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开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金融》|开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3年07月24日 11:01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25年,完成了从无到有、法治化、多样化、规范化的发展转变,在新境遇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作者|张晓燕 殷子涵「清华大学五道金融学院,张晓燕系副院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4期

中国公募基金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25年发展历程中,呈现行业规模快速增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规范水平稳步提升、财富效应逐步显现、行业实力显著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历不断发展完善,如今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各地纷纷作出成立封闭式公募基金的创新尝试,如珠信基金、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南山基金、天骥基金等,它们被称为“老基金”。1997年,国务院颁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文件被视为中国基金业规范发展的摇篮。1998年,第一批正规基金公司问世,中国基金业正式起航,该年被视作“中国公募基金元年”。1999年,证监会决定根据情况对“老基金”进行规范清理。2000年10月,证监会颁布《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开放式基金正式登上舞台,此后中国公募基金产品在短时间内“百花齐放”。

2004年,公募基金行业正式步入法治时代。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明确了公募基金行业的基金管理人与托管人的职责,规范了基金运作方式、交易、信息披露等法律细节,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正式获得了法律支撑,为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012年底,随着保监会印发《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9家公募基金公司获得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人资格,险资入市拉开序幕。2013年,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并开始通过互联网代销公募产品,公募基金进入“互联网+”时代。2014年,沪深港通陆续开放,互联互通基金推出。2017年,6只公募FOF获批成立。2018年4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保本刚兑”的金融产品将退出舞台,对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具有深远影响,使得居民财富管理的多元配置需求大幅上升,居民投资理财意识高涨。2019年10月,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正式开启,5家公募基金公司首批获准开展投资顾问业务试点。2021年,首批9单公募基础设施REITs基金上市。

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时代意义与前进方向提出具体描述与规划,标志着公募基金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对公募基金管理人提出新的要求。2022年11月,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标志着第三支柱养老金为公募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至2023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25年,完成了从无到有、法治化、多样化、规范化的发展转变,在新境遇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

中国公募基金发展现状

自1998年公募基金正式诞生以来,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发展态势。截至2022年底,我国公募基金总数已高达10491只,年复合增长率为28.2%;总资产规模高达25.7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38.5%。2017年至2022年五年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公募基金的总数与规模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17.5%和17.4%。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公募基金产品的种类也更加丰富。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开放式基金总规模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86.9%。自开放式基金诞生以来,除了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型基金等传统基金,还出现了指数型ETF基金、LOF基金、FOF基金、QDII基金、公募REITs等新型基金产品,满足了投资者不同投资偏好的需求。其中,按底层资产分类,开放式基金的分类和占比为股票型基金(8.74%)、混合型基金(18.58%)、债券型基金(29.74%)、货币型基金(40.6%)、另类投资基金(0.16%)、QDII基金(1.14%)、FOF基金(0.75%)、公募REITs(0.3%)。基金类型的多样性使得基金投资更加便捷,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在行业规范管理层面,我国已初步建成适应公募基金发展的法律监管体系。除了《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外,中国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文件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政策法规,如《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二是规范公募基金的主要部门规章,如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三是规范公募基金的主要规范性文件,如《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等。在监管方面,我国强调事中事后监管,坚持“穿透式监管、全链条问责”,各监管部门单位贯通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构筑维护市场稳定、有效防控风险、充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监管防线。

中国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公募基金是社会资本要素重新参与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公募基金的高质量发展对经济发展、财富管理、社会民生、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经济发展层面看,公募基金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要素,为社会商业活动注入活力。公募基金能够有效聚集社会资金,从而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形成规模,使实体经济活动从更充裕的资本要素中受益。公募基金作为庞大且重要的机构资金之一,在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提高定价效率。此外,公募基金的专业性与长期性还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波动。

从财富管理层面看,公募基金是社会财富参与投资的重要渠道。公募基金有效降低了居民的投资门槛,使得居民有机会参与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和大宗商品等,为居民投资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此外,公募基金为非专业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从而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作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中国居民具有储蓄率高、金融素养不足、投资风格相对保守的特点。在资管新规颁布之后,传统“保本刚兑”型银行理财产品将实现净值化管理,这将导致庞大体量的居民理财需求出现真空。无论是从居民理财安全保值需求的角度,还是从公募基金行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这都是推动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从社会民生层面看,公募基金将对维护居民保障性权益起到重要作用。部分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保障资金通过委托公募基金投资的方式,达到资金在期限内保值增值的目的,从而在保障社会稳定和民生的条件下,尽可能使闲置资本投入经济循环,实现总体收益最大化。“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并推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与发展。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2022年11月,我国正式推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标志着我国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或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体系正式建成。因此,公募基金的高质量发展将在保障居民财富和权益安全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公募基金是引导资本要素投资实体生产的重要金融工具。推动国家战略顺利部署需要建设与国家战略高度适应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作为机构资金重要代表的公募基金责无旁贷。除了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以外,科创主题基金、绿色主题基金、QDII基金、FOF基金、公募REITs都有重要意义。由于初创公司普遍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科创板、北交所的个股投资都设立了较高门槛。各类科创主题ETF、北交所ETF将允许投资者在助推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同时分享成长带来的回报。另外,ESG主题基金业将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国责任投资论坛数据,2022年ESG公募基金规模已达4984.1亿元。QDII基金为人民币资金投资海外优质资产打开了通道,将成为中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金融工具。为解决养老问题,以目标日期基金和目标风险基金为代表的养老FOF基金孕育而出。公募REITs为盘活国内优质不动产项目、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起到重要作用。

