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董克用:个人养老金撬动居民养老意识 短期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

全文|董克用:个人养老金撬动居民养老意识 短期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
2022年06月08日 10:35 新浪财经

  今日,2022新浪财经养老与基金研讨会于线上隆重召开。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标志着“个人养老金”新时代即将开启。而养老投资一直是大众关心的话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广大民众尚未形成长期、持续且系统地进行养老储备的意识。养老保障产品供给层面,我们也亟需更加多元化、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养老产品。

  公募基金如何助力个人养老金“落地开花”?新浪财经针对此议题举办了2022养老与基金研讨会(线上)。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表示,中国的养老第三支柱的内涵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有政策税优的个人养老金,一部分就是其它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一起构成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融共同构成了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税收递延的个人养老金是一个支点,具备杠杆效应,可以撬动个人进一步自我养老储备的需求,能够促进商业养老金融的发展,让大家意识到,因为我们未来的老龄化趋势和未来养老金体系变化,必须要早做这样的积累。

  同时,税收递延的个人养老金更多的是自上而下,是宏观政策驱动的,而商业养老金融今后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是微观的市场主体的驱动。金融业、银证保及基金业如果为市场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大家感受到这样积累的优点、好处,就会鼓励到大家积极参与。相对于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优势,其实商业养老金融潜力在于服务多样、产品丰富、市场敏感、主体竞争。两者互相撬动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的第三支柱养老金。

  聚焦于有税延的、优惠的个人养老金,短期的未来内要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如果按照20%的参与率,就是1000万人参加,如果都按上限缴,一年是600亿。但是我们希望它突破,希望它能达到3000亿,但是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这一两年各种因素不利。所以,不要指望着一下子就能冲上去,我们还是要打持久战,要有耐心,慢慢地积累起来。

  以下为演讲全文:

  董克用:谢谢新浪财经邀请我参加这次研讨会。我在这次研讨会上准备讲的题目是“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中国内涵与前景展望”。我准备讲三个问题:

  一、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中国内涵

  二、典型国家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比较

  三、中国个人养老金未来前景展望

  一、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中国内涵

  (一)为什么要讲第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中国内涵呢?因为世界上三支柱的说法大家都认同,但是三支柱的内涵各国有很大差异。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就不讲那么细。传统意义上的第三支柱有几个特点:

  1.税收优惠。因为没有税收优惠的往往就属于个人的自我养老储备,国际上往往不把它统计到第三支柱里来。

  2.有专门账户。只有进入该账户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比如说美国的IRA、加拿大的rrsp,日本的ideco,英国的ISA。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第三支柱的构成有点差异、有点特色。首先,我们有税收递延的个人养老金,国务院7号文发布的加快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有关意见,这个里边讲到了“个人养老金”,这个名词已经推出来了,不再是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我们试点那时叫税收递延,还是EET。个人养老金它有税收优惠,有专门的账户,我们在7号文里还提到一个概念,就是要发展其它商业养老金融,也是个人主导的,但是它的细则还没有推出,还在尝试之中,比如要推出的商业养老储蓄、商业理财,这些产品有些是可以进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享受税优,但也有不是,也有在之外的,也就是说没有税收优惠,也不进入那些账户的,但是仍然是以养老为主的这种养老金融产品。所以,中国的养老第三支柱的内涵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有政策税优的个人养老金,一部分就是其它商业养老金融产品,都是构成了第三支柱。为什么?因为它是个人主导,它和第一支柱、第二支柱是不一样的,第一支柱我们的公共养老金是政府主导的,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是雇主主导的,包括两个,一个是企业年金,一个是职业年金。我们的第三支柱是个人主导的,包括这次推出来的个人养老金,包括2018年的试点,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个人主导,个人要买,将来我们的很多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也是个人为主导。所以,中国养老金的第三支柱是这样一个内涵。

  (二)如何理解税延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融的关系?我们为什么要推出来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三支柱呢?

