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心泉意
比尔·盖茨要求孩子14岁才能拥有手机,乔布斯不准孩子玩iPad,16岁才能用手机的上网功能,库克不让自己13岁的侄子用社交网络……很多科技大佬都开始执行比普通家庭更严格的儿童手机规范。
——英国《镜报》
“情绪”对于市场来说,有多重要?
在投资界,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变量。众所周知,以对经济周期的深刻洞察而著称的投资人达利欧(Ray Dalio)曾经说过,“经济机器”的运转不仅仅是资金流动的问题,更受到社会情绪、政治周期和历史经验的影响。
正因如此,他在解释自己的“全天候投资”模型时,也经常提到一个认知前提——理解社会情绪的变化,对于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和经济趋势至关重要。
【泉果探照灯】在此前也不止一次介绍过他的思维模型:
那么,该如何观察社会情绪的变化?
除了各种专业机构发布的报告和数据之外,其实很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还会关注一种特殊的年度盘点——“年度关键词”。
年度关键词盘点,就像公司年会一样,其实是很多文化机构年底的标准动作,但也不是每一个盘点都值得作为权威数据指征来观察,大部分其实真的就是“图一乐”;而且,咱们平时看看年度关键词盘点,也最多是了解一个有趣的社会话题,更多是从娱乐的角度去看。
但对于专业的投资者来说,权威机构发布的年度关键词,也是捕捉社会情绪和文化趋势的“即时快照”。比如牛津词典年度词汇评选(Oxford Dictionary “Word of the Year”)、韦氏词典年度词汇评选(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Word of the Year”),都至少有20年的历史,是比较严肃、权威的年度词评选,参考意义更大。
此外,在数字化时代,一个新词可以在几天内蹿红全球;再加上科技的加持,特别是语料分析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也使得这类权威的“年度关键词”越来越成为观察群体情绪走向的重要线索。
虽然这几个评选主要是基于英文大数据,但在历史上,很多年度词汇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边界,演化为了全球关注热点。
例如,2017年牛津年度词汇“youthquake”(青年震荡)带动了对千禧一代的关注和品牌策略;2022年牛津选出的“goblin mode”(摆烂模式)引发了社会对松弛感的讨论;2022年柯林斯词典的“permacrisis”(永久危机)则强化了全球对于多重危机叠加的“新常态”共识,催生了从国家安全、供应链到心理健康各个领域的应对战略。
今天【泉果探照灯】为您梳理了2024年的五个年度关键词,它们中的一些或许在情理之中,另一些可能让人意外,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反映了政治、科技和心理层面的新趋势,很可能是蕴含着未来需求和机会的时代伏笔。
“Brain Rot”
烂脑病
来源:【牛津词典】
定义:指的是因长期接触低挑战性或无聊的内容,尤其是网络内容,导致人类精神和智力退化的现象。
它最早可追溯至1854年,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批评了社会推崇关于简化的观点,从而导致深度思考的缺失,使人们在精神和智力上变得懒惰。
本身这个词不是什么褒义词。但这个词本身的出现和流行,被认为是一个正向的社会现象——这说明,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因消费过量的网络内容而产生“耻辱感”,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长期看这些东西,可能会让自己变傻”。
近年来,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大量学术研究发现,过度上网浏览正在缩小我们的脑部灰质、导致注意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并扭曲我们的认知过程。
2019年,前谷歌设计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曾向美国国会表示:“社交平台正在试图攻占数十亿人的深层大脑,利用多巴胺、恐惧、愤怒去获取更多的注意和利益。”
例如,社交平台常用的“无限滚动”(Infinite Scroll)功能(比如,咱们浏览网络页面时,鼠标不断下拉的“瀑布流”页面,似乎永远也拉不到底),其理论基础便是“无底汤碗”(Bottomless Soup Bowl),它被称为“硅谷最肮脏的设计”。
