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银行业务转型已迫在眉睫

王剑:银行业务转型已迫在眉睫
2021年12月17日 14:41 金融一线

  12月17日消息,由新浪财经主办的“第14届金麒麟金融峰会”于12月13日-17日隆重举行,主题论坛“2021意见领袖年会”今日召开。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出席并发表演讲。

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

  王剑表示,现在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窗口,也是非常短、非常紧迫的时间窗口,要让银行去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从原来的粗放式地做城投、地产,就闭着眼睛放按揭贷款、放抵押贷款,变成一个新的,真的要去服务这些非常非常新兴的行业,有些甚至都是一些高技术、高科技的产业或者企业,你怎么去服务?这就变成我们现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

  “我们平时跟踪一些银行股,我们看到一些银行政府类的债务也在慢慢退出,房地产的贷款占比也在压缩,抵押类贷款的占比也在压缩,绿色信贷都在上升,银行这边多多少少也能看到一些效果,这些都是成绩,都是值得肯定的。”王剑在演讲中谈到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金麒麟金融论坛的各位观众朋友:

  大家好,我是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今天我非常高兴借这个平台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今天交流的话题是“银行业务转型已迫在眉睫”,这是我们近期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今天想跟大家主要交流三个内容,关注到最近这几年以来整个银行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比较大,它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我们整个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情况。产业转型升级之后,银行业的服务也要跟着进行一些转变,我们自己觉得这可能是银行这几年乃至未来几年比较重要的一个话题。

  一、基建地产时代的银行模式

  我们简单做个回顾。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银行业是什么样的一个经营模式?

  在次贷危机之后,我们一般把2007年底的次贷危机和2008年底的四万亿作为一个分水岭,从那之后我们的经济结构就开始进入了一轮非常剧烈的调整。在这样一个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基建和地产的投资被作为维稳经济或者叫做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引擎,尤其是基建和地产,中间我们经过几轮的基建、地产的放松或投资加码,给经济托个底,以免经济出现硬着陆,十年下来,我们也算是实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软着陆,整个经济逐步从10%的增速一点点降到现在5%、6%的水平,整体降幅还是比较温和的,降的幅度和速度还是比较温和的,基建、地产都实现了它该有的功能。

  从数据上我们也能看到,基建、地产投资对GDP的贡献。我们整理了一些数据,也能看到基建的贡献和房地产的贡献,贡献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四万亿之后,贡献是非常明显的。这是过去十多年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毫无疑问很多银行的业务模式也去适应了这样一个背景,比如说在高速增长期,M2扩张比较快,因为很多投资信贷派生了很多货币。同时,M2比GDP的比值也在增长,银行信贷、银行的非信贷资产(如非标)都在增长,出现了这么一个银行的背景。银行的资产端也是一样,比如四万亿之后,银行表内贷款大幅扩张,很多都投到了基建、地产这些领域。2012年之后还有几轮这样的扩张,但是后面几轮,地产和基建的贷款投放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后来改成了用非标去投放,也是投到这些领域,在银行的表上其实都能看得出来。

  在过去十几年基建、地产给经济托底的背景下,银行干了什么事情?如果大家是银行业的朋友,对这段历史都记忆犹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问题呢?这十几年,一直按刚才讲的这些模式其实是有些问题的,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风险高度集中”。大家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大量的资产都投入到基建、地产这些领域,好在这些领域的不良率不是特别高,但是风险是集中在这些领域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还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问题是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逐步地被弱化,这其实不是一个特别容易觉察到的问题,但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什么叫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你怎么去分析一个企业,怎么去分析一个借款人,贷中、贷前、贷后怎么去看待他,怎么去维护他,怎么去评判他的风险,怎么去分析他的前景,最后贷款利率该怎么定价。该不该发放这个贷款,该放的话放多少利率?这些工作在我们过去城投地产的时代,这个工作反而被弱化了,因为这些城投地产好像不用怎么风险定价。这些问题其实最后都反映在了银行股的估值上,这十几年银行的增长特别高,利润其实也不错,但就看到银行的估值一路往下走,市场也是这么认为的。资本市场或者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也是认为银行做这样的事情有问题,虽然每个投资者不一定能说得出来它有什么问题,但是市场给银行的估值越来越低,从这个现象上看,我们是相信资本市场肯定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事情。

