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度玉米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调查

2023-2024年度玉米价格波动及影响因素调查
2024年05月17日 07:00 市场资讯

来源:中华粮网

  自2023年9月份以来,在玉米增产丰收、替代谷物充足、进口不减以及需求偏弱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出现了震荡下跌的走势。全国玉米均价在今年1月26日刷新年内的最低价2260.57元/吨,较年初下跌6.59%,跌至近三年半的低位。春节过后,区域余量下降,贸易建库意愿增强,叠加国家政策引导,市场情绪企稳反弹,玉米价格出现上涨迹象。针对近期玉米价格走势波动频繁的情况,本文基于对玉米全产业链进行调查研究,对影响玉米价格变化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影响玉米价格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主体

  目前我国玉米全产业链主要涉及四大类主体,包括农资经销商、农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玉米收储企业与玉米加工企业。产业链上游为种植环节,农户和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农资经销商处获得相应农用物资进行耕种;产业链中游为收储环节,玉米通过粮食收储企业的流通,传递至加工企业;产业链下游为加工环节,由加工企业对玉米进行加工,再销售产成品。

  多因素叠加导致2023年玉米价格持续走低

  供给端方面,国内玉米丰收,产量增加,供给充足。2023年,尽管华北与东北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但全国大部分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粮食作物生长。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显示,2023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6.63亿亩,比上年增加1723.2万亩,增长2.7%;全国玉米产量28884万吨,比上年增加1164万吨,增长4.2%,再创历史新高。玉米增产丰收使得库存大增,玉米供给出现阶段性过剩的局面,导致玉米价格一路下滑。

  进口玉米及高粱大麦等替代谷物库存供应充足,并且价格相对国产玉米仍具有优势。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累计进口玉米2714万吨,同比增加652万吨,增长32%。分国别看,从巴西进口1281万吨,占比47%;从美国进口714万吨,占比26%;从乌克兰进口553万吨,占比20%。上述三国合计占比93%,巴西取代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进口来源国。另外,进口玉米价格优势明显,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国际玉米到港税后价平均为2447元/吨,国内玉米到港价平均为2847元/吨,国外玉米全年价格均低于国内价格。同时,进口玉米粉、高粱大麦等替代品供应也相对充足,对于内贸玉米仅维持刚性采购需求,也给玉米价格带来较强的利空预期。

  需求端方面,疫情后消费未能如预期强势,需求端不振是拖累玉米市场的重要因素,下游承接不足加剧了玉米市场的供应压力。据了解,我国玉米消费主要包括饲用消费、工业消费、食用及其他消费。其中,饲用消费与工业消费为主要消费方向,占比近93%。在玉米价格连续下跌的行情中,饲料消费需求减弱,深加工企业按需采购,市场收购主体整体心态趋于谨慎。

  玉米收储企业后市信心不足导致收购建库意愿降低。贸易企业方面,在下跌行情中,企业存粮即亏损,因此大多玉米收储企业采取随收随走的策略,不愿建立库存,甚至部分前期建库亏损的企业逐渐开始出货。在此基础上,玉米期货价格连续大幅下跌,自2023年9月以来,主力合约跌破2400元/吨关口,最低跌至2364元/吨,更增加了市场走弱预期,致使市场体量较大的贸易商对后市信心不足,收购积极性降低,且收粮后下游需求承接力度有限,多谨慎建库,贸易环节成交量有限。

  生猪养殖持续亏损导致玉米饲用需求减弱。生猪在畜禽养殖体量中占比较大,而玉米在生猪饲料中添加占比最高达66%。目前,国内生猪价格仍然处于低位,2023年以来生猪出场均价基本在1.3万-1.7万元/吨的低位,全年均价1.5万元/吨,同比下跌19.7%。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生猪存栏43422万头,同比减少1834万头,减幅4.1%;季环比减少807万头,减幅1.8%。饲料养殖持续亏损,加之生猪正处于去产能周期,原材料采购补库意愿低,用粮企业大多维持低库存运行。

