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秦小明
来源:Wind,小明研究
刚刚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一条针对外汇市场的公告:
来源:人民银行官网
这个公告很多人可能都看不懂,我在我们金融课的讨论群里第一时间给出了解释,详细请见截图:
国庆节后,人民币对美元出现了急速升值,已经升破6.7。如此快速的升值背后,主要驱动力并不是中国这边有什么新变化,还是在美国那边。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疫情治疗出院后,重提新的接近2万亿美元的刺激法案。这一举动,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全球风险资产突突突地涨了几天。包括黄金和白银,也受益于此,出现了一小波反弹。
虽说这个刺激法案的提议最终会怎样,目前还没有定论,但金融市场总是一个擅长意淫的地方。只要有这个可能,那就先把预期定价进去再说。很多时候,这种预期还会打过头,后续事件落地,价格反而朝着相反方向修正。长期跟踪市场的同学,对此并不会感到陌生。
大规模的新刺激法案,一方面最直观地,会增加美国的财政赤字,导致美国负债增加。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会“逼”美联储采取宽松的政策立场与之相配合。这两方面,无论那一面,都不利于美元。
看看美元指数的反应,便一目了然。
美元指数自疫情以来的走势
来源:Wind,小明研究
因此,从驱动上说,本轮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本质上是被动地因为美元兑主要货币全线走弱而导致的。跟中国本身的情况,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
当然了,如果一定要说,中国经济恢复程度全球之最,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自五月以后,鹰派程度全球之最,这两点也能看做支撑人民币汇率的因素,但它们不是最主要的。
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显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因为它会极大地伤害中国的出口外贸企业,这类似于人民币快速贬值导致的资本外流预期一样。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在短时期内,过快的加速度,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
今天,中国货币当局终于按捺不住,进行了政策干预。
将远期售汇业务的风险准备金率下调至零,虽然从绝对体量上,并不一定能影响多大的外汇市场交易规模,但从释放货币当局的政策意图和预期引导上,信号却是明显的。亦即是:
中国央行并不希望人民币兑美元快速升值的现状继续维持下去。
除了远期售汇准备金率,央行还有的政策工具包括但不限于:
离岸市场的央票工具、逆周期调节因子、主要官员发表对于人民币汇率的讲话、央行直接入场进行外汇抛售和购买......
因此,任何央行关于汇率的动作,都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解这个动作本身,而是要理解其背后代表的货币当局的官方政策立场。
很显然,既然人民币快速升值不符合中国经济的利益,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央行将全力避免这一局面继续深化。如果今天的政策未能阻止,那么我们将看到更多央行的干预。
理解当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尽管因为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对刺激政策的克制,导致人民币有升值压力,但中国央行的介入,将使得这种升值变得不再那么“一蹴而就”。而从趋势上,要打破当下这股升值的力量,需要看到:
1)中国货币政策的显著边际放松。
2)美国刺激政策的边际收紧。
3)中美爆发长期不利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边际冲突。
以上三个因素中的至少一个。综合目前来看,在美国大选尘埃落定之前,此三者因素出现的概率,都较为渺茫。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唐婧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