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5月13日,中国银行发布公告称,经金融监管总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中国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务工具的批复》和《中国人民银行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核准,中国银行将于5月16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为人民币300亿元。
此前,工商银行也于5月11日发布公告,宣布于5月15日发行该行2024年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第一期),基本发行规模同样为300亿元。
2021年10月,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比率提出明确要求: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自2025年1月1日起分别不得低于16%和6%,自2028年1月1日起分别不得低于18%和6.75%。
目前,国内共有5家银行入选金融稳定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业内专家表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执行TLAC要求过程中,若单纯依靠利润内生补充资本,则可能限制资产投放和增速,因此要更加注重创新设计、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工具,有效达到监管要求,维护经济金融稳定。
TLAC非资本债券便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创新型债券品种,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为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
“TLAC非资本债券的发行,是为了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遭遇风险时,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以来, 五大行陆续发布了TLAC非资本债券发行计划。
根据五大行披露的相关信息,工农中建交5家银行TLAC非资本债券拟发行规模分别不超过600亿元、500亿元、1500亿元、500亿元、1300亿元,合计不超过4400亿元。
“TLAC非资本债券作为额外储备、用于在出现风险时吸收风险的债务工具,有助于提高大型银行信用稳健性。”曾刚表示,同时,也能够降低大型银行的道德风险,进而维护经济金融稳定。
责任编辑:曹睿潼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