  玉米深加工企业利润收窄,不愿在玉米下跌行情中建立库存。玉米深加工主要包括生产淀粉、酒精、植物油、氨基酸等产品,其中生产淀粉与酒精占玉米深加工企业75%,二者为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原材料成本上涨、替代消费增加、下游消费低迷,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呈下降趋势,虽然近年来国内玉米深加工产能有所扩张,但是增幅较疫情前的高峰期下降近5%。并且相关副产品销售价格大幅下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玉米淀粉价格逐步走高后有所回落,全年均价3314元/吨,同比下跌1.2%;玉米酒精高位回落反弹后再回落,全年均价6700元/吨,同比下跌4.1%。企业加工利润收窄,在原粮价格下跌背景下,“买涨不买跌”情况更加明显,玉米深加工企业随采随用,收粮进度缓慢,直接影响玉米价格。

  2024年初玉米价格略有上涨原因分析

  综合粮食政策影响、内外部环境变化、供求双方博弈形势改变等因素,2024年春节过后玉米价格小幅上涨,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国家粮食政策引导下中央储备粮总公司收购政策及时调整。1月11日,中储粮集团公司发布将在东北等玉米主产区增加国产玉米收储规模的公告。增储政策落地后,中储粮吉林省分公司于1月中旬提前下达2024年中储粮轮换计划,指导中储粮直属库企业开启政策性粮油收购;紧随其后下达2024年第一批国产玉米调节储备入储计划,吉林省及时增加收储库点及收购计划,扩大收购规模,加大粮食收购政策支持力度。例如,四平地区玉米调节储备增加收储库点5个,增加收购数量11.7万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当地玉米市场,提高了供应紧张程度,进而推动了玉米价格上涨。

  二是玉米主产区雨雪天气增加、气温下降等因素,推动玉米价格上涨。春节过后,国内中东部地区雨雪冰冻天气增加。气温持续下降后,农户玉米易于存储,有效缓解农户的售粮压力,为地趴粮的销售争取到更长的时间。同时雨雪天气导致主产区物流运输放缓,玉米供应收紧,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及贸易商小幅提价促收,看涨心态进一步增强,市场收购主体随之增加,带动了周边玉米价格小幅上涨。

  三是市场收购主体及农户博弈双方形势改变,扩大价格上涨态势。中储粮直属企业入市收购后,一方面贸易企业及时把握时机,纷纷开秤抢购;另一方面部分农户随着粮价上涨和春节临近,急于在春节前出粮回款,玉米价格得到进一步巩固,供求关系趋于平稳,使得价格上涨但涨幅不大。截至3月5日,全国玉米均价为2333.68元/吨,较春节前上涨57.81元/吨,涨幅为2.54%。

  相关建议

  近年来,玉米市场价格多变,形势复杂,立足金融为民服务“三农”定位,确保粮食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切实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结合目前玉米价格市场形势,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政策,做好粮油信贷资金供应工作。根据近年来粮食市场多变形势,粮食加工企业及购销企业经营模式特点,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为导向,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关于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等方面的金融货币政策。不断探索创新粮油信贷支持模式,灵活运用信贷优惠政策,组合使用信贷营销产品,积极指导金融机构支持粮油信贷投放,并结合实际,在资金供应、工作考评、差异化管理等方面给予金融机构一定优惠政策。

  二是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引导企业抓准时机入市收购。玉米市场价格受到内外部环境、供求双方、粮食产业链、物资链各环节各主体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玉米价格监控机制,及时引导粮食收购主体入市收购,快购快销,防止“赌后市”带来的市场风险。应充分发挥信息传导和金融机构专业服务职能,发挥秋粮收购信贷支持作用,切实做到“钱等粮”,助力粮食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是丰富信贷产品与担保方式创新形式,解决产业链资金缺口。经调查了解,玉米收储企业资金需求较大,金融机构授信额度相对不足。一方面,目前玉米收储企业多以其固定资产作为抵押,金融机构可探索依据企业收储能力,以收购的仓储玉米作为质押,估算价值再次授信,进一步提升其融资增信能力。另一方面,创新适配专属信贷产品,针对玉米全产业链不同主体提供差异化授信支持,继续落实续贷、展期降息、减负让利等农业贷款绿色通道举措,减轻玉米产业链相关企业融资压力。

金融时报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靖笛

玉米价格 玉米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5-24 汇成真空 301392 --
  • 04-29 瑞迪智驱 301596 25.92
  • 04-25 欧莱新材 688530 9.6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灿芯股份 688691 19.86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