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在农村信贷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科技创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解决。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强化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措施,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增强脱贫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于专注农村金融业务的广大农信社、城商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农村分支机构来说,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战略机遇,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专家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数字化转型改变信贷模式
此前,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9年聚焦“三农”,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提及“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
很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区域经济的特征,选择了不同的农户信贷业务模式。对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由于其所处地域环境以及当地经济水平、产业特点等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模式。
中关村科金首席风险官苏正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江浙、华东一带,农村经济具有集中度高、经营密集、农民富裕程度较高等特点,信贷需求的金额较大,许多金融机构采取深入了解农户的方式,按村设置了信贷人员,其特点是这些信贷员了解农户,了解其经营生产情况以及家庭生活状况,与村民结合紧密,这种模式可以说是采取“网格化+客户经理管户”的方式。
而对于地域广大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由于农村地区幅员广大,人口分散,地理条件复杂,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很难覆盖到每个村镇,因此采取线上化的方式,借助信息化手段,结合大数据风控技术,实现信贷的发放和系统管理势在必行。
“不论采取哪种模式,农村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即使采用客户经理下户营销的方式,很多机构也采取了线上申请、线上放款、自动化审批、智能核身、远程面签等科技创新手段。”苏正表示。
“不采取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很难适应农村金融的新要求,在这一轮新的竞争中就会落后,就会失去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农村信贷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科技创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解决。”苏正对记者表示。
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是对原有经营模式的颠覆。要求从业者从过去对较少数农村群众的信贷支持转变成大范围客群的支持;从过去扶贫式的支持转变成对农户生产经营能力提升的支持;从过去以完成指令式为目标的执行方式,转变成自主的经济效益业务模式为目标的执行方式。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
许多专家认为,在振兴乡村经济中,顶层架构的设计也起到关键性作用,目前无论是农村合作社还是银行层面的设计,都存在协同性不够强的现状,应由此入手整合。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温涛认为,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没有明确规定,缺乏顶层设计及实施规范。
“应健全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顶层设计,完善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治理体系,并加强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多部门协同支持。”温涛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孔发龙则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设立中国乡村振兴银行。
一是农村金融供给相对不足。“三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理应得到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但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全国涉农贷款同比增长10.9%,低于全国同期各项贷款同比11.6%的增速。
二是农村金融整体合力不强。当前,我国从事涉农金融业务的银行类型虽然很多,但专属性、系统性、协同性并不强,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竞争、内部消耗等低效现象,农村金融供给的整体合力还不够强。
孔发龙表示,为进一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增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建议国家加强顶层设计,设立中国乡村振兴银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文爱华认为,优化乡村金融顶层设计,组织、市场、产品、监管等体系协同发力:根据不同类型的涉农金融机构,建立不同的监管模式,并加大政策倾斜,激励更多金融机构涉足乡村;统筹协同,形成银行、担保、抵押、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各司其职、合作互补,共同服务乡村的金融格局等。
(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赵般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