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专业能力适配性不够,主要体现在部分基金管理人投资业绩波动大、投资行为“散户化”,存在追涨杀跌、情绪化交易、追热点、风格漂移等情形。其次,文化建设薄弱,体现在基金公司诱导利用投资者追求短期暴富心态,容许和助推“基金经理明星化、产品营销娱乐化、基民投资粉丝化”等不良风气,忽视对投资者“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正确投资理念的引导和培养。此种问题由公募基金行业的收入机制决定,以规模为导向的“销售偏好”发展模式使得基金公司竞争普遍出现“重首发、轻持营”“重投轻顾”等乱象。最后,结构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股票型、混合型等主动权益类型基金的发展缓慢,导致社会资本通过公募基金直接或间接刺激企业实体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无法有效协同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占比。许多研究表明,股权融资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动力。

在笔者看来,造成上述问题的矛盾主要有三个,崭新机遇也蕴含其中。

第一,投资者日益增加的理财配置需求与自身金融素养薄弱的矛盾。总量增加、结构调整、规则变化促成了中国财富管理增量时代的到来。2021年中国居民财富总量达687万亿元,2005~2021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4.7%。以房地产为代表的实物资产占总财富比重则高达69.3%,金融资产仅占30.7%,相比同期全球水平49%仍有提升空间,凸显结构问题。随着“房住不炒”理念的推广,居民财富结构面临调整压力。自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中国理财产品开始全面净值化管理,居民多元化理财需求激增。然而,大量投资者刚从“保本型”理财者转变为风险的共同承担者,除了欠缺基础的风险收益常识外,还无法对不同产品的风险特征作出正确估计,不具备判断自身风险偏好和理解金融产品风格的能力,普遍存在“只看绝对短期收益、不关心产品风险”的特征。金融投资产品的品类得到了迅速发展,满足了投资者多元化的理财需求,然而连接普通投资者与多样化投资产品之间的服务市场出现了真空,导致居民增长的理财需求与投顾服务供给无法匹配,因此投顾行业大有可为。在新阶段,基金行业从“销售模式”向“投顾模式”转型是大势所趋,做好投资者教育和陪伴,提供高质量投顾服务将成为公募基金行业新的核心竞争力。有研究表明,智能投顾能够切实提高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减小波动,纠正行为偏差。除了传统投顾外,以生成式AI模型为代表的智能投顾也是新机遇。

第二,国家战略的实体创新发展偏好与投资者保守的金融投资偏好的矛盾。公募基金积极推广新能源、绿色零碳、芯片半导体、科技创新、北交所等符合国家战略的主题基金,并推出ETF基金、FOF基金、QDII基金、公募REITs,为投资者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多样的投资机会和工具。这些基金多以股票型、混合型等含主动权益类资产为主,使资金能够投资到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从而发挥二级市场价格发现、资产配置作用。然而,自2008年后股票型基金的占比逐渐缩减,从曾经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到2015年起仅维持不到10%的水平,取而代之的是收益率低、风险较低的货币型基金的发展,在2018年占比一度达到63.15%的高峰。这反映了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中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变化。中国股票市场早期由散户主导,非理性造成的市场巨大波动打击了投资者配置权益产品的积极性。要恢复投资者配置权益产品的信心,需要引导其建立起正确的风险收益关系。首先,全球范围内新兴资本市场都存在早期高波动的现象;其次,放长远看,我国近十年股票市场各类收益指数年化收益率为7%~16%,平均年化收益率是10.7%;最后,当前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底,机构投资者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占比已提升至56.7%,市场机构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公募基金行业在顺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行创新基金产品的同时,还应该发挥其对普通投资者的引导教育功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金融产品与投资机会可能带来的收益和风险。

第三,基金公司和管理人的专业水平和行业激励机制与“长期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不匹配的矛盾。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资本市场道路充满了崎岖。在中国资本市场与基金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理论发展、投资理念、技术手段、市场环境都在快速变化。早期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市场化不充分,专注鼓励规模提升对公募行业早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财富管理时代来临,中国金融市场机构化势不可挡,公募基金市场化竞争越发充分。秉持“长期投资、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公募基金从“规模经营”至“管理经营”的转型将是下一阶段竞争的要点。因此,基金行业必须全面强化投研团队的专业能力,并建立多样化长期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配合市场化手段推动构建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从而在行业格局重塑时更好地把握发展机会。

(责任编辑 刘宏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7-28 盟固利 301487 --
  • 07-25 民爆光电 301362 51.05
  • 07-25 华虹公司 688347 52
  • 07-24 金凯生科 301509 56.56
  • 07-24 长华化学 301518 25.75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