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AI教父都栽过的坑,咱们应该怎么避?| 泉果探照灯

连AI教父都栽过的坑,咱们应该怎么避?| 泉果探照灯
2024年08月23日 20:33 市场资讯

泉心泉意

我们正在奔向“奇点”的最后阶段。

——未来学家

雷·库兹韦尔( Ray Kurzweil )

有“人工智能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居然也认“栽”了?

具体是什么情况?

“库兹韦尔的预言似乎不再那么牵强了。曾经被认为遥不可及的科幻小说情节,现在已经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技术。说句实话,事情发生的速度比我预期的要快得多。”

今年2月,“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牛津大学发表了演讲,首次正面承认了库兹韦尔的预测,此前,辛顿一直觉得库兹韦尔有点言过其实,但现在,他承认库兹韦尔是对的——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甚至超越了他这个“教父”的预料。

18年前,没错,已经过去18年了!早在2006年,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 )在波士顿的人工智能大会上就提出了自己的预测:人类将在2029年实现AGI。当时,这一言论引起了台下的一片窃笑,毕竟波士顿作为全美平均学历最高的城市,这里的听众们还是比较有素质的——嘲笑别人的时候都掩着嘴,而且尽量压低了笑声。

据说,当时杰弗里·辛顿也在现场,但作为走在全球人工智能最前沿的领袖级科学家,他的素质显然还要更高一些,他并没有窃笑,只是对库兹韦尔的预言深表怀疑。

图1. “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

但到了今天,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了库兹韦尔的预言——AGI会在2029年实现,甚至可能不需要到2029年,就能提前实现。

其实,类似的质疑或是“窃笑”,几乎伴随着库兹韦尔的整个学术生涯——他14岁就师从AI神经网络先驱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算到今年,库兹韦尔研究人工智能已经有61年了,比任何活着的人都要长。但事实上,当初库兹韦尔提出AGI的预测时间表时,连他的老师都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可能过于乐观了。

库兹韦尔被《福布斯》杂志称为“终极思考机器”,在上一期【泉果探照灯】中,我们介绍了库兹韦尔的最新预测——人类到2030年,将迎来“长寿逃逸速度”的“奇点”时刻: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试图更进一步,讨论一下库兹韦尔在学术生涯中反复问出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几乎所有人(包括最顶级的科学家),在面对科技进步时,经常会一头栽进去的两个“坑”,咱们姑且叫它“认知陷阱”吧:

■  陷阱1:为什么技术的发展总是超出人们的预料,而且这个意外程度在越来越大?

■  陷阱2:为什么人们总会高估技术的短期表现,而低估其长期潜力?

图2. 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

“人的感知是线性的,而技术进步是指数的。”

——未来学家

雷·库兹韦尔

我们用下面这张漫画,来描述一下大多数人对技术的感知:

在最初始的阶段,大家往往认为生活尽在掌握——My life is so predictable!

然后到了某个时刻,我们突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与想象完全不同的现实之中——I didn’t expect this!

图3. 人们在技术发展不同阶段的感知

下图是一条典型的指数增长曲线,在初期,它会非常慢,慢到像一条直线。其实人类在此前漫长的历史时光中,都在经历这样漫长的斜率很小的增长,所以人们总是更倾向于用线性增长去预测未来。

而我们对长期指数增长的理解,是一个需要后天训练的感知,就像我们很难心算出指数增长10次之后的数字一样。

图4. 指数增长曲线

因此,如果依靠惯性,用线性思维去预测科技发展,结果就是下面这张图:因此,如果依靠惯性,用线性思维去预测科技发展,结果就是下面这张图:

图5. 指数增长的迷惑性

在某项科学技术的“奇点”临近前,人们总会经历非常漫长的失望阶段,然后,这项技术突然跨过了临界点,大家的人生瞬间充满了一连串猝不及防的惊叹号。

这就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栽进去的“坑”——先是因为高估技术的短期表现而失望,然后又因为低估了技术在“奇点”之后爆发的潜力而错失良机。

“库兹韦尔的才华并不在于他的预测本身,而在于他预测背后的规则。”

——未来学家

彼得·迪亚曼迪斯

为什么说科技的变化遵循指数增长规律?这个规律又在多长的周期内有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提到库兹韦尔的另一个理论——“加速回报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

