四个方面,对“惠民保”进行了规范:

  一是强化依法合规。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商业保险的经营规律和市场化原则,科学合理制定保障方案。规范业务开展,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二是压实主体责任。总公司对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负管理责任,须审核保障方案和承保产品,加强统一管理,规范业务流程,完善内部问责机制。

  三是明确监管要求。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对低价恶性竞争、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重点查处,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业务平稳运行。

  四是加强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发挥自律组织作用,积极参与属地保障方案拟定,探索建立定制医疗保险服务规范,搭建行业交流平台。

  “娱贯财经”对比看了一下,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新规还是有不少变化。

  一、鼓励纳入保障范围的,新增了“健康管理服务“这一内容。

  此前在《健康险管理办法》里,便有关于支持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规定。因此,在“惠民保”里也同时纳入健康管理服务,也是对相关规定一脉相承。保险公司可以向非标准体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增加“惠民保”的用户粘性。

  二、删除了“应通过具备资质的互联网平台接受在线投保”。

  这个改动,是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关于投保须在自营平台上完成的规定,以及互联网平台整肃有关。

  三、删除“科学确定责任范围”,以及删除“运用科技手段有效管控不合理费用”。

  四、将保险公司对开展定制医疗保险业务负“管理责任”改为负“主体责任”。

  删除“分支机构的保障方案和承保产品报经总公司审核同意,取得总公司授权书”,这也意味着,将“惠民保”产品制订和管理权限,全部上收到总公司。

  五、增加“鼓励保险行业协会探索建立定制医疗保险服务规范,搭建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等功能。

  这也意味着,保险行业组织将在“惠民保”的发展中,起到更大的引导行业规范发展的作用。

  六、在重点查处的问题中,增加“承保价格低于成本”、“违规支付的费用中增加经纪费或其他费用”、“拖赔惜赔”、“合同期间内单方中途退出”等情形,同时删除“利用不正当手段套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等措辞。

  总体来说,这条的规定更加严厉,将保险公司惯用的一些恶性竞争招式以及理赔痼疾,都纳入重点查处的范围。

  01

  狂飙之下的乱象

  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皮。一飞冲天的“惠民保”,一年间遍布大半个中国,且已从一线城市“下沉”到这二三线城市。这发展阵势挺让人震憾。

  当然,“惠民保”这么受到追捧,也不全然是保险公司的推广之功,除了产品本身门槛低,更具普惠性,新冠肺炎下民众保险意识的觉醒产生的需求等因素,还有很大一个推手是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

  拿上海的情况来看,其能获得这么高的投保率,便与上海政府的重视有关,有关数据显示,“沪惠保”的公域流量占比比高达七成左右。

  政府支持,固然有利于“惠民保”立足和推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保险公司如果仍然搞恶性竞争或虚假宣传,也会伤害保、政关系,失去在当地的信任根基。

  根据银保监会的说法,目前大多数项目“惠民保”刚启动,业务模式、保障责任、费率水平、增值服务等仍在探索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地区保障方案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并未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医疗费用水平、基本医保政策、投保规模等基本要素,也未充分利用既往医保数据进行精算定价。

  二是“惠民保”受众广,要求承保公司具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能够实现与医保系统对接并完成一站式结算,同时对线下客户咨询、理赔等服务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但目前部分承保公司业务经验、风控能力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可持续服务能力不强。

  此前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惠民保”最大的一个风险在于,“惠民保”不做风险筛查。而保险最重要的一个风险经营手段便是核保。没有核保的,还能叫保险吗?

  何况,愿意买“惠民保”的,多是无力或无法投保商业健康险的中低收入、中高风险人群。

  在没有核保的情况之下,“惠民保”的定价从十几元到百元不等,定价区间过于宽泛。在为没有历史数据打底的情况下,定价很有随意性。

  定价是否能够涵盖赔付支出,能否持续经营,被业界认为是“惠民保”的痛点。

  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当地政府,尤其是政府主导型“惠民保”,都对赔付率有比较高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赔付率达到95%,同时又要尽可能多地将非标准体尤其是带病体纳入投保范围。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惠民保”是一把双刃剑,既揽得了保费,又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支持了普惠金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其他保险业务,即所谓的溢出效应。比如,“惠民保”火爆后,百万医疗险业务就出现了很明显的下滑。

  有人说,保险公司愿意亏钱做“惠民保”,是因为获客,并对其进行二次销售。

  真的是这样吗?

  一家保险公司人士表示,其实业内目前对于“惠民保”的客户转换率究竟是什么情况,还很难进行追踪和匡算。

  其实,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还有一种错觉,以为买了“惠民保”后就有足够保险了,不需要再买别的保险了。就像当年百万医疗险火爆的时候,很多消费者觉得这产品真是又便宜、保障又高,转身就把以前买的重疾险给退了。

  所以,花几十块或百来块买了一份高保额的“惠民保”后,保险公司还想再劝动这些消费者再买点别的保险,你觉得会更容易吗?

  此前复旦大学许闲课题组发布的一份关于“惠民保”的报告指出,升级无使用门槛的健康增值服务,大幅提高被保险人尤其是健康人群对其的感知,增强用户粘性,并通过加入以筛查检验为核心的服务,帮助保险公司通过全流程风险管理,降低事后赔付风险,控制赔付成本,或许是解决“惠民保”“恶性循环”的途径之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07 齐鲁银行 601665 5.36
  • 06-04 可靠股份 301009 12.54
  • 06-03 东威科技 688700 9.41
  • 06-03 爱玛科技 603529 27.86
  • 06-03 爱威科技 688067 14.71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