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金融》|陈阳:碳金融创新助推自贸港绿色发展
作者|陈阳‘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1年第10期
以特色碳金融创新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绿色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推动力。在“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碳金融如何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低碳、用足用好货币政策精准施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亟待研究破解的重要实践课题,特别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蓬勃展开的关键时期,发展特色碳金融具有更为突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发展特色碳金融的重要性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已经上升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这将助推中国成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事业的引领者。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高质量发展、碳中和、碳达峰、生态补偿、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结构转型等相关议题屡次被提及,“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被突出强调,明确提出要“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为碳金融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碳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践行碳金融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大量绿色、低碳投资,其中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来实现,作为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重要桥梁和转化器,碳金融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海南自由贸易港绿色资源丰富,可以在新一轮新经济发展中通过创新的碳金融路径成为碳经济战略基地,从而响应碳中和目标,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碳金融发展新业态。
助力自由贸易港国际化的重要平台
当前,碳达峰与碳中和已成为国际舆论和话语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层面看,国际碳交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球碳信用机制和活动也日趋活跃。在发达国家的碳市场中,金融机构的参与日益广泛,交易所作用不断增强,各类衍生品不断丰富,我国需要充分发挥好碳金融市场规模巨大、政策体系成熟等方面的先行优势,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原则,通过G20、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以及中欧、中英和中法等多边双边平台,积极宣传推广我国碳金融政策、标准和最佳实践,强化碳金融的国际合作,打造我国自主的碳金融市场,扩大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力。从国内层面看,中国已具备碳金融发展的巨大投资需求和规模优势,通过加强国际宣传和合作交流,力争在制度引领和标准制定方面有所作为,全面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碳金融政策、制度、标准、产品和市场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也为海南自由贸易港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有利的契机。因此,在自由贸易港“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选择碳金融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点,不仅有利于推进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自由贸易港在金融领域实现创新发展,深度推进自由贸易港更好地融入国际碳金融市场,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地带,为全球碳金融事业发展提供“海南经验”。
促进海南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集成创新任务清单(2020—2022年)》也提出,要“围绕海南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贸易金融、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涉海金融等”。为发展相关特色重点产业,金融开放创新将成为重要抓手,而以碳金融为关键载体,既可以统筹发展以绿色金融为重点的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产业体系,也可以创新和丰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和路径。因此,促进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需要牢牢把握住碳金融制度集成创新这个基础着力点和创新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现代碳金融市场体系,从碳金融的技术、机构、产品、人才、市场等多方面推进集成创新,成为海南各产业建设的重要支点,促进海南产业全面协同发展。
实现金融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展碳金融是我国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完善机制、谋划布局的重要因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产生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和碳排放交易市场空间,对于发展前瞻性的未来绿色产业、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中,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重要的交汇点,借助政策、资源与区位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碳金融,能够推进对金融机构、组织、人才及资本形成虹吸效应,极大程度吸引金融高端要素资源,加快补足金融领域各项短板,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全国碳金融发展高地。因此,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碳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既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方向和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将助推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差异化的金融业竞争优势、形成创新特色,是实现地区与国家金融发展长期战略的重要方向。
海南发展特色碳金融的战略分析
海南碳金融发展优势
一是绿色发展战略引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中提出,海南要“调查研究蓝碳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以及增汇的路径和潜力,在部分区域开展不同类型的碳汇试点”,同时“开展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依法合规探索设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结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支持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不仅为海南建设碳金融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顶层政策支持,也为海南碳金融市场的初步建立指明了基本方向和路径。
二是全方位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对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为引领、以推动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为支撑,全面谋划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蓝图,支持海南全方位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推动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包括碳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力度与创新环境,而碳金融作为金融改革创新的切入点,也必将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新的增长极和发展亮点。
三是绿色产业基础。海南拥有丰富的森林、海洋资源等碳汇能力,以及持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等竞争优势,这为建设碳金融市场提供了基础的自然资源条件。同时,海南省政府、银行业和保险业等结合本省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绿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产品制度也不断建立健全,并发展起了海洋业、林业、旅游业与康养产业等优质的低碳绿色产业,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碳金融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与保障。
四是生态环境优良。2020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海南省海口市在当年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居第二位。同时,海南省也是旅游和康养首选目的地之一,优质的气候环境不断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具有优质生态环境的海南将逐步提高其影响力与吸引力,有望加快集聚海内外人才、资源、机构组织等,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碳金融与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海南碳金融发展挑战
