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中国消费市场的疫后恢复现状及隐忧
来源:沈建光博士宏观研究
6月6日,京东数科研究院召开了“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变化和中国经济前景”闭门研讨会,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保良出席并做了“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和建议”的主旨演讲。
祝保良认为,我国政策的重心应该放在纾困上,还是放在拉动内需上。目前看兼顾了两者,既要想办法纾困,又要拉动内需。
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已经使中国经济经历了阶段性供给冲击和外部需求侧冲击两个关卡。在后疫情时代,部分产业链迁出中国的风险日益凸现,给中国经济的疫后恢复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也成为政策的关注重点。6月6日,京东数科研究院召开了“疫情冲击下的全球供应链变化和中国经济前景”闭门研讨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出席并做了“中国消费市场的疫后恢复现状及隐忧”的主旨演讲。
王微认为,目前消费市场的恢复速度在加快,预计五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降幅会进一步缩窄,乐观估计的话能够恢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下降速度为-1%或0。
以下为发言全文:
王微:各位老师,非常高兴有机会今天能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刚刚去外地做了一些调研。虽然在疫情过程中,我们利用统计数据、调查数据,乃至用一些大数据做了很多分析,但是感觉对很多问题背后的原因还是缺乏感受。所以,我们上周去广东进行了调研。总体感觉广东的经济状况还不错,当然也有一些所谓的暗流涌动。
从目前消费市场的情况来说,我们感觉目前消费市场的恢复速度在加快,预计五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降幅会进一步缩窄,乐观估计的话能够恢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下降速度为-1%或0。这是消费市场恢复的总体情况。当然,它的恢复速度与工业生产、制造和投资的恢复速度相比来讲,还是要慢一些。
在整个消费市场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目前商品消费略好于服务消费。在商品消费里,现在汽车的恢复情况还算不错,但据说也出现下降的势头,增势不如前一阶段好。在刚需里,食品的恢复情况还不错。家居、建材、装饰、服装等大额商品消费增速恢复相对较慢。更关键的是,服务消费的恢复还是不太理想,譬如五一长假的人均消费额只恢复到去年的50%左右,当然,四月份清明节的人均消费额只恢复30%左右,这么看起来恢复情况是在好转,但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旅游消费的恢复速度不尽如人意,主要还是受疫情的影响,譬如疫情安全防控措施导致旅游景区限流、跨省旅游市场没有完全开放、旅游需要预约等等。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的旅游市场恢复相对最慢。往年北京旅游的消费市场规模有6000亿元左右,其中5000亿来自国内各地居民到北京的旅游,还有将近1000亿是国际旅游,剩下的零头才是北京本地人的消费。现在五一的旅游消费以周边游和郊区游为主,主要的旅游消费并没有恢复。跟旅游和休闲联系在一起的是文化、娱乐行业和体育健身等行业的恢复相对都比较缓慢。以上是目前我们在消费方面看到的主要情况。
对于下半年的消费恢复情况,我们觉得还是有些隐忧。一些调查数据表明,部分老百姓对疫情后续的不确定性还是有很多担心。即使昨天北京已经宣布安全防控降级,大家在高兴的同时仍然有很强的防范心理。今年的收入预期普遍有所下降,而且低收入阶层对收入预期下降的判断更为负面一些,中等收入略好。同时,伴随收入预期的变化,储蓄倾向加快提升,表现在银行居民存款快速上升,可能会对下半年整个消费市场进一步恢复或者实现更好增长造成较大问题。从全年来看,可能消费市场上半年小幅负增长,下半年恢复正常增长,但是很难恢复到往年7%或8%这样的高速。这也是我们观察到的比较重要的现象。
另外,我们觉得今年CPI价格的变化非常值得留意。目前CPI的同比涨幅从高位快速下落,年初CPI指数还在5.4%,2月份为5.3%,3月份和4月份的月同比涨幅分别快速下降1个百分点,而且环比下降也在加速。同比和环比双双大幅下降的趋势背后反映出需求的总体情况。我感觉需求的恢复情况也不那么理想。更重要的是影响CPI价格保持稳定或者在下半年新涨价的因素在变少。1月至4月新涨价因素非常小,只有0.1%,主要是由去年价格翘尾因素造成的,再加上服务价格目前很难回升,所以总体来看,6月份以及下半年可能还会延续C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的趋势。我们感觉上半年应该能够停留在3.5%左右比较合适的区间里。到下半年年底,CPI指数会回落到2%,或者更低一些,到1%。多少有点通缩的趋势,核心CPI始终稳定在1%左右。总体来说,CPI的运行态势预示着我们目前国内供求的格局值得高度关注,特别是需求的恢复情况,对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和稳定运行有很大影响。我认为促进居民消费需求这部分要给予比较多的政策关注。
从房地产的形势来看,它大体上处在市场恢复的过程中,尤其是4月份和5月份的全国房地产成交量加快上升。价格总体稳定,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城市、个别区域以及个别项目的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的趋势。总体价格平稳是目前房地产的大格局。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往年的同期水平,应该在下半年才有可能恢复到往年的正常运行水平。
