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标临近!中行、农行、工行三家国有大行拟合计发行不超2600亿元TLAC债

达标临近!中行、农行、工行三家国有大行拟合计发行不超2600亿元TLAC债
2024年02月02日 13:11 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达标临近!国有大行拟合计发行不超2600亿元TLAC债

  记者 张欣

  随着2025年初TLAC(Total Loss-absorbing Capacity,即总损失吸收能力)达标点临近,近日,国有大行加速发行TLAC非资本债务工具(下称“TLAC债”)。 截至2月2日,中行、农行、工行三家国有大行拟发行合计不超过2600亿元的TLAC债。

  率先落地的是中行。1月26日晚间,中行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1500亿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TLAC债。

  随后,农行、工行也相继公告。1月31日,农行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显示,该行拟分批次发行减记型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发行总额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募集资金用于充实该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期限不少于1年期。

  2月1日,工行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为满足TLAC达标要求,工行董事会决定提请股东大会批准,自股东大会批准之日起至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后24个月为止,在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TLAC债。

  2023年11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2023年全球系统性主要银行(下称“G-SIB”)名单,我国五大行全部入选。其中,工行、中行与2022年一致,为第二档,农行、建行从2022年的第一档上升至第二档,交通银行首次入选第一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防范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风险,以及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性,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金融机构应采取“内部纾困”(bail-in)的方式应对危机。2015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要求G-SIB除了最低监管资本要求之外,还需满足最低外部TLAC要求。

  从上述信息可见,入选G-SIB的五大行,必须满足监管的资本要求和TLAC要求。

  TLAC是指当G-SIB进入处置阶段时(例如资不抵债或监管认定的其他情景),可以通过减记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TLAC债是指G-SIB为满足TLAC要求而发行的、具有吸收损失功能、不属于商业银行资本的金融债券。据了解,TLAC债是一种安全性较好、发行期限较短的新型银行次级债品种,国际上各银行主要通过发行TLAC非资本债实现TLAC达标。

  2021年10月,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财政部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我国G-SIB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和杠杆比率自2025年初分别不得低于16%和6%,自2028年初分别不得低于18%和6.75%。

  “2025年初达标时点临近,四大行均有潜在TLAC缺口。”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指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分别为14.8%、13.3%、12.6%、13.6%,静态看,在不考虑使用豁免规则情况下,距离16%的达标要求均有一定潜在缺口。此外,交行2023年首次入选G-SIBs,2027年初需达标TLAC第一阶段要求。

  据中金研究测算,五大行距离16%和18%的TLAC风险加权比率监管要求尚分别存在2.51万亿元和4.44万亿元的合计缺口。动态来看,资本新规的实施或有望提振银行资本充足率、缓解短期TLAC达标压力,但中长期来说,风险加权资产与内生资本积累增速的不匹配或导致五大行TLAC补充压力加大。

  中金研究预测认为,受资本新规的利好因素、国有行的存量二永债批文仍相对充裕、新债券品种或仍需市场培育过程等因素影响,2024年TLAC债发行体量或相对不高。而随着2028年TLAC风险加权比率的监管要求将达到18%,叠加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扩张及TLAC债对二永债的替代效应,预计2025—2027年TLAC债供给或将放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天行

国有大行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02-21 龙旗科技 603341 --
  • 02-08 肯特股份 301591 --
  • 01-30 上海合晶 688584 22.66
  • 01-30 诺瓦星云 301589 126.89
  • 01-29 成都华微 688709 15.69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