作为一个热爱数据的未来学家,库兹韦尔曾经用一套含有50多张图表的数据组说明自己的理念,其中他最为重视的就是下面这张图,他自己说,这张图是他所有理论的基石。

图6. 计算能力的性价比(1939-2023)

这个关于计算能力的性价比的趋势,是库兹韦尔在40年前研究技术进步时注意到的,在这张图中他将数据更新至了2023年。

以上整整84年的数据,描述了技术文明的一个重要规律:1美元可以购买到的计算能力,一直在呈现指数增长——

自1939年以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从每秒每美元0.000007次,提高到50万亿次。这是75兆倍的增长!

库兹韦尔有一个更形象的解释:“在2023年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1美元能买到的计算能力,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大约是2005年《奇点临近》上架时的1.1万倍。”

这奠定了“加速回报定律”(The 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的基础——即技术进步是可以自我强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指数加速。

库兹韦尔认为,摩尔定律也是“加速回报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摩尔定律指,芯片中包含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24个月翻一番——即晶体管一直在稳步缩小,从而让计算机越来越强大。

实际上,如上图所示,早在1947年晶体管发明之前,“加速回报定律”就已经成立了,而在晶体管达到其物理极限并被新技术取代之后,“加速回报定律”也大概率继续存在。

图7. 摩尔定律的体现(1970-2020)

库兹韦尔认为,这样的指数增长并不局限于计算机硬件,而是涵盖了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因为每一次进步,都能让技术下一阶段的进化变得更容易,同时通过网络效应、跨领域促进等因素,让技术的生命周期得以加速实现。

比如,在医疗领域,“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同样适用于指数增长的规律。

作为20世纪最宏大的研究项目之一,基因组计划始于1990年,该计划预计用15年时间完全破译人类基因密码,绘制出基因组图谱。

但它在项目中期,一度陷入了“无法完成”的阴影。

在1997年的时候,项目时间已经过半,但是当时被破译的基因组数只占总体的1%,于是很多人开始质疑,以这种速度看,这个计划就应该提前宣告失败。

但当时,库兹韦尔坚信,基因组计划的进程符合指数增长规律,在指数发展的道路上,当你完成1%的时候,你距离100%,不是差99步,而是只差7步——2%、4%、8%、16%、32%、64%、128%。

果然,在2003年,基因组计划提前完成,总共只用了13年,比规划还早了2年!

因为,项目进展并不是线性进行的,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加,测序的技术在成倍提升、同时跨国合作的增加、以及经验的积累与改进,都在后期极大地提升了基因图谱的绘制速度。

库兹韦尔认为,之所以指数增长趋势也适用于医药这种计算机之外的科技领域,主要是因为科技发展的“正反馈循环”效应——新的技术成果会加速后续的创新进程,这就好像是强大的计算机可以帮助设计更强大的计算机一样。同时,科技的进步会通过递归改进*、新设备普及、跨学科融合的协同效应,来实现指数加速。

* 递归改进(Recursive Improvement):递归是一个计算机科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函数调用自身的一种方式。递归改进则借用了这一概念,指的是反复自我优化的过程,通过每一轮的小幅测试和改进,实现技术性能的显著提升。

图8.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时间表

库兹韦尔还观察到,很多技术人员容易在工作中跌进一个小坑——在科技发展的很多领域,技术人员往往专注于当前的挑战,可能忽视了整体科技发展的快速节奏——技术人员们总是过度关注手头技术存在的各种客观约束,比如资金不够、无法应用等等,认为这些问题可能几年或者十几年都突破不了。但是,虽然技术在某些细节上的增长可能受限,但是从人类整体上讲,当一种技术接近其发展极限时,往往新的范式突破会在其他地方发生,因此总体增长率非常快,而且持续了很多年。

简单来讲,

如果以线性方式计算30步,1、2、3、4…...依此类推,你会得到30步。

如果以指数方式计算30步,2、4、8、16…...依此类推,你会得到10亿。

根据这样的增值趋势,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每一秒的科技进步,可能比过去几千年的进展还要多。

虽然也有质疑者认为,并非所有技术领域都能保持指数增长。但大家都共识是,库兹韦尔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在预测时,别忘了把技术看成变量,一个可能会指数增长的变量。