一是竞争特色不明。目前全国碳金融市场建设正分阶段逐步推进,湖北省和上海市将分别牵头承建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同时多地共同参与系统建设运营,而海南省内的碳排放权交易场所仍有待建设完善,也缺乏对碳金融市场建设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从CDM批准项目数、注册项目数和签发项目数在全国的占比来看,海南省碳金融项目开发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并未形成自身产业的竞争特色。
二是产业发展较为滞后。长期以来,海南省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制造业发展水平不足、发展程度相对落后,整体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碳金融等创新形式的发展,需要基础深厚且科技化和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制造业作为基础,然而海南目前的制造业水平难以高效驱动和支持碳金融及其基础设施、创新业态与服务的发展。
三是本地市场规模有限。当前,海南省绿色金融建设的参与方多为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参与碳金融市场活动不多,导致本地市场规模有限,限制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与活力。
四是碳金融相关服务不足。碳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务、评级、交易、风控等完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的支持,但目前海南缺乏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与业态亟待完善丰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有待提升、整体交易成本偏高,仍需要在金融体系与配套服务方面继续夯实基础条件,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同时,对于碳金融发展,其碳汇总量与存量的计算核证等仍存在困难,将有效碳汇存量进行转化所需的核证、对价、交易等工具也尚处发展阶段。
五是专业人才缺乏。作为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式,碳金融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复合技术背景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海南省金融人才数量储备有限,较为缺乏高学历层次、金融相关持证以及具有复合背景的人才。同时由于海南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在全国范围内对人才的吸引力也相对不足。
海南发展特色碳金融的路径
发展路径设计
一是加强开放合作,探索国际化路径。充分借鉴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先进经验,切实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碳金融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并深化与全球领先的碳金融机构和人才的交流合作机制,努力将海南打造成我国碳金融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支点与窗口,促进国内碳金融产业转化,全力助推国内碳金融企业“走出去”,并不断探索国际化合作新模式。二是依托生态优势,突出差异化路径。海南省将依托区位条件、生态环境优势以及绿色金融发展经验,继续在碳金融领域的探索中突出自然生态与绿色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努力形成碳金融发展差异化特点,着力建设特色化碳金融体系。三是坚持大胆改革,实践创新化路径。发挥海南自身政策优势,先行先试开展碳金融相关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容错机制,保障碳金融市场的灵活发展,推动实现发展模式创新。同时,推动将碳金融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业改革创新抓手,打造系统性、集成性的创新体系并加以运用,努力为自由贸易港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和特色亮点。四是发挥市场作用,坚持市场化路径。通过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整合与调配中的作用,加快建立针对碳金融发展完善的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国际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坚持市场化路径打造高效完善的碳金融体系。
-
重点发展方向
一是夯实基础性研究,规划碳金融顶层设计。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自身发展状况与碳金融建设目标,充分结合能源、环境、金融等相关发展规划及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夯实基础性、总体性研究,形成包含交易场所定位与建设、碳金融市场特点、特色碳金融产品等在内完善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海南碳金融体系规划建立可遵循的发展路线图,构建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碳金融创新发展体系。
二是健全自由贸易港法规,完善相关市场体制。研究并出台碳金融市场交易等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碳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则、监管、分配制度等,保障海南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建设顺利推进,并维护碳金融市场秩序。同时,对积极投身碳金融市场建设的企业和银行等,实行相关激励政策,设立补贴与利益补偿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与积极性。
三是构建碳金融生态,形成多层次共建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的碳金融生态体系,形成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共建体系,建立碳金融中介机构、碳金融保险机构、碳金融咨询机构、碳金融监管机构、碳信用评级机构等一系列完备的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其中,顶层生态由政府相关部门、监管机构等构成,负责碳金融领域相关的政策、制度安排、试点创新等规划与协调;中层生态由碳金融相关金融机构组成,包括券商、银行、保险等,共同参与交易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碳金融市场完备稳定运行;基础层生态由各类实体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产业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等共同参与,推动碳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四是建立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场所,突出国际竞争优势。积极学习发达国家有关交易场所建设经验,依托海南省内优质项目、碳汇能力与生物资源等,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制度完善的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推进、完善交易场所的相关定位与功能,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项目以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再逐步推进交易场所大宗、常态化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同时,基于政策优势,充分利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差异,形成自身的价格优势,拓宽国际市场,促进交易场所国际化发展。
五是试点碳账户等多种路径,探索碳交易新模式。试点设立企业和个人专门的碳账户,基于行业相关数据与信息设定初始碳排放值,并使用货币进行结算与交易,碳账户余额可根据企业或个人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调配,并积极探索个人、企业之间基于碳账户的交易、定价、对价等制度规则,试点成熟后推广相关经验,与银行开展规模性合作。当前海南虽已有碳金融普惠公益金融产品的相关尝试,但缺乏规模交易的条件,未来可依托交易场所将个人与企业相关的碳减排量进行汇集,探索产业化、市场化或公益化多种路径,并与金融科技相结合,丰富创新普惠碳减排量交易与应用形式,激发碳金融交易市场活力。
六是融合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特色绿色金融示范区。依托海南生态优势条件,大力推进蓝碳增汇工程,加快构建蓝色经济与绿色发展格局,将碳金融与绿色产业发展相融合。同时,通过碳金融对传统绿色行业进行升级改造,将绿色产业与碳金融相结合,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碳金融体系,加快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碳金融、绿色金融示范区。
七是支持发展碳金融产品,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加快探索绿色债券、环保并购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产业投资基金等创新型金融工具,积极引导社会各类资本参与海南碳金融市场建设。鼓励企业发行企业碳债券,探索境外绿色债券发行,支持符合条件的碳资产企业上市融资或进行再融资,并从税收、货币政策等多方面鼓励岛内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升碳资产使用效率,探索特色碳金融发展路径。进一步完善海南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制度,吸引境外投资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
八是加强合作与学习,拓展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碳金融对外合作,加强与国外碳汇公司交流;在保护本地自然资源、增强碳汇能力基础上,结合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开发碳汇项目相关金融衍生品;支持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并组织国际性碳金融交流平台、论坛、会议等,提升海南碳金融国际影响力。
九是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充实专业人才储备。研究制定并实施针对碳金融领域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方案;加强与本地高校合作,重点培养符合碳金融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并持续培养碳金融发展高端人才。
责任编辑:潘翘楚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