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改名背后的进与退:去“金融”加“科技”

蚂蚁改名背后的进与退:去“金融”加“科技”
2020年06月22日 21:30 新浪财经综合

买银行理财吃亏上当?遇到银行霸王条款?告诉我们帮您解决并赢取1000元现金大奖。

  原标题:蚂蚁改名的进与退

  来源: 新金融评论

  成立6年的蚂蚁金服,低调地改名了。

  2018年开始,在金融强监管下,曾经风光无限的互金巨头们掀起了“去金融化”的浪潮,并纷纷向科技公司转型,走上了一条“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科技”的发展路径。

  去“金融”  加“科技”

  6月22日,蚂蚁集团证实公司正在进行更名,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成“蚂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两大变化:一是去掉了区域特征,二是从“小微金融服务”变成了“科技”。

  第一个变化强调了蚂蚁早已开始实施的全球化战略,第二个变化更引人关注——去金融,注重科技创新和输出,这契合了蚂蚁当前的业务现状与战略走向。

  今年上半年,蚂蚁动作频频。先是3月10日,支付宝改版,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首页突出本地生活应用。

  紧接着,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这一天,蚂蚁宣布将自研数据库产品OceanBase独立进行公司化运作,成立由蚂蚁全资控股的北京奥星贝斯科技,面向市场进行商业化。

  在此之前,OceanBase正式通过阿里云向全球开放。

  据公开信息,2017年,OceanBase的技术服务开始对外输出,建设银行南京银行、人保健康险等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上线,还为全球几家支付平台的核心系统提供支持。此外也涉足交通、铁路等领域。

  现在,以独立公司形式运作OceanBase,是蚂蚁科技战略的进一步清晰。相当于给客户选择蚂蚁技术,一个更好的理由和更坚定的信心。

  衡量一家企业是否是科技公司,科技业务营收占比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

  蚂蚁集团融资时曾有部分数据流出,显示其2015年时营收六成来自支付接入服务费,两成来自金融服务,另有超过一成来自技术服务。到2017年,其支付接入费用占比下降至五成,技术服务收入上升至三成。

  2019年末一则市场消息显示,蚂蚁金服目前支付收入和技术服务收入的占比已经持平,各占45%左右(剩余10%的收入来自于金融云、技术开放平台、区块链等2B的硬技术收入)。

  蚂蚁集团规划2021年技术服务收入占比将达到65%,超过支付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项。从蚂蚁的收入结构来看,技术服务类收入占比正在持续上升,预计到2021年将达到65%。而在员工构成上,蚂蚁的技术人员目前占比逾63%。

  姗姗来迟的更名

  “金服”曾是蚂蚁集团最响亮的招牌,还曾引发市场机构效仿在名称中增加“金服”二字的潮流。

  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无序发展,“金服”二字也曾给互金科技公司带来诸多烦恼。

  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宣布“去金融化”从2018年年初便已开始。

  2018年4月18日,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成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设立的第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也是国内商业银行内部科研力量整体市场化运作的第一家。

  同日,乐信CEO肖文杰宣布乐信将进一步开放现有的技术、场景和用户,“不做金融业务、不参与金融业务竞争,做各大金融机构最好的合作伙伴”。

  2018年博鳌论坛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提出,未来京东金融将扮演金融服务机构,专为传统金融机构输出技术。

  早在2017年初,蚂蚁金服曾宣布将自身定位为TechFin,以后只做技术,帮助金融机构做好金融。在2018年这种定位则更加清晰,蚂蚁集团原CEO井贤栋表示,蚂蚁金服定位为一家科技公司,而进入金融领域则是“一不小心”。

  2018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了强监管时代。从网络小贷、P2P、现金贷、ICO到第三方支付,监管层频频放出监管大招。

  随之而来的,是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对金融机构之间的角色定位不断发生变化。“BATJ”旗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相继“去金融化”,坚称自己只是科技公司。而除了“BATJ”外,很多其他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开始了“去金融化”的历程。

  除了金融强监管下的转型推力,另一个原因在于,牌照是互金企业必争之地,而在获取牌照的过程中需投入大量资金,定位于科技公司则能更快开拓市场,且能比金融企业获得更高的估值。

  由此,曾经的互金企业,开始积极布局面向传统金融机构、面向中小微企业、面向监管部门的三向科技赋能,这成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路径。

蚂蚁科技布局。图源:Tech星球蚂蚁科技布局。图源:Tech星球

  从蚂蚁所涉足的金融业务发展历程上看,从短暂的自营主导阶段再到走向开放阶段,逐步形成了如今的蚂蚁搭台服务、金融机构唱戏的格局。

  所以,这只是一次姗姗来迟的更名。

  始于科技 归于科技

  在传统金融时代和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行业的主要功能还围绕在支付、投资和理财等领域,这些功能即使到了金融科技时代的前半场也没有得以扩展。

  互联网资深评论人孟永辉曾撰文指出,尽管借助互联网技术以及其他技术来提升金融行业的运作效率没有错,但是仅仅用技术把金融行业的投资和理财功能进一步放大,而不去拓展其他功能和属性,金融行业的发展势必又将陷入到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怪圈里。

  现实情况是,人们通过金融并不仅仅只是要投资和理财,他们可能还有社交、电商、自我成长等其他方面的需求。

  孟永辉认为,BATJ们的“去金融化”举动,是真正让金融科技演变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而不是再披着技术的外衣,从事金融行业的活动。

  而且,跳出仅仅从事金融行业的局限,科技赋能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想象空间。

  例如“蚂蚁区块链”,最初以金融科技的形态呈现,但如今应用的范围早已不只在金融业。据了解,蚂蚁区块链技术已经落地50余个场景,技术上能够支持10亿账户规模,每天完成10亿笔交易量,每秒完成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PPS)。

  当然,这个世上不存在专门做“科技”的公司,一切科技都是依托具体的产品和服务而存在。比如那些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苹果主要卖硬件,微软主要卖软件,亚马逊和阿里主营电商,Google主营搜索,Facebook主营社交等。

  这些科技巨头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将产品和服务带给数亿乃至上十亿的人群,并以各种方式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互金巨头们向科技转型,冲破金融的局限,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正如蚂蚁集团就更名问题回复《棱镜》时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参考资料:

  1、《互金企业“换位”:让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证券日报

  2、《彻底的去金融化,或成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未央网

  3、《去“金服”增“科技”,蚂蚁集团规划明年技术收入占比超6成》;棱镜

  4、《从金服到科技,支付宝母公司更名有何深意?》;Tech星球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张缘成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6-24 酷特智能 300840 5.94
  • 06-23 中船汉光 300847 6.94
  • 06-23 迪威尔 688377 16.42
  • 06-22 天智航 688277 12.04
  • 06-22 捷安高科 300845 17.63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