“奇点,如同黑洞一样,是一个真实存在但难以描述的临界点。”

——未来学家

雷·库兹韦尔

“奇点”(Singularity)可以说是库兹韦尔理论的“题眼”,近期他又再次回顾了“奇点”这一概念。并且重申“奇点”会在2045年到来。

他说,自己第一次提出“奇点理论”的时候,是在2005年,当时离“奇点”还有40年,大多数人会把它当作一种科学幻想来对待。但是在今天,当“奇点”离我们只有20年的时候,再看“奇点”,大家心境都变了。

库兹韦尔提到,自己之所以会把这一临界点称为“奇点”,源于一个隐喻。

“奇点”一词原本是数学和物理学中的术语:

在数学世界中,“奇点”是一个未被定义的点,比如当一个数除以0的时候;

在物理世界中,“奇点”则指一个普遍物理规律都不适用的点,比如黑洞就是一类“奇点”。

所以“奇点”的意思是,无法定义,而且在亲身感受它之前,我们无法真正理解。

库兹韦尔说,他使用“奇点”的这个特点,是为了说明,科技的指数增长达到的某种临界值,最终会使人类社会迎来一个彻底的转变,虽然我们现在无法完全理解,但不影响它的真实存在。

之所以提出“奇点更近”,并不是“奇点临近”的简单续章,库兹韦尔是想提醒人们,我们正奔向“奇点”的最后阶段——“之前我们说的‘奇点’是远方的地平线,而现在大家距离‘奇点’只差最后的几公里。”

库兹韦尔说——

我们很难准确地描述“奇点”之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但通过逐渐理解和预测这一转变,我们应该尽量确保,在真正面对它时,人类会是安全的、成功的。未来这几年,将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且最激动人心的几年。

他这样描述“奇点”时刻:

当“奇点”来临,人类将与机器融合,我们将变得更有趣、更性感、更聪明、更有创造力。我们将不受生物学限制,能够选择我们的外观,能够做我们今天做不到的事情,包括通过VR/AR延展更丰富的虚拟空间,以及理解“11维空间”。我们将可以说所有语言,能够以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方式扩展意识,也将拥有更长的生命,来体验更丰富的文化。

*11维空间(11 Dimensions):源自物理学,弦理论中,在三维空间叠加时间之外,还有7个维度,它们在我们目前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库兹韦尔认为,在”奇点”来临时,人类的认知会极大拓展,以至于能理解更加复杂的新维度世界。

 彩蛋 

未来学家是如何为自己的下一代规划未来的?

库兹韦尔的儿女都在做什么?

库兹韦尔说,他自己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培养一对儿女的创新意识。

现在,他的女儿是一位漫画家,而他的儿子是风险投资家。虽然看上去是非常不同的领域,但让他高兴的是,两个小孩的工作都是在不断学习与创新。

而作为他自己,76岁的库兹韦尔说,他现在最主要的目标,是努力保持健康,他每天要吃80片营养品。他希望自己能活到2030年,看到“长寿逃逸速度”的实现,他还希望给自己做一个数字克隆人。

 参考资料:

  • 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Ray Kurzweil

  • Ray Kurzweil Still Says He Will Merge With A.I.,New York Times, Jul 4, 2024

  • Ray Kurzweil on how AI will transform the physical world, the Economist, Jun 17, 2024

  • Ray Kurzweil & Geoff Hinton Debate the Future of AI, Moonshots with Peter Diamandis, Apr 11, 2024

 《恍若隔世》

创作者:Chema Mendez

Mendez是秉持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数字艺术创作者。他试图在作品中传递一种恍如隔世,却又莫名熟悉的情绪。

如果说超现实主义本身就是怪诞和富有想象力的风格,那么Mendez在这个基础上以最新的技术手段,试图更进一步地探索现实与幻想的边界。

Mendez通过对超现实主义名画的二次创作,赋予了这些作品新的生命和意义,以形成他在这个时代的艺术语言和视觉表达。

(转自:泉果视点)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库兹韦尔 人工智能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8-26 富特科技 301607 14
  • 08-23 益诺思 688710 19.06
  • 08-23 速达股份 001277 32
  • 08-20 成电光信 920008 10
  • 08-19 佳力奇 301586 18.0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