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晋:全球供应链的走向以及中国的应对
来源: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
6月6日,京东数科研究院召开了“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变化和中国经济前景”闭门研讨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出席并做了“全球供应链的走向以及中国的应对”的主旨演讲。
方晋认为,应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市场优势,市场有规模以后,产业也有规模了,产业有规模以后国际竞争力就能提高,何况全球供应链必须就近市场布局。
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已经使中国经济经历了阶段性供给冲击和外部需求侧冲击两个关卡。在后疫情时代,部分产业链迁出中国的风险日益凸现,给中国经济的疫后恢复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也成为政策的关注重点。6月6日,京东数科研究院召开了“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变化和中国经济前景”闭门研讨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出席并做了“全球供应链的走向以及中国的应对”的主旨演讲。
方晋认为,应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市场优势,市场有规模以后,产业也有规模了,产业有规模以后国际竞争力就能提高,何况全球供应链必须就近市场布局。
以下为发言全文:
方晋:大家很关心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和对中国的影响,我想借用咱们经常开玩笑讲的哲学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来讲讲全球供应链何去何从。
全球供应链是什么?它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生产和营销组成的网络。它与另一个经常用的概念“全球价值链”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个分析框架和工具,聚焦每个环节产生的增加值。按照增加值的创造类型,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纯国内经济活动,不涉及跨境交易;第二,传统贸易行为,为消费而跨境;第三,简单全球价值链,为生产跨境一次;第四,复杂全球价值链,为生产跨境两次以上。全球价值链通常研究第三类和第四类生产活动。简单全球价值链、复杂全球价值链和为消费而跨境的传统贸易都属于全球供应链。毕竟严格来说中,全球采购就是一国生产出口到另外一个国家,属于传统贸易,现在他们想把这样的采购行为也拉回国内,这是我们担心的全球供应链的变化。
供应链从何处来?我们都很清楚,无论全球供应链、全球生产链还是全球价值链都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各国管制放松,跨国公司兴起,随后它们兴盛于90年代,开始在全球布局,顶峰应该是2008年金融危机前。促进他们发展的因素包括以下:第一,各国纷纷采取贸易自由化政策,导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显著下降,很多产品和生产环节多次跨境,关税壁垒很高的话肯定不划算。贸易自由化是推动全球供应链布局的推动因素。第二,信息技术大发展导致跨国生产经营、协调、组织的成本大幅降低。其中也包括交通运输的成本,因为新技术进一步优化和智能化交通运输,所以在交通工具的速度没有明显提升情况下,信息技术发展导致跨国运输的成本下降50%左右,非常有利于跨境生产和营销。第三,地缘政治发生了积极变化。冷战结束之后带来的和平红利,降低了跨境交易、投资、生产的风险,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和东欧等国家加入全球供应链中,一方面成为非常重要的低成本生产环节,另一方面,他们自己逐渐成为重要的终端市场,成为带动全球供应链的一个根本因素。
现在全球供应链的前景非常不明朗。其实早在此次危机和中美贸易战之前,多边贸易自由化就长期停滞不前了。我前面讲的积极推动因素现在可能都不存在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增长五十年以来第一次低于全球经济增长,甚至持续到今天,后来我们也看到,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的当选,标志着民粹主义的兴起。德意志银行统计了各国民粹主义政治家的得票数,可以看到民粹主义指数达到了二战前最高峰的水平。民粹主义反对精英,由于前一个阶段世界各国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支持全球化,所以全球化必然成为民粹主义反对的目标。当然,说不定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二战以后民粹主义就下去了,全球也自由化了。冬天已经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说不定也是好事,不破不立。
另外,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供应链的关键因素。未来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和影响等走向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是技术进步的速度问题。根据摩尔定律,在同样的成本下,计算机技术每两年计算能力提升1倍。很多人认为摩尔定律接近极限了,虽然还会进步,但是进步速度不能跟几年前相提并论。另外一方面,机器人、智能制造和工业4.0等技术方兴未艾,发展很快。这些技术更有利于全球生产布局,还是更有利于本地生产布局?当年能够形成全球供应链是利用了像中国这样低生产成本的大国优势,我们知道微笑曲线的两端在发达国家,比如3D打印的设计本身是发达国家的,电脑设计产品出来以后,旁边连着3D打印机,直接就能打印出来,还需要把设计发给中国生产出来以后再运给发达国家吗?这个问题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而且这个技术仍处在早期,可能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当年支持全球供应链大发展的因素现在还存在不存在。我们看到很多不利的变化。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未来的判断。