  1.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一个是加速,一个是我们老龄化的时间很长,我叫它“人口老龄化高原”。同时我们养老金体系有压力。这两个因素造成了无论你是否是缴纳个税的人群,其实所有人将来都有自我养老储备的需求。

  2.目前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政策下,我们的个人所得税的结构、背景实际上和很多国家不一样,我们的纳税人口占比小。所以如果仅仅看税收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它的覆盖面毕竟有限,而商业养老金融就把第三支柱的覆盖面大大扩展了。所以,真正可以使第三支柱怎么具有普惠性呢?就是商业养老金融,它的面积大,就不是只有纳税人可以享受到,大家都可以来做。所以,我们的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融共同构成了居民来搞养老财富储备。

  3.我们税收递延的个人养老金是一个支点,支点是什么?有杠杆效应,有这样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个人进一步自我养老储备的需求,把你唤醒了。原来你不注意,我们的个人养老金就像一个杠杆支点把你唤醒了,你知道事情很重要,要提前做养老财富的储备。所以,它就能够促进商业养老金融的发展。没有这个杠杆撬动,大家可能没有这个感觉,觉得这都是个人行为,有钱就做,没有钱就不要做。不是,因为我们未来的老龄化趋势和未来我们的养老金体系变化,必须要做这样的积累,大家就要早来储备。

  4.两者的关系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们就看税收递延的个人养老金更多的是自上而下,是宏观政策驱动的,2018年第三支柱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推出,就是宏观政策驱动,而商业养老金融今后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是微观的市场主体的驱动。我们的金融业、我们的银证保特别是我们的基金业,如果我们为市场提供了很好的产品,大家感受到这样积累的优点、好处,他就会积极参与,就像我们基金业发的目标日期基金、目标风险基金,大家看到了虽然没有税优,但是大家也会积极地去做,这只是一个尝试的开始。今后如果做得更好,大家就更积极地参与了。所以,商业养老金融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微观的市场主体驱动的,区别于税收递延的个人养老金。

  5.相对于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优势,其实商业养老金融潜力在于服务多样、产品丰富、市场敏感、主体竞争。个人养老金今后主要靠税收优惠,没有税收优惠大家不太愿意参加,但是商业养老金融就看大家能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它对市场的敏感度也比较高。所以,如果要竞争,让老百姓真正体验到需要这样的养老储备,可以做这样的养老储备,将来对自己有好处,那大家就参与了。所以,两者首先是一个撬动的关系,然后又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并且我们的政策也讲了,有些将来的商业养老金融的一些好的产品,也可以转化为个人养老金里边的好的产品,两者不是完全分开的。有些是可以进来,可以作为老百姓在税优方面来选,两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的第三支柱养老金。

  (三)为什么商业养老金融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们讲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先老龄化,咱们今天的老龄化程度还比发达国家低一点,我们只不过是在2050年前后要超越他们了,我们比他们还老,因为中国的人口结构和一些特殊的情况决定了我们会比他们还老。我们现在看一看这些已经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他们早做准备了,他们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就开始做准备,就从养老金体系以现收现付为主慢慢慢慢转向加快积累。

  2021年美国家庭金融总资产118万亿美元,其中它的养老金资产是39.4万亿美元,占比1/3。美国家庭金融总资产中,养老金资产就占了1/3。看看我们国家,中国基金业协会原会长孙杰在一次演讲中提到:2020年底中国居民财富549万亿元,我们有一大部分财富是在实物、住房等等方面上,其中金融资产比重为57%,将近60%。如果我们的养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中比例如果能占到30%,将达到100万亿。100万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美国达到了33%,我们的养老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中如果能够达到30%,那将近100万亿。这100万亿哪儿来呢?结合上一张PPT我们讲的问题,考虑到我们国家养老金体系的现实,我们的税收起征点一个月是5000,还有6000扣除、7000扣除,一个月一万块钱工资的大概缴税都很少了。