* 泉果视点注:“无底汤碗”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个心理实验,当实验者面对着一个可以不断自动加满的汤碗,即使他们已经饱了,还是会不停的吃。这个设计利用了大脑的奖励机制,因为没有明确的结束点,多巴胺会不断获取,进入无限循环,导致花费了比原本多得多的时间。
在今年,“‘烂脑’这个词被大量使用并成为年度词汇,反映了这一概念在社会中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普遍的集体反思。”
《华尔街日报》也发现,“Brain Rot”这个词最常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境:1)给一些没营养的内容打标签;2)提供抵制“烂脑”的方法。
这其实都是类似“防御”的手法,人们似乎已经开始有意避免“烂脑症”。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毕竟,任何变革的第一步,都是定义和理解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电子排毒”(Digital Detox)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捍卫自己的注意力和脑健康,提倡“断开手机连接,重新连接生活”(Disconnect to Reconnect)。这包括:
■ 只能打电话的“不智能手机”(Dumb Phone)重新流行;
图1. “不智能”手机
■ 推崇“无手机童年”(Screen-Free Childhood);
* 值得品味的是,很多硅谷的名人,都在执行比普通家庭更严格的儿童手机规范。比尔·盖茨要求孩子14岁才能拥有手机,乔布斯不准孩子玩iPad,16岁才能用手机的上网功能,库克不让自己13岁的侄子用社交网络……
■ 享受没有Wifi的“安静旅行”(Tech-free Trip)。
“Polarization”
极化
来源:【韦氏词典】
定义:指“引起对立派别或团体之间的强烈分歧”。
“Polar”源自拉丁语polaris,指的是北极和南极,动词“polarize”首次出现在1811年的科学期刊中。如今,“极化”不仅常用于政治领域,还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多个层面,反映了人们趋向极端立场,而非寻求中间立场。
该词的上榜与此次美国大选密切相关。
美国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大约有80%的哈里斯选民,担心特朗普的观点过于极端;同样,大约有70%的特朗普选民,担心哈里斯的观点过于极端。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词汇“怪人”(weird),在美国大选前后出现了显著上升。该词用来形容那些“难以理喻、难以理解”的人,尤其是在哈里斯的竞选伙伴沃尔茨(Walz)提到“另一边的怪人”之后,成为了广泛讨论的焦点。
信息茧房和社交算法也在不断加强“极化”。相比过去,现代人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进入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这使得“极化”不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还蔓延到文化、科技等各个层面。
而韦氏词典总裁格雷格·巴洛(Greg Barlow)也提到,极化的出现,源于共识的缺失。但有点讽刺的是,在“极化”这件事上,人们似乎达成了共识——站在两极的人都认为,我们在两极化。一个关于分裂的词汇,成为了连接双方的共同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极化”现象的背后,恰恰体现了人们对“共识”与“对话”的潜在需求。随着摆脱信息茧房的需求上升,越来越多的“反极化”平台和机制应运而生,试图打破偏见、平衡观点。
比如,最近在美国大选期间受到广泛关注的AIISides网站,致力于提供不同视角的报道。它展示的每一条新闻,都会提供偏左,居中和偏右的三种观点。此外,还有一些网站专门负责对比多方报道,提示媒体的“政治倾向”和“偏见指数”,更有机构推出了“盲点报告”,讨论那些最可能被忽略的不同观点。
图2. 反偏见网站:提供偏左,居中和偏右报道
“Manifest”
显化
来源:【剑桥词典】
定义:传统上,名词指“船只或飞机上的货物清单”,动词表示“通过迹象显示某事”。
如今,常被翻译为“显化”,并赋予了其心理学的新含义:心之所向、心想事成。
“Manifest”今年以近13万次的高搜寻量,成为《剑桥词典》的年度关键词,它源于一个古老的精神哲学运动,有点类似现代简化版的“吸引力法则”。这种思想强调,通过专注于心中所愿,来提高让这些愿望成真的可能性。