谈到供应链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美国、德国是当前全球价值链中的三个生产中心,中国和美国之间本身的价值链交换非常非常多,所以,中美之间一旦脱钩,或者向脱钩的方向滑动,那么不仅对中美造成巨大影响,对全球供应链也是如此。中国和美国都是重要的生产中心。虽然从微笑曲线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市场地位更弱一些,但仍然是重要的生产中心。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其他国家发现自己最基本的、事关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的产品供应还要依赖于国外,那么他们就决定把它拿回来。他们有这样的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何况WTO也规定了贸易自由化是有例外的。为了国家安全,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或为了满足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是可以有例外的。
从这两个典型的微笑曲线来看,一方面中国处于中间的制造端,上游的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市场还是在发达国家。1995年和2009年的数据表明,虽然我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价值链中的份额明显扩大了。2005年以后,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曾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到半壁江山以上,现在在中国进出口中的份额实际上在稳步下降。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没有发生变化,而且越来越强。同时,本土企业竞争力越来越高。一般贸易水平越来越高。全球供应链是跨国大企业发动的,当初也是他们带到中国的,现在中国制造能力越来越强,本土企业的能力越来越强,我们也要客观、冷静地评判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影响。
在新冠疫情中,其他国家非常担心国民安全,想把医疗健康产业链拉回去,但问题是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持续?如果疫情持续很多年,把这些产业拉回去,在经济上比较合理。但是如果疫情的冲击是一次性的,下次什么时候再来不知道,那么没有疫情的时候维持这种产能,生产一个亏损一个,这种模式能够持续吗?这在心理学上叫应激反应,大家冷静以后还是会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举个例子,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西方冲击非常大,前后持续了10年,最后基本靠市场力量和建立石油储备解决了。关于医疗设备和医疗物资的问题,只要建立一定的储备,下次再遇到这种冲击就可以利用储备来缓解,不一定非要把产业链迁回去。
中国在应对方面,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首先,稳外贸和稳外资是一体两面。全球供应链是外资企业带来的,而且外资企业仍然占据供应链的两个高端,即上游的设计、研发和下游的营销、市场,所以稳外资和稳外贸是一体两面,要同步推进,统筹推进,加强主动开放。
其次,中央最近出台了一些改革开放的文件,至少内容很好,比如主动开放,主动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主动营造低成本的营商环境。不光对外,对内也是。改善营商环境,会让外资企业愿意继续到中国投资和生产。还要特别大力开放服务贸易。首先,服务贸易这些年的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未来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增长点。其次,当前全球供应链当中的服务化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的作用本来也在不断上升。再者,中国的服务贸易过去开放度比较低,竞争力也不强,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拖了中国制造业后腿。开放服务贸易会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有利于巩固全球供应链,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第三,促成高水平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在多边贸易自由化很难取得进展的情况下,要积极推动区域自由贸易安排。产业链本身也有它的区域布局。欧洲的生产中心是德国,但还是以东欧为主。美国是北美的中心,中国是东亚的中心。高水平制度性开放的自由贸易安排非常有利于降低成本和不确定性,吸引供应链进入。
第四,加大对新基建和新技术的投入。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促进全球供应链形成的非常基础性的因素,那么,我们就应该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包括前一阵大家讨论比较热的新基建问题。比如我们搞好5G,让通信交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外国企业会仍然愿意来中国生产布局。
第五,发挥超大规模经济体的市场优势,市场有规模以后,产业也有规模了,产业有规模以后国际竞争力就能提高,何况全球供应链必须就近市场布局。
以上是我今天的分析和建议,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译文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