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半月谈
一家近8000人的酱油制造大厂——海天集团,本科学历及以上员工占比近半。即使是面临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时,该企业仍保持逆势扩招员工态势。一家传统企业,何以成为高校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半月谈记者走进海天,探寻这家调味品企业的“就业吸引力”。
“打酱油”,我自豪
海天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海天员工总人数为7800人,本科及以上学历3700人,占比超47%。其中,985、211、海外学校学历员工1200多人。2022年全年同比扩招超过10%。今年上半年,新增招聘超过1000人。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周雅琪与海天“一见钟情”,2021年毕业后直接签约进了海天。就业满两年,周雅琪为自己的抉择感到满意。“我学的是食品工程专业,海天是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十分对口。”周雅琪说,“进入企业后,有3位导师带我,其中一位还是清华大学的博士,这种待遇让我受宠若惊。”
17年前,也是大学毕业生的蓝灵智,通过校招到海天就业。但那时的她,在回答别人就业去向的询问时,总是小心翼翼。“总觉得难以启齿,怕别人说我大学生毕业去打酱油。”蓝灵智说,现在,大学毕业来海天“打酱油”,已是一件颇为自豪的事情了。
来海天就业的,除了名校毕业生,还有高校老师。2018年,已在厦门某大学当讲师4年的吴昌正,辞去高校教师的工作,进入海天研发部门,成为技术骨干。“我学的是微生物专业,研究方向偏应用。”吴昌正说,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无疑比高校更具发展空间。
每7人就有1个研发人员
海天人力主管陈敏说,与十几年前基本以普工为主体的情况相比,海天的人力资源结构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海天,平均每7个人就有1个研发人员。”陈敏说,海天内部对于科技人员有许多倾斜政策,从薪酬分配到发展机会,都比较关爱科技人员。
在海天,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科研尖兵正在涌现:李贤信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在业内率先建立了鉴别酿造酱油分析方法,首次将图谱技术用于酱油香气质量的研究;为保证酱料品质,王平走进全国几十个销售区域,了解消费需求,不断优化配方,调整工艺……
几年前,公司向近百名核心骨干员工授予股票,激励他们的干劲。同时,公司采取“创新承包”制,充分激发基层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内部迸发出巨大创造力,30多个自主经营体应运而生。
“没有科技人才,就没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海天董事会秘书张欣说,企业的生命力和逆势增长的底气,正源自这些年锻造的强大科研团队与人才队伍。
到实体经济去实现人生价值
“到实体经济去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听到的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话,“打酱油”不再是脸上无光的事业。周雅琪说,与她同届毕业的20多位同学,三分之一选择了去实体企业就业。
“就我了解,近几届毕业生去实体经济就业的人逐年增长。大家对于实体经济的理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狭隘,认为就是流水线工厂,现在会更多把它与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联系起来,认为是将理论化为实践的理想场所。”周雅琪说。
“过去几年,部分产业非理性繁荣,反而一些制造业企业一直扎实发展,展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这让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思维趋于务实。”陈敏说,同时,现代制造业企业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车间都装有空调,噪音非常低,操作的是现代化设备,大学生大有用武之地。”
“我认为,在企业里搞科研,更能实现人生价值。”吴昌正说,不少企业的研发条件非常好,各种设施配置、人才团队、资金投入等甚至超过高校,完全能够支撑高才生实现人生目标与理想。
编辑:丁正威
版权声明:未经新华财经书面授权许可,严禁任何个人或机构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或观点。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