我们这次在广东调研有几个突出的感受:第一,现在房地产市场更加关注的是涨价问题。从各种报道来看,好像房地产价格都在涨,但到广东调研以后,我们突出的感受还是冰火两重天,比如南山区等深圳的热点区域,房价涨的很快,房价也很高,但是其它区域基本没有涨。不同区域和不同地段的楼盘在价格上差异比较大。总的来说,热点区域、热点楼盘和热点地段的房价涨幅很快。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总体来说供不应求,再加上货币供给相对充裕,对新楼盘价格的管控让大家认为买到还是赚到,所以买房的情绪比较高涨。冰火两重天的另一个表现是,不同类型的城市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情况也相去甚远。除了深圳、广州和佛山,我们调研的其他城市基本上房价稳定,有些城市的房价甚至在下滑。总体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非常分化,很难用一句话或者一个尺度来衡量。
第二,谈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大家对不同地区如何实现一城一策调控还有很多不同认识,而且很多行政管制措施没有放松。一些经济发展不太好的地级市或者县级市可能还是有希望加快房地产市场放松的内在要求。深圳等过热的城市希望中央更多放权,然后给他更多的管控措施保持房地产稳定。各地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需求完全不同。
第三,要警惕宽松的货币环境对房地产市场造成的影响。深圳、北京和上海长期以来存在供给滞后于需求的问题,特别是深圳表现地极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目前货币政策比较宽松(特别是房地产贷款),我们就需要特别留意。虽然人民银行控制贷款导向的比例时没有给房地产加大比例,但是由于总量加大,投入到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势必也会增加。
此外还要考虑其它贷款放宽的情况。比如按照国务院调控机制的说法,今年新增贷款中有40%要用于中小微企业。深圳有大量中小微企业可以拿到贷款,但是没有对这些贷款提出具体投向或者用于恢复生产的要求,因此有些资金有可能再度流入房地产市场,而且它们的利率水平比较低,有些小微企业还能够拿到政府贴息。这部分资金现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是深圳楼市可能又被炒起来。房地产市场内部还是存在一定风险。
此外还存在着其它风险,比如广东省的调查显示,房地产企业中资金困难、经营难以为继的企业不少,大概在三千多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里占到10%左右。这些企业目前面临着很大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也是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目前,境外资金开始通过一些渠道流入国内市场,虽然现在占比不大,但是流入速度很快。有些外资流入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还有一些通过个人渠道和地下钱庄流进个人渠道。目前境外资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追逐还是有迹可循。这是我们观察房地产市场时看到的比较大的问题。
总体来讲,目前还是比较稳定。值得关注的是,在房地产金融政策整体比较宽松、利率水平还会进一步下降的态势下,前期表现是正常的需求释放,下一个阶段有没有可能出现投机?很多大城市都有房价管控,新房价格和二手房价格存在倒挂,所以房地产领域流行的一句话叫“打新”,也就是追逐新盘,通过打新谋求短期营利,然后推高住房价格。这种情况在北京、杭州和深圳等热点城市还是存在的,所以要给予它们高度关注。
第四,地方财政风险。六保之一是保基层稳定运行。在经济形势恢复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还是对房地产有很强的依赖,大家也可以看到目前推地和拍地的情况还是比较活跃。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情况有所好转,拍地也是大势所趋。佛山的经济情况比较好,今年上半年几块地拍的都非常顺利,而且溢价率比较高。去年九块地都流拍了。背后当然也有地方政府的要求,但更重要的还是这些年来佛山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了原有流拍地块的条件,尤其是广佛同城效应很高,推动了某些地方的土地溢价率加快提高。不过目前更多城市的拍地效果并不是特别好,溢价率也不高,但是地方政府还是急于推出拍地,再加上一些税收方面的问题,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依赖性会比前期更高一些。我们感觉到需要在加强“一城一策”调控方面给予地方更多指导,同时在地方经济快速恢复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这是我们在调研中的一个突出感受。
谈到国际产业链,我们最近也跟一些跨国公司有些交流。目前不同企业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链风险得出的判断差别非常大。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很强,而且中国拥有非常强大的市场,需求订单也很多,所以从大的方面来讲,大多数跨国公司与政治家的判断是不完全一样的。以医疗供应链为例,现在很多国家都需要回撤相关企业,比如生产防护用品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持续,如果没有政府资金长期支持,他们的成本不可能维持生产。很多跨国公司认为全球产业链的重新重构和调整不一定像现在中美争端的情况下这么快。
另外,上上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国际知识交流中心跟拉美开发银行做了一场交流。他们问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我们现在担心的是外部断供,但拉美国家也非常担心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部需求的持续性。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强调内循环、强调自我配套以后,还能不能从他们那里继续大量进口,特别是对他们的大宗商品、资源性产品和零部件的需求。
所以,我们研究产业链风险时既要有数据分析,还要分析市场反映。我就想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译文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