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人民银行70年的辉煌历史,1948年12月1日至今,从人民币发行到数字货币研发,央行的每一步都是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例如,1950年,为发行新中国统一的高质量的货币,央行启用了几位一流艺术家组成的人民币设计小组,历时28年,设计了二、三、四套人民币,从此我们有了艺术性与技术性高度统一的人民币。纸质人民币显示出的世界性、永久性、防伪性等特质,不正与央行目前对数字货币、对金融科技积极审慎的态度同出一辙吗?
央行与金融科技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为社会所关注,换句话说,金融科技是否健康发展与央行政策、央行的支持鼓励息息相关,因此,在纪念人民银行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金融系统的一员,试从平台、“加速器”“桥梁”三方面探寻央行对于金融科技的作用。
搭建金融科技实施的基础平台
发展金融科技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今年3月8日,欧盟为促进该地区金融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出一项23步的“金融技术行动计划”(2018 Fintech Action Plan),主要包括建立欧盟金融科技实验室、制定监管沙盒最佳实践图以及推动大规模众筹行业改革等。如何把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战略执行好,把这些顶层设计落地,变为金融基础设施具体的支付清算网络,使金融与科技融为一体,这些都离不开央行推动建设的基础平台。
为实现网络支付资金清算的集中化、规范化、透明化而建立的全国统一的网络支付业务清算系统,是央行金融科技的一个重大布局。这个连接支付机构和银行,集中处理涉及银行账户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网联平台),截至今年4月13日,共有462家商业银行和115家支付机构接入。据央行数据,今年第一季度网联平台试运行正常,处理业务57.75亿笔,金额2.02万亿元;日均处理业务6416.86万笔,金额224.68亿元。根据网联平台刚刚公布的“双十一”运行数据,支付机构和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的网络支付业务中,已有超过90%的跨机构业务通过网联处理,“断直连”迁移工作稳步推进。平台性能和峰值交易承载能力得到了市场的检验和认可。当日处理跨机构交易笔数11.7亿笔,相应跨机构交易处理峰值超过9.2万笔/秒。网联平台平稳保障“双十一”支付体系运行,这意味着支付行业向着更加规范、稳健的方向发展,支付效率整体提升,行业生态更趋和谐。
央行2017年5月15日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也充分说明了央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前瞻探索与主动担当。该委员会工作职责有三条:一是将组织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影响,切实做好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引。二是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三是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无独有偶,为了使金融科技生态更加多样化,英格兰银行对金融科技和监管科技的支持正在彻底改变着金融服务行业。今年3月,英格兰银行成立了一个金融科技中心,鼓励利用金融科技特别是分布式账簿技术来简化清算流程,探索使用分布式账簿技术在中央银行核心业务中的使用,包括实时清算系统(RTGS)的运行。
力推金融科技研发落地的加速器
把金融科技上升到国家战略,不仅非常必需,而且还非常紧迫,这一点早已成为业界的共识。中国金融科技先发效应比较显著,但仅在局部形成全球领先优势,整体先发优势还没有形成,唯有乘势而上,否则会不进则退。同时金融科技发展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这个领域走出了无数独角兽企业。金融科技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也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但这是一条艰辛复杂的路。央行带头研发,跟踪前沿,汇聚业界力量,培育一流,控制风险等,这些都是在为金融科技加速。
随着数字货币的迅猛发展,人民银行一直在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跟踪研究金融科技创新进展。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2017年公开了32项数字货币专利后,目前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71项相关专利,主要集中在数字货币钱包以及数字货币体系等。今年6月在深圳成立全资子公司——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9月4日,与人民银行深圳中心支行共同推动“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上线试运行。应当说,在法定数字货币和金融科技的研究与布局上,人民银行成为先行者。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产业落地。今年年初,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上海票据交易所共同推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共同参与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今年8月又与南京市政府等几方共同推动南京金融科技研究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区域之间的金融科技相互辐射赋能更加明显。与深圳一关之隔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管局推出了两项有象征意义的创新。一是今年9月底贸易融资数字化平台——“贸易联动”(eTradeConnect)开始试行,平台与欧洲we.trade有关验证在3个月内完成,与内地相关合作也会很快公布,为亚洲和欧洲的跨境贸易走廊数字化提供准备了条件。二是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FPS),由21家银行及10间电子钱包运营商参与,这是一个全面连接银行实时支付平台,类似于内地央行的小额支付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24×7免费跨行转账系统,只需手机号码或者电子邮件、快速支付系统识别码便可进行收款。FPS和eTradeConnect可以加快香港地区的电子支付发展步伐,推动香港金融科技进入新纪元。
架起金融科技通向彼此的桥梁
央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要密切关注支付清算金融设施等的运行,国际监管组织都从自身风险管理角度对金融科技给予了高度关注,比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着重关注金融科技发展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国际清算银行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主要关注金融科技对传统支付方式和支付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的影响。针对金融科技带来的金融创新,各国央行在设计相关的框架、机制、监管措施等方面都面临着众多挑战,但同时这也是金融科技给金融及全球经济所带来的新机遇。
201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启动了金融科技巴黎倡议,名称为“成功抓住金融科技的机会”,它的出发点就是帮助成员国抓住迅猛发展的金融科技机会,同时防止潜在的风险。该倡议提出的“金融科技”,也成为今年G20重点关注的课题,金融科技也是G20一个专门研究小组的内容。
在国际治理加速推进的同时,一些国家央行也宣布了金融科技双边合作。2016年,英国和中国搭建了“中英金融科技桥(Fintech Bridge)”,鼓励双方在各自的市场开展合作并促进创新。英国是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汇聚了全球人才以及世界上最具创意的金融科技公司。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一项合作协议为此提供了支撑,该协议允许两国共享创新服务和市场发展方面的信息,探讨新兴发展趋势和监管议题。
随着双边合作协议数量的增多和内容的深化,以及金融科技创新自身较强的跨国界属性,央行之间的双边协议越来越深入。新加坡金管局(MAS)力度很大,目前正在争取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金融科技枢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方合作。2016年12月,MAS宣布与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签订金融科技合作协议,2017年9月宣布和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签署共同扶持金融科技和金融服务创新的协议,MAS与英国财政部交换对金融科技等领域的意见,与人民银行共同致力于发展金融科技和规范衍生商品活动。2018年11月,与巴林中央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金融服务监管局(AFSA)和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局(AIFCA)达成三方合作协议。二是MAS连续三年都举办金融科技节,今年这一届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超过3万名参与者和5000多家公司的参与。
香港金融管理局与内地央行以及商业银行合作频繁而深入。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与各央行展开合作。比如9月宣布与巴西央行签署金融科技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两间中央银行在金融科技上的合作,以鼓励和促进两地金融服务的创新,并支援创新金融业务进军对方市场,将会互相转介创新业务、共享资讯和经验及合作开发创新项目。
央行在推动金融科技在各国和地区间相互合作的作用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成果也越来越广泛。
责任编辑:陈鑫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