  考虑到这个现实,我们预计可能要达到100万亿,其中很大部分有可能都是商业养老金。所以,大家不仅要关注个人养老金,还要关注商业养老金,有可能近期或者远期这100万亿,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税收递延的个人养老金,而可能是商业养老金融。(PPT)底下这张图可以看到,美国花了很长时间,美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1974年私人养老金法律开始出台的时候,它的养老金资产占家庭金融资产比例不高,占10%。40年一路攀升,到了本世纪2020的时候,它就占34%。然后就在34%、32%、34%、32%(波动)。2008年金融危机掉下去了,取出来了,然后又回来了,总是34%、33%,也像一个高原,就是1/3(33%)。它也是通过40、50年达到了这样的一个比重。如果说到34%那个点,是1999年,也是25年。有这么一段时间来积累。

  (四)谁积累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的退休人员协会简称AARP,它们做了一些统计,它们发现其实中老年人是财富管理的富矿,千万不要小看老年人,不是青年人,为什么?因为人的一生也一样,青年的时候挣工资不是最高的,到了中年最高,但是财富的积累中年以前都是消费为主,又要结婚、成家、养孩子等等等等,真正到了开始积累的时候是中年以后,孩子长大上学了,接受义务教育了,义务教育免费了,房子基本上已经贷款也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开始做积累。

  所以,他们做了一个统计,在美国50岁及以上的群体,如果单把他们拉出来,他们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这个很震惊。咱们都知道美国现在GDP第一,这个数据是2018年的数据,那时咱们就是第二,远远超过日本。但是要把美国50岁以上的人创造的群体拉出来,那他们就是第三大。所以,很不得了。再看看他们的预测,因为大家都老龄化,美国也在慢慢地延迟退休,可以看到2018年实际上创造的GDP的贡献只占到8.3%,他们预计2030年是12%,2040年是19%,2050年是28%。你看,一路上升,28%又快三分之一了,所以要高度关注中老年人,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中国也有这个现象,中国现在接近退休的是60后,60后该退休了,60后正好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40年,60后到20岁,80年代一就业,正好赶上经济上升。所以,60后虽然进入60岁了,但是是真正富有的一代,富矿在那儿,60、70都是富矿,大家要注意。当然50后也有一批人也赶上了改革开放,也是有一些积累,但是我估计不如60后。

  二、典型国家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比较

  第一支柱的公共养老金、第二支柱的职业养老金、第三支柱个人主导,因为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第二支柱是雇主主导,第三支柱是个人主导,我们看看美国、加拿大、日本这三个国家以及我们,仅作参考。

  1974年美国IRA建立,它的规模已经占到养老金总的资产的32.9%,占GDP的60%,它的税优的模式是EET/TEE,年缴费的上限是6000美金,缴费占工资的比例已经达到12%。加拿大1957年建立RRSP,更早,规模是1.21万亿加元,占养老金的比重是32%,占GDP的比重54%,它是EET模式。日本建的晚,日本的iDeCo2001年建的,规模也不大,占养老金的比重也不大,占GDP的比重也不大。所以,日本的第三支柱比较弱,日本目前还是主要依靠第一支柱,但是第一支柱中它的问题也很大,财政已经为第一支柱做了大量的补充。

  我们的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是2018年,这个数据是2020年的数据,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的规模确实很小,到今天也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也是EET的模式。年缴费上限12000,其实缴费占当年的工资比例也不低,但是各种原因,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所以这次我们推开了个人养老金的试点。

  三、中国个人养老金未来前景展望

  我们的第三支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养老金,一部分是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因为还没有出台,还正在试点,我们很难预测它的未来。我这里就聚焦有税延的、优惠的个人养老金,看看未来的前景是什么。

  我们看看它的覆盖面和规模的预测,我们认为短期覆盖面有限,为什么?因为还是个税,我们的税制。如果百分之百地都参与,估计我们的覆盖面5000万,占多少呢?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的比例11%。它的缴费规模上限是3000亿,如果都按照12000,都按照缴费规模的上限缴,不可能,所有的缴个税的人都按上限缴,会缴这么多吗?不会。所以,如果按照20%的参与率,就是1000万人参加。1000万人参加,如果都按上限缴,一年是600亿。给大家画了一个图,如果我们按照现有的个人养老金税延的政策,可能上限3000亿,下限600亿,或者20%的人参加一开始是有可能的,6、7百亿一年的缴费规模是有可能的,但是我们希望它突破,希望它能达到3000亿,但是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这一两年各种因素不利,大家都知道,我们就不多说了。所以,不要指望着一下子就能冲上去,我们还是要打持久战,要有耐心。当年美国也是那样,慢慢地积累起来。

