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蓝鲸财经
随着2023年的上市银行年报陆续披露,银行“打工人”的薪酬也浮出水面。
自从2022年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金融企业高管及对风险有直接或重要影响岗位的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后,银行也出现了减薪潮。
总体来看,在行业整体降薪的大趋势下,虽然去年银行业整体面临着较大的营收压力,六大行人均薪酬普涨,其中交行更是以人均43.55万的薪酬大幅超越其他五大行,而股份行虽然普降但是人均薪酬则仍有绝对优势。另外,反向讨薪成常态化,多家银行披露了该数据合计追索近1亿。
交行人均43.55万领跑六大行
2023年,六大行人均薪酬均超30万元,其中交通银行人均薪酬高达43.55万元位列第一。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2023年人均薪酬均达34万元,相差并不大。不过同比来看,除了建设银行外,其余五家银行人均薪酬都有不同程度上涨。
人均薪酬有非常多的考量因素,包括了员工人数,战略规划等等方面,每家银行各自情况略有不同,都在有序继续推进员工结构的调整、优化。
例如工商银行去年人均薪酬34.24万元,2023年该行有员工419252人,相较于2022年的427587人下降了8335人,是六大行中人数下降最多的银行,特别是运营与综合保障类岗位,去年减员超过5500人,这些岗位对银行的创收贡献相对较低。
对于员工人数的下降,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在近日召开的业绩会上表示,工商银行数字劳动力的年工作量相当于3万人,所以员工总量是下降的,但是机器人替代已超过3万人。
这背后也反应了各行岗位方面的倾向偏好。例如交通银行尽管员工人数相对较少,共计94275人。但该行在年报披露到,境内银行机构金融科技人员增加1900人。
另外一个现象是,交行境内银行机构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接近90%,而工行、农行分别仅77%、72%。
中国银行人均薪资在六大行中排名第二,是六大行中涨幅最大的银行,人均薪资为35.78万元,相较于2022年的33.54万同比增长6.68%,各项数据变化不大。
虽然建设银行的人均薪酬略有下降,是六大行中唯一下降的银行,但其仍然位居第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建行员工数量增加了24283人,是增员最多的银行,达到376871人。数据显示,建行“综合管理业务”人员多了24440人和“附属公司员工”多了23347人,而其他人员则减少了19123人。
股份行薪酬总额普降,但人均绝对值仍有优势
从薪酬增速来看,六大行去年增速明显高于股份行。但是从人均薪酬来看,股份行还是有不少优势的,这背后也反应出在当下息差持续收窄的环境下,国有行的发展韧性更足。
在股份行以及城商行梯队中,人均薪酬的绝对值要大幅高于六大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人均薪酬领跑,分别为59.54万元、58.41万元、58.26万元和55.81万,均超过了55万元,属于第一梯队。即便如此,作为领头羊的中信银行人均薪酬绝和去年相比却下滑3.86万元。
在2023年除去六大行外,只有浙商银行薪酬总额同比增长14.72%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招商银行薪酬总额仅同比增长4.79%。其他例如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薪酬总额都出现了同比下降,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另外,在股份行中,兴业银行的裁员幅度最高,去年兴业银行员工总数少了3271人,降幅近5%。
纵观这两年变化,股份行薪酬总额虽然普降但还是领先于六大行,银行与银行间人均薪酬差距正在缩小。
民生银行高管薪酬总额最高超第二2倍
从近几年披露数据可以发现,不少银行的高管选择了带头降薪,多家高管薪酬排名靠前的银行已连降三年。
据蓝鲸新闻不完全统计,2023年银行高管薪酬总额前三名为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分别为4681.7万元、2108.49万元、1941.98万元。
在披露年报的A股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董监高平均薪酬下降幅度最大,从2022年的人均256.23万元下降至2023年的人均128.37万元。
但是也有例外情况,2023年光大银行董监高平均薪酬同比涨了不少,从2022年的人均92.67万增长至117.14万,涨幅为26.4%。
或许是因为六大行董监高有较为严格的薪酬限制,六大行董监高总体的平均薪酬不超过60万元。
而从各行一把手董事长来看,四大行中,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薪酬最高,为93.93万元,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薪酬最低,为67.63万元。
股份行董事长中,民生银行董事长高迎欣最高,为373.52万元;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最低,为93.43万元。
在城商行梯队中,泸州银行董事长游江的薪酬由2022年的148.4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78.1万元,加薪约30万。
“反向讨薪”成常态化,多家合计追索超9900万
银行业一直以来被大家认为是高薪行业“金饭碗”。
然而近几年来看,银行业员工想要顺顺利利拿到全部的工资绩效已非易事,到手的薪酬有可能被追索已然成为行业共识。
这背后是也是行业发展到现在的一个缩影,由于近几年大量坏账出现,银行的经营情况并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好了。例如一些客户经理手上如果有太多的不良贷款产生,那么银行会根据风险认定结果采取相应的追责措施,不仅可以停止支付未支付的部分或全部薪酬,并且可以对已经发放的绩效薪酬予以追回。
随着今年上市银行年报的陆续发布,已有不少银行在年报中披露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相关情况。
截至4月2日,招商银行、中国银行、渤海银行、哈尔滨银行、天津银行等已披露2023年向员工追索扣回绩效薪酬具体金额,合计超9900万元。
招商银行的年报显示,其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4329万元,涉及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4415人,占员工总数的3.79%,追索员工比去年增加但是总金额却减少了。数据显示,在2022年招行共对2876名员工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总金额为5824万元。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银行进行了绩效薪酬的延期支付。例如,天津银行和东莞农商银行延期支付金额均超亿元,天津银行实施绩效延期支付合计金额为1.66亿元,东莞农商银行实施绩效延期支付对象合计2460人,合计金额为1.1亿元。瑞丰银行、威海银行及甘肃银行延期支付的金额分别为8628.09万元、7964万元、4464.64万元。
业内人士认为,“反向讨薪”已成为行业的常态化措施,这样能确保绩效薪酬支付期限与相应业务的风险持续期限相匹配,无论对员工还是银行都能平衡好更长远发展。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