  我们先简单地回顾了一下过去十几年的过程,我把它叫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赚规模粗放扩张的钱”,这是过去时几年的过程。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速

  大概从“十三五”开始,“十四五”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开始提速。当然转型升级肯定不是近几年才提的,以前一直在提,但是这几年我们明显感受到转型升级是在加速的,给很多很多领域的工作带来挑战,比如说对银行业的工作也带来挑战,你怎么去服务,怎么跟得上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刚才聊到过去十几年旧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宏观杠杆率上升,银行自己还有风险集中以及风险定价能力弱化等这些问题。在这样的问题下,我们的管理层也是在着力地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能够进入到一个新的高质量增长的阶段,这中间需要什么?这中间需要的其实就是科技创新,大家其实都非常非常清楚。如果最广义地理解,这个过程可以从四万亿就开始算,四万亿开始就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过程了。但是从“十三五”之后,我们明显看到这个过程在提速,尤其是到了“十四五”,“十四五”时很多东西已经非常非常明确提出来了。

  这个阶段也是有一些发展目标,比如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倍,这些都是有目标的。我们拿这些目标去倒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未来十几年GDP的增速不高,只有5%。但其实这5%要实现也不那么容易,它靠什么实现?其实还是靠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能发展出来很多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以此来实现我们未来十几年5%的增长率。我们把这个增长率叫做中等增速平台,很多从发展中国家提升到发达国家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实都经历过这么一个中等增速平台,年增速大概5%,跟我们过去比不算高,但是其实很不容易,它是要靠科技创新来实现的,它肯定不是靠原来那些旧的产业(基建、地产)实现的。

  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银行业的任务,它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我们要实现转型升级,银行在这里面肯定也要做很多工作。

  三、新经济形态下银行经营模式演变

  我们整理了一些数据,已经能看到这个转型升级已经有一定的效果,并且在“十四五”开局之后,速度确实是在加快的,比如说高新技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我们看到一些中高端的消费占比也在慢慢提升。看最宏观的数据,比如GDP,能够很明显地看到第三产业的占比在持续地提升。这些效果已经能看到,当然现在肯定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成得很好,用十几年的维度去看可能也是一个开始,这个开端已经看得见了,这个时候可能对银行来说是挑战最大的时候。如果效果还没看到,你可能也不用特别早地说自己领先行业很多,要去转变,这个好像也不现实。等到你转变得很充分之后,再去考虑自己的转型,肯定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觉得现在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窗口,也是非常短、非常紧迫的时间窗口,要让银行去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从原来的粗放式地做城投、地产,就闭着眼睛放按揭贷款、放抵押贷款,变成一个新的,真的要去服务这些非常非常新兴的行业,有些甚至都是一些高技术、高科技的产业或者企业,你怎么去服务?这就变成我们现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

  我们平时跟踪一些银行股,我们看到一些银行政府类的债务也在慢慢退出,房地产的贷款占比也在压缩,抵押类贷款的占比也在压缩,绿色信贷都在上升,银行这边多多少少也能看到一些效果,这些都是成绩,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如果我们整体上去看待我们的银行业,整个银行业做好准备没有?可能大部分应该是没有做好准备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对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企业的新需求或者是一些新业态、新模式的企业暂时还服务不了,有些可能你都看不懂。银行自己可能在过去的城投、地产、基建的模式下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文化或者是一些管理的方法,或者是信贷文化、管理制度甚至是对企业服务过程中的一些服务意识,可能都还不能完全地跟现在的需求所相适应。

  在过去的基建、地产的模式下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说信贷资源怎么投放?因为大家都去放基建、地产,最后就导致区域的分布,可能东部、中部比较多,西部贷款的占比这两年确实在上升,但占比还很低。小微的占比还不是特别高,但这几年已经在努力发力,但是历史原因,投给小微的贷款还不是特别高,大部分贷款还是投到大企业、国企、央企。

  这些都是过去遗留的一些问题,当然这只是我们看到的这些问题表现出来的一些数据,我并不是说用这些指标就能概括整个银行的现状,我们只是看到这样一些数据、细节,能够反映过去的一些问题。