  同时中国的情况是我们的地域大,我们的地区差异很大,二八效应显著。我们的广东、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沿海这一圈可能是政策的核心区,潜在的覆盖人口可能占比超过一半。所以,潜在的缴费规模也可以占到55%,达到1878亿。所以,这几个地区是大家应该关注的,因为毕竟收入高,潜在的参加个人养老金的应该在这里。其它地区可能没有那么多,就像我们试点,在福建说让大家税收递延,福建说我们这儿没有多少人缴税。所以,可能我们一开始还是要聚焦。就个人养老金而言,不是商业养老金融那一块领域。

  个人养老金的发展符合幂数规律,什么叫幂数规律呢?这种积累型养老金的发展都是前期增长慢、后期增长快。我们给大家三个例子。一是美国的IRA,IRA197年建立,到了2020年底,它是完全积累的,它积累了12.2万亿美元。但是一开始到2013年6万亿的时候,用了40年才积攒到6万亿。但是后6万亿,只用了7年。大家看第一张图,一开始它慢慢慢慢积累,然后就起来了,因素很多,今天不讲。美国的第二支柱以401K为主,美国的第二支柱很复杂,401是1981年建立,它也完全积累,就是DC。它到2020年底有了6.7万亿。前一半也用了31年,才到了3.3万亿。但是后3.3万亿用了8年就起来了。如果说IRA有一部分是401转过去的话,说它增长得快是因为转过去了,但401本身没转,401就是自己积累,它没地方转过来。它也是这个规律,前面慢,后面加快,原因很多。再看一下我们自己,我们的企业年金2004年正式出台,数据是2006年慢慢有了,一开始慢慢投资了。到了2020年底,我们国家的企业年金积累了2.2万亿,第一个1.1万亿用了10年,第二个1.1万亿用了4年,就到2.2万亿。所以,它都符合这个规律:前期慢、后期增长快。

  最后一个前景,从长期趋势来看,发达国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它们原来也是储蓄大,不要以为美国人不储蓄,当初也储蓄,只是慢慢地他们把养老储蓄变成了养老投资。所以,美国的私人养老金,包括IRA,包括DC的401K建立以后,慢慢地大家把储蓄就变成了投资,投资就更多地投向了共同基金。所以,共同基金就取代了银行储蓄,成为了主要的金融产品,占40%以上。

  截止到去年年末,美国IRA计划规模是13.9万亿,其中通过经纪账户投资于股票、债券等资产的比重占到46%,投资于共同基金的占比达到45%。大家看底下这张图,蓝线的这张图一开始很少,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基金,慢慢到1980年开始起来了,然后迅速就涨,涨到2000年,2005、2006年达到高峰,日后一直保持在这样一个水平上。同样大家可以看到,前面黄色的就是46%,就是通过经纪账户投资于股票、债券的比重,但是它自己来做,等等。所以,基金在整个社会养老财富的储备中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美国个人养老金的一个投资的主体,因为推动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基金业在中国养老第三支柱的建设中大有可为,前景广阔,我们一定能够通过耐心地做、认真地做,用心、用时间一定能够积累起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相当规模的中国的养老金。有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养老金储备,我们就能很好地渡过我们的老龄化这个挑战,应对这个挑战。

  所以,基金业任重道远,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景,预祝我们的基金业能够在这样一个好的机会下抓住机会,大力发展。

  我就讲这些,谢谢各位!

  —结束—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王涵

相关专题: 2022基金嘉年华专题
人气榜
跟牛人买牛股 入群讨论
今日热度
问股榜
立即问股
今日诊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13 拓山重工 001226 24.66
  • 06-13 三一重能 688349 --
  • 06-13 亚香股份 301220 --
  • 06-08 美农生物 301156 23.48
  • 06-08 瑞泰新材 301238 19.1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