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近一周来,大量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快速缩水。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34364只理财产品中有10954款产品最近一周回报为负,占比31.88%。其中,有些产品积累了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收益,短短几天之内就被抹平,产品净值走出一根难看的断崖式下跌曲线。
眼看净值大幅下跌,投资者下意识的反应是立即赎回。有银行客户反映,其所购买的理财产品一度存在无法赎回的情况,原因是由于赎回客户太多,已触碰赎回上限。该产品官网页面显示,11月7日产品单位净值为1.0087,到15日跌到1.0071,与10月17日相同,也就是说,在这1个月之间买入的客户账面都将出现亏损。
投资有盈就有可能亏,银行理财产品早已打破刚兑,转向净值型管理,每日盈亏一览无余。但短时间内净值的大幅下跌,还是让投资者难以适应,因为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属于R2及以下的低风险等级,投资者对于本金的安全和净值的稳定性要求很高。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从产品设计、销售、风险提示、信息披露方面都已经很规范,但其中仍有些比较重要的细节有迷惑性,可能会让投资者产生错误的认知,比如产品的名字。
笔者注意到,上文中提到的理财产品,其名称中有“固定收益”这一表述,而类似的银行理财产品超过3000只。固定收益是一个金融名词,意思是收益固定,主要覆盖的资产是债券。一张传统的债券,会规定好票面价格(比如100元)、票面利率(比如3%)、期限(比如10年),这些要素既定,只要债务人不违约,债权人持有到期,那他的收益就是固定的。但真实世界的情况是,由于债券期限较长,投资者很难持有到期,要变现就需要在债券市场出售,债券价格受利率、宏观经济、股市等多重因素影响也会上下波动,名为“固收”的债券其实收益也是在随时波动的,一点也不“固收”。
对很多普通投资者来说,利率上升也就意味着债券的利息也应该增加,但这种规律只适用于新发行的债券,这些债券需要提高利率才能成功出售。但对规模大得多的存量债券来说,利率提升直接导致债券价格下跌,两者是相反关系。近期,受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房地产市场融资支持政策、股市大幅反弹等因素综合影响,市场利率上行,债市也大幅调整,比如国债1619(剩余期限23.76年)在截至11月16日的最近4个交易日,就从101.58元跌到了99.5052元。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大量配置国债、国开债等高等级金融债,债市下行,其净值自然也会跟随下行。
对银行来说,从理财产品名称到底层资产的介绍,都可能给投资者留下很牢固的“安全感”,一旦实际情况与之相左,巨大的预期反差可能让很多投资者选择赎回,这不利于理财产品的稳定运行。相比基金、股票等资产,即便近期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面积回撤,有限的回撤幅度也不会改变这类产品较低风险的特征,如果将周期拉长,这种特征还会更加明显。银行如何让投资者对产品抱有长期的信心?调整产品名称、淡化固定收益是值得尝试的第一步,毕竟收益本就是浮动的,这一点要从各个环节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投资者。
责任编辑:张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