  银行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是怎么自身去完成一些转变,说实话,也是有一些比较通行的方法。为什么?因为整个历程,从传统的旧经济往新经济去转变的过程,其实很多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他们的银行业当时做的事情,当时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都是可供我们现在去参考的。比如说现在大家慢慢熟悉的模式,对创新企业、创新技术或者是一些新兴业态、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的模式,就是这页PPT所呈现的,我们把它叫做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的循环链。不同的文献对这个东西的叫法很多。

  这个循环链的意思是,过去十几年中旧的模式是银行吸收存款,反正老百姓的理财意识也不强,老百姓也在存款,银行就把这些存款投到传统的领域,尤其是投到基建、地产,这样就实现了社会上资金的融通。在新的模式下,首先老百姓存款的占比会下降,他可能越来越多会参与理财投资,银行可以让自己,也可以让合作伙伴去发行一个资管产品,去募集老百姓的投资资金,再把这些资金投到一些标的企业里面去,当然这些标的企业是由投资银行去服务的,这样就打通了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的循环链,这个循环链将来可能会成为银行去服务这些新兴科技企业的比较主流的一种模式。当然这个模式的总量会有多大我们不确定,它会不断地扩大,会扩到多大,暂时没有特别清晰的答案。但是这个模式下,银行赚的就不是息差了,可能赚各个链条上的管理费,比如说投资银行有佣金,资产管理有资产管理费,财富管理也有财富管理的收费,整个模式就变了。这个模式最好的地方,跟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首先存款人不再是简单存款了,享受更高的投资回报,当然它也承担了风险,资金最终以投资的形式投到标的企业那边去,有些标的企业可能是不太适合用贷款去服务的,因为它不是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地产、城投这些东西,它可能是一些新兴产业。之所以它已经“变心”了,用老的贷款不是特别能很好地服务了,才会需要这么一个产业链或者循环链的转型,我们现在就能看到这样一个新的链条。

  因为这个东西已经提出来很多很多年了,但是这两年确实看到这个模式的效果已经慢慢落地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认识到这个链条,已经开始付诸实践了。整个银行业转型的曙光还是能看得见的。

  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比较大的银行,整个链条能做下来,或者是它选择做链条中的一部分。对很多中小银行来说,全部把这个链条做下来非常不现实。所以,很多中小银行会选择走一些错位发展的道路,比如说很多中小银行比较现实的一种选择,它就深耕本土的中小企业。做中小微企业的模式很多,但是现在比较成熟的模式,比如说传统的人海战术,现在再叠加大数据和一些信息技术去赋能。万变不离其宗,不管用什么模式,它的本质就是把中小企业服务好,以一个合理的成本提供服务之后,来获取这些中小微企业足够的信息,去完成风险定价。

  这个业务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高大上,有些传统模式,甚至非常非常草根,但其实它是完全遵从于风险定价的原理,跟前面讲的基建、地产刚好相反,这个模式其实是能锤炼银行真正的风险管控、风险定价、客户服务等一系列的能力的,所以其实这个模式通俗一点讲,技术含量其实是蛮高的,有些中小银行已经在做这个事情,有些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去进入这个领域,但留给大家的学习时间可能也是比较紧迫的。这是中小银行。

  最后的一个经验,按照西方发达国家一路走来的经验,大行主要从事的是综合金融,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之外,把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跟投资银行一条龙全做下来。中小银行就不是综合化,而是特色化、差异化,找到自己差异化的领域,这就为我们未来在这样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下,银行将来做什么事情,就给出了一些大致的方向。很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劣势,选择一些细分的领域。

  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主要是这些,主要是简单地回顾了一下过去十几年基建、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托底,但是在那样的模式下,慢慢转变到现在用新的科技创新去引领发展的时候,我们整个银行业也要跟着做一些转变。转变的方向包括大行综合化、小行特色化。

  这是我的一个简要的观点,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王剑: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客座教授。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0980518070002)

年终理财爆款福利!领取8%+理财券,每日限额2000份,先到先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琳琳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2-21 品高股份 688227 --
  • 12-21 天源环保 301127 --
  • 12-17 南模生物 688265 84.62
  • 12-17 奥尼电子 301189 66.18
  • 12-17 优宁维 301166 86.06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