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网
浙江农文旅融合点亮乡村振兴新场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 见习记者 高舒帆
青山脚下,溪水潺潺。在冬日暖阳下,人们任轻柔的日光洒在身上,呼吸着新鲜空气,喝上一杯热乎乎的村咖,“偷得浮生半日闲”在浙江乡村得以具象化。
“这里好山好水好空气,好吃好喝好惬意,所以我们的同学聚会选择了这里。”在浙江台州三门的岩下潘村,来自温岭的几名已退休的老同学相约至此,在老戏台前听大戏,在古街上品小海鲜,在廊桥上拍照留念……
曾几何时,岩下潘村还是个“空心村”。近年来,抓住“千万工程”的契机,盘活资源、创新业态、延链强链,村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村庄群山环绕、清溪穿流而过,家家户户住别墅、办民宿,日子一天更比一天火红。
浙江乡村何以步步是景、处处如画?何以能吸引人、留住人?何以实现产业兴、百姓安?或许可以从部分村庄发展的路径找到答案。
培育青年扎根沃土
一片云,一朵花,一棵树,一株草……大自然的美景,被画笔画在了一个个制品瓷上。在宁波镇海永旺村,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一家进口商品店——波兰瓷器与咖啡。因波兰瓷器的图案绘画灵感多来自乡野,于是波兰瓷器主理人王琼把这一瓷器搬到乡村,以瓷器+咖啡的形式,让都市人回归乡村。
选择永旺村,王琼觉得选对了。“这几年,永旺村发展得很好,客流较稳定,对我们有很大帮助。”
永旺村的发展得益于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村里采取整租、拆迁、原住户环境提升等多种方式对闲置农房统一流转,建设成集办公、民宿、青创公寓、特色街区为一体的“乡野青创集”创业孵化园区,吸引了49家企业和商家入驻运营,2023年整体产值约3000万元。
筑巢引凤,还在浙江许多乡村上演。舟山普陀展茅乡激活闲置农房50余套,打造了全市首个没有围墙的乡村主题创业园区,依托各类创业扶持政策,相继落地禾马西餐、怪兽咖啡、台霸王等特色业态近40家,本地村民也利用自有住房开办农家乐、民宿等精品业态。渐渐地,到乡村喝咖啡、吃西餐,成为吸引岛城年轻人的新消费场景。
经营这些新业态的主理人,大多数为年轻女性。引得来、留得住年轻人,除了有政策支持,更离不开浙江对农创客的培育。2021年,浙江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通过机制创新、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资源对接、培训提升等措施,推动省市县三级协同推进农创客培育,全省现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8万名,其中“90后”“00后”超半数,本科及以上学历占43.34%。年纪轻、学历高、善创新已成为农创客的鲜明标识,形成了农创客与乡村双向奔赴、双向赋能的浙江“农创现象”。
依靠科技振兴产业
一个人管理7000亩地是什么感觉?
“很爽!”浙农耘科(岱山)农业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周理达的回答,引得众人会心一笑。
周理达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源于科技的进步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园区内的20多台拖拉机,十几台无人植保机,再加上巡检机和配套检测设备,和他一起耕耘着这片土地。
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舟山市岱山岛西南部,园区内大部分土地以前都是晒盐制盐的盐田。近些年,在不断研究分析实验的基础上,当地采用了“明沟排水+改良剂调理”的技术方案,将盐田里的盐分“洗”下去。通过实施盐碱地复垦耕地,园内新增复垦耕地面积达到了5223亩,其中水田面积2465亩,旱地面积2758亩,是舟山乃至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盐田复垦项目。
为提高盐碱地种养的经济效益,园区内还探索生态混养。旱地推广西兰花—旱粮复种生产模式,水田探索“稻虾、稻蟹、稻鱼”共养模式。
同样被“盐”困扰的还有台州黄岩地区。这里是世界蜜橘之源、中国蜜橘之乡,可面临着土壤含盐量高,邻海地区地下水位也高的困境。
如何让蜜橘“这颗果子富裕一方百姓”?当地采用“筑墩栽培”技术,在陆地柑橘栽培系统中,盐碱地通过筑墩淋卤,使土壤含盐量下降,降低橘园的地下水位,确保了墩上橘树的正常生长;在潮汐河道系统中,涨潮时海水带来大量营养元素并沉积在河道淤泥中,冬季这些富集海水营养的淤泥就会被挖运覆盖到橘墩四周作为肥料。
2020年,“浙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走出片区发展新路
在台州临海,沿香年溪而行,环境幽静,风景秀美。而今,在溪望谷项目的带动下,“一溪六村”整体联建,片区组团发展。
在溪望谷的入口,共富学堂的主体框架已经完工,只待来年把新农人培育、干部培训的课堂开进田间地头;汇丰村有了溪望大乐园,不仅建成最美骑行道、七彩稻田,还引入了无动力乐园、萌宠牧场等业态,一旁的共富市集也成了引流“利器”;岙底罗自然村里,散布着茶创空间、乡村会客厅、今有光乡村创意空间等。6个片区集齐“吃、住、行、游、娱、购”的配套功能。
在浙江,村与村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单点建设的。单就台州来说,已基本成型32个片区,形成黄岩西部、温岭石塘、玉环干江、仙居白塔等多个精品示范片区,串珠成链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15条。
组团式、片区化是乡村发展新态势。中共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顾益康表示,浙江率先探索出了“五化”协同新模式,“其中之一就是引领乡村集体组织组团化发展。”
近年来,浙江各地组团化、片区化发展已经蔚然成风。不少村庄通过合作,密切“产业融合、利益联结”,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用、合作共赢,大下姜、大余村、大李祖等组团出圈,“千村联万村、先富带后富”照进现实。
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走进宁波市宁海县的团联村南阳自然村,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老房子、旧石子地面、老石块小路、老井、老树等村景,配以“小而美”的艺术乡村空间小景,让一个颇具乡愁韵味、人间烟火气的原生态农村呈现在游人面前。
从杂草丛生的“石头滩”到业态丰富游客不断,其中关键一点,便是落地了“艺术点亮乡村”的理念。该村推出“南阳福园”项目,以村内闲置土地置换、废旧老宅再利用等方式,结合本地特色人文风景、非遗民俗等资源,引入了咖啡、茶叙、餐饮等十多种文艺范儿业态。
“我的梦想就是让客人到乡村老房里品茶聊天,如今梦想成真了。”十方茶仓主理人赖文韬说,舒适+文艺的乡村,让人收获松弛感,“这样的乡村更温暖,也更能走进人的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长远之计出发,浙江选派1570余位优秀文化人才,赴乡镇(街道)、结对村(社区)开展乡村基层文化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
周翀就是文化特派员之一,今年6月入驻康平村(岙底罗村自然村)。“刚到这个村,我就被这个拥有800多年历史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惊呆了。”深受触动的他,决心从挖掘传统文化入手,协助村里对传统技艺进行梳理和保护,并引进岭根草编等非遗技艺。
“送文化”不如“种文化”。周翀耗时1个月,先后走访5个村,全面了解当地文化人才资源,统计出各类特长人员58名。结合市里的文艺轻骑兵工作,参与组建了溪望谷音乐坊,并焕新了腰鼓队、排舞队、戏曲队等8支文化队伍。
村民的文化热情高涨了,村庄展现出发展新风貌。一名名文化特派员似种子,将文化注入乡村,激活乡土文化活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把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以文化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