其流行也离不开娱乐和体育界明星的推崇,例如,全球歌坛天后Dua Lipa曾在表演中提到,她曾将某一刻写进未来的计划,并坚信“心之所向,必成现实”。
图3. 英国歌手杜阿·利帕
Manifest的方法非常“简单”,主要分为三步:决定你要什么,写下来,花时间显化。正因为简单易行,让它更容易被多类人群接受,也让#Manifesting 迅速成为热门话题。它相关的内容集中在三类:1)如何设定目标,最常见的是变富有、成绩好、让喜欢的人联系你;2)个人励志故事:展示如何实现愿望;3)方法教程,分享显化技巧。
然而,这种做法本身也面临争议。
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桑德·德林登(Sander der Linden)提醒说:“显化没有科学依据。”
比如一个广为流传的“显化”方法是“3-6-9”:写下你的愿望,早上3次,下午6次,晚上9次。
德林登教授指出:“这个方法除了会促进了强迫行为,并没有明显效果。而且‘显化’财富、爱和权力,可能会导致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失望。积极思考的力量与单纯依靠思维改变现实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健康的,而后者则属于伪科学。”
尽管如此,“Manifest”在疫情期间尤其流行,并在TikTok平台获得了数十亿次浏览。心理学家分析认为,“显化”之所以流行,正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简单而直观的方式:专注目标、积极行动,让人在极度不确定的生活中获得一种秩序感和掌控感。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关注正念、冥想等方法,以帮助自己缓解焦虑,寻找内心的平静。
“Brat”
臭小子
来源:【柯林斯词典】
定义:"Brat"是一个英语俚语,用来形容不成熟、任性、挑衅或难以控制的孩子,曾经是个带有贬义的词。
如今,它成了自信和不拘一格的生活态度的代名词。
这个词火到什么程度呢?
在美国大选中,总统候选人哈里斯为了争取年轻人的选票,自称为Brat Girl,从账户封面到视频物料,全面推广Brat人设,被认为对她的形象和竞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至于CNN的主持人和嘉宾都在认真讨论起“Brat”究竟是什么意思。
图4. CNN讨论哈里斯的Brat人设
*7月,哈里斯宣布竞选总统的几小时后,英国流行歌手Charli XCX在X上发帖称,“kamala IS brat”,这条推文在几小时内获得了900万浏览。
图里的这种绿色——“Brat绿”也随之走红,成为了继芭比粉之后的最新流行色。这种“胆汁绿”迅速铺满网络,不喜欢的人评论它像是视觉污染,《纽约时报》说这是“今年很难错过的颜色”。
Brat最初来自英国歌手Charli XCX的一张专辑封面。它的构图过于“简单”,以至于很多人开玩笑说,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容易设计的封面。
图5. Charli XCX《Brat》专辑封面
但实际上,这个封面的设计花了5个月,而因为它太怪,设计团队需要一次次地告诉印刷商,“这就是最终版,它不是草稿。”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这张专辑从500多种绿色中,选了一种看起来让人反感和花哨的“胆汁绿”,它给人一种不羁和狂野的感觉(就是因为这种绿色太怪了,所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很难看到有什么物品敢给自己涂上这个颜色)。
但同时,封面上的字体却是全球最普通的——Arial——几乎是在各种办公软件中排在第一的默认字体。
这款字体会被老牌设计师认为“没有品味且毫无设计感”,却因为易读和兼容性,被大量的UI设计师使用。对于伴随着屏幕长大的Z时代来说,它反而成为了他们最熟悉的字体。
极具归属感的字体、跳脱舒适区的颜色,让这个封面迅速成为了流行符号。Charli XCX的歌中也有一种“边派对蹦迪,边深度思考”的反差酷。
对于Brat,歌手Charli XCX自己的解释是“那种有点不修边幅,喜欢参加派对,偶尔说点傻话的女孩,她非常自信,但也会有情绪崩溃的时候,但她会通过参加派对来调节。”
这一形象反映了当前流行文化的趋势:粉丝们不再追求完美无瑕的偶像,更多的是喜欢真实和真诚的表达。
《柯林斯词典》总结说:“Brat既是一种尖锐的态度,也可以是被部分人视为‘过于花哨’的审美,甚至还能成为竞选口号。它既表达了自我接纳,又展现了叛逆不羁,完美契合了2024年这个享乐主义与焦虑并存的独特年份。”
(转自:泉果视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