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sinaimg.cn/spider20201012/123/w660h263/20201012/3233-kakmcxe2276315.jpg)
文章来源:财经锐眼
2020年绝对是金融科技大年,在短短三个月内,国内排名前三的金融科技独角兽相继抛出IPO计划。
继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之后,陆金所也向资本市场发起攻势,与前两者不同的是,陆金所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计划赴美IPO。
主动剥离P2P业务后,陆金所还有哪些看点?在新故事的加持下,陆金所能否得偿所愿?
赴美IPO
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再添一员,它就是曾在网贷行业叱咤风云的陆金所。
10月9日,陆金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递交IPO申请,拟在纽交所上市,证券代码为“LU”。
![](http://n.sinaimg.cn/spider20201012/227/w660h367/20201012/588b-kakmcxe2276316.jpg)
对于赴美IPO一事,陆金所明显是有备而来,由高盛、美银、瑞银、汇丰和平安证券(香港)等明星投行组成的承销商团队,可谓“星光熠熠”。
虽然陆金所并未对外披露招股规模,但外界推测其本次IPO募集资金或将达到20亿至30亿美元,有望成为美股市场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目前,陆金所主营业务包括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其中,零售信贷由平安普惠运行,主要向中小企业或工薪阶层提供贷款;财富管理由陆金所运营,主要向中产阶级推荐理财产品。
![](http://n.sinaimg.cn/spider20201012/45/w550h295/20201012/9b80-kakmcxe2276358.jpg)
陆金所两大主营业务表现都很抢眼,截至今年6月底,陆金所管理贷款余额达到5194亿元,位列市场第二;在财富管理方面,陆金所管理客户资产规模达到3747亿元,位列市场第三。
招股书还披露了陆金所近年来的营收数据,2017年至2019年,陆金所总营收从278亿元增至47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1%;净利润从60亿元增至133亿元,复合增长率达49%。
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总营收达到257亿元,净利润达到73亿元,近三年公司赚了300亿。其中,零售信贷成为最大的收入来源,今年上半年营收规模达207.5亿元,占总收入的80.8%。
P2P一哥
尽管现在的陆金所在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领域混的如鱼得水,但它身上最醒目的标签曾是“P2P一哥”。
陆金所创立于2011年,由国内金融巨头中国平安控股,有中国平安作为信用背书,同时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东风,以P2P业务起家的陆金所很快成长为国内的“P2P一哥”。
2015年第三季度,陆金所的P2P业务规模超越美国老牌P2P平台Lending Club,凭实力碾压网贷鼻祖的陆金所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P2P平台,一时间风头无两。
![](http://n.sinaimg.cn/spider20201012/12/w512h300/20201012/0844-kakmcxe2276359.jpg)
名声在外的陆金所,也成了各路资本追捧的宠儿。2015年至2019年,陆金所完成三轮股权融资,莱恩资本、摩根大通、麦格理集团等明星投行均在列,IPO前其估值已达380亿美元。
就算各路资本扎堆入股,中国平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目前,中国平安对陆金所持股42.3%,由中国平安5名高管控制的Tun Kung Company Limited对其持股42.7%。
![](http://n.sinaimg.cn/spider20201012/233/w600h433/20201012/3b13-kakmcxe2276436.jpg)
说到底,陆金所一直都是中国平安的亲儿子。背靠中国平安这棵大树,陆金所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上市与否也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实际上,早在2014年就传出陆金所准备上市的消息,但随着宜人贷、信而富、和信贷、拍拍贷等国内多家P2P公司相继赴美上市,陆金所始终没有实质性动作。
从2016年开始,网贷行业整顿席卷而来,互联网金融迎来“寒冬”,作为行业龙头的陆金所面临大考,上市一事暂被搁置。
去P2P化
网贷行业的荣辱兴衰,与金融监管密切挂钩,在早期的政策红利下,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其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监管持续加码,P2P行业优胜劣汰愈演愈烈。
2017年6月,网贷行业监管力度加大,“从业机构数量及业务规模双降”的要求首次出现。当年,陆金所P2P规模达1380亿元,占总客户资产的29.9%。
2018年底,“双降”升级为“三降”,监管要求“P2P平台下降存量业务规模、出借人数量、借款人数量”,行业大洗牌加速进行。
网贷行业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数量比2018年减少732家,降至343家;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同比下降37.69%,全年成交量下降46.24%。
需要指出的是,陆金所的产品也曾频繁踩雷。2018年,陆金所代销的多款产品出现违约,相继踩雷龙力生物、凯迪生态、东方金钰、神州长城等。
为迎合行业整顿节奏,也为了弥补踩雷损失,陆金所开启“去P2P化”模式,2017年不再提供B2C产品,2019年停供个人P2P产品,今年上半年P2P产品客户资产占比下降至12.8%。
但陆金所身上至今仍有P2P印记,公司官网上挂着一款已售罄的3年期产品,预计要等到2022年才能全部结清。上半年存量网贷产品仍占财富管理交易服务费的40.5%,比例不低。
![](http://n.sinaimg.cn/spider20201012/235/w660h375/20201012/7d0b-kakmcxe2276437.jpg)
与此同时,陆金所的P2P业务依然排名行业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陆金所的存量P2P业务待还余额为984亿元,排名行业第二名的玖富普惠为480亿元,陆金所继续稳坐头把交椅。
在主动剥离P2P业务后,陆金所大举进军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似乎有了新故事可讲,但这个新故事是否经得起推敲呢?
新故事好讲吗?
如今,陆金所的核心业务是零售信贷,说白了就是放贷,虽然与P2P形式不同,但本质上差不多。
再说财富管理,陆金所认为传统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财富产品有限,无法满足用户日趋复杂的理财需求,故与429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出8600多只理财产品。
陆金所自认走出一条“重+轻”的信贷与资产管理之路。“重”指目标客户一般都是拥有金融资产或房地产的高质量借款人,“轻”则指贷款资金和理财产品基本来自第三方。
明眼人应该看出来了,陆金所服务的是中产阶级,而且缺乏自主创新产品,通过与大量的金融机构合作来推销对方的产品,这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理财产品的质量问题。
把陆金所和蚂蚁集团、京东数科放一起做对比,虽然陆金所和前两者同属金融科技独角兽阵营,但陆金所的创新能力差出一大截。
![](http://n.sinaimg.cn/spider20201012/300/w660h440/20201012/f87e-kakmcxe2276515.jpg)
这背后与研发投入相关,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研发费用为57.20亿元,同比增长22.77%,同期京东数科技术支出达16.19亿元,而陆金所研发费用为8.49亿元,同比下降1.74%。
再看产品销售情况,蚂蚁集团的主打产品余额宝,曾出现限时抢购的热销场面,相比之下,陆金所的理财产品魅力小了很多。
![](http://n.sinaimg.cn/spider20201012/224/w660h364/20201012/1618-kakmcxe2276512.jpg)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因素影响,陆金所的资产质量出现下滑趋势,无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为3.3%,有抵押贷款30天以上逾期率为1.4%,相比2019年均有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份,陆金所国际首席技术官卢峻、首席市场官潘飚和首席合规官徐风雷相继离职。赴美IPO前夕,高管团队出现大地震,陆金所的稳定经营受到考验。
在蚂蚁集团、京东数科相继递交IPO申请后,陆金所终于迈出了重要一步,讲着新故事赴美IPO的陆金所,能否得偿所愿?
![](http://n.sinaimg.cn/finance/512/w256h256/20200807/333c-ixkvvuc9099771.png)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00514/343233024.png)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