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最早来成都的旅游博主:马可·波罗
带有屋顶的廊桥,对于当时的欧洲人来说,是一桩新鲜事。《寰宇记》流行之后,欧洲人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了成都的廊桥。 四川博物院 供图
美国社会经济学家西德尼·甘博在1908年—1932年间曾五次来华,在中国西部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这张安顺桥旧影就拍摄于这一时期。 【美】西德尼·甘博 摄
新建的安顺廊桥。 图据新华社
清嘉庆《华阳县志》里的安顺廊桥。
□一非/文
国家移民管理局12月17日宣布,即日起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新增21个过境免签人员入境口岸至60个,并扩大活动范围。此次政策调整最大特点是允许跨区域通行。作为入境热门城市,成都凭借独特的城市文化,吸引着全球游客纷至沓来。这些游客之中,也有众多的旅行博主拍摄视频,向全球展示成都的魅力。
其实,在70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国际旅游博主,历经千难万难之后来到中国,来到成都,把自己见到的东方盛景,口述成了一本书,将中国的风土人情、灿烂文化传播到遥远的西方——这名文化使者就是马可·波罗,那本书则是《寰宇记》,又称作《马可·波罗行纪》或《东方见闻录》。
2024年是马可·波罗离世700周年,12月21日,“传奇之旅: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上的世界”在四川博物院开展。展览汇聚了意大利以及中国共40家文博机构近300件(套)精品文物,包括来自意大利的《寰宇记》手抄本(复制件)等多个品类的文物悉数亮相。透过展览,观众能跟随最早来蓉的旅游博主马可·波罗的步伐,开启一场关于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探索之旅。
●元代的成都城
1271年,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怀揣着好奇之心与父亲和叔叔踏上东行的路途,1275年抵达元上都。在中国旅居了17年,马可·波罗见到了壮丽的宫殿、繁华的城市以及纵横交错的驿路——他为这个神奇的东方世界发出了阵阵惊叹。
马可·波罗关于成都的文字,收录于《寰宇记》里记录在中国西南各省区见闻的第二卷中:“在山区中走过二十个驿站的行程之后,到达一个平原,那里有一个地区叫成都府。它的省城是一座壮丽的大城,也用同一个名称。”
1257年,蒙古军队进入成都,开始重新修葺经历过战火的成都城,而在这之前十余年,宋军已放弃成都城,将军政机构搬迁到金堂云顶山据险而守。马可·波罗进入成都时,距战争结束也不过十余年,从他的叙述,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当年成都城的面貌。
“城的周围有二十英里,但现在该城分割如下:已故的老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希望在自己死后,他们都能执政,于是他将全城分为三个地区,城市虽然是由一个城墙围着,但内部已经用墙隔离开了。”
马可·波罗并不精通汉语,老国王和三个儿子的记述,很可能是接收信息时的翻译失误,但他对成都城的描述却是相当准确的。
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在击退南诏对成都的入侵之后,为了解决城区太小无回旋余地等问题而扩建成都城,兴筑了罗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征发军民20万人,用时月余,在罗城外围又修筑了一道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羊马城。于是,成都由内向外,形成了宫城、罗城、羊马城这样一个单中心、多重城池相套的格局。自前蜀、后蜀至宋,成都城虽然经过多次培修,但城市的结构并未改变。
“全城分为三个地区”“由一个城墙围着,但内部已经用墙隔离开了”,跟宫城、罗城、羊马城三重城池相套的结构是能够一一对应的。成都外城羊马城的周长,据五代李昊《创筑羊马城记》,“其城周围凡四十二里”,跟马可·波罗记载的“城的周围有二十英里”也大致相当。
元朝建立之后,开始不断有湖广行省的居民迁入四川,成都很快又恢复了大都市的繁盛,所谓“佳丽纷华,不减于浙”。宋末元初,关于成都城的记载留存很少,而马可·波罗的文字则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让我们能再一次见到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风貌。
●有屋顶的桥——安顺廊桥
马可·波罗之于成都,最详细和最有魅力的是关于锦江之上安顺廊桥的文字。
“有许多大川深河发源于远处的高山上,河流从不同方向围绕并穿过这座城市,供给该城所需的水。这些河流有些宽达半英里,有些宽两百步,而且都很深。”用成都的情形来对应《东方见闻录》中的文字,几乎可以严丝合缝。老成都城正是一座被水环抱的城市,以锦江为主导的成都河流,来自都江堰,再往上则可追溯至岷山融雪。
马可·波罗这样描述长江和它的支流锦江:“这些河和城外的各支流汇合成一条大河,叫作长江。此江的水道在东流入海之前,约有一百日的路程。在这条江的两旁和邻近的地方有许多市镇与要塞。江中的船舶川流不息,运载着大批的商品,来往于这些城市。”
马可·波罗描绘的廊桥,700多年间,虽经多次修葺、重建,迄今仍屹立于锦江之上。“城内有一座大桥横跨其中的一条大河,从桥的一端到另一端,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支撑着桥顶,桥顶是木质的,装饰着红色的图案,上面还铺着瓦片。”从这样的叙述中看得出来,这是一座廊桥。何为廊桥?顾名思义,就是像走廊一样的桥。同一般的拱桥、平板桥相比,桥上还多了一个顶。廊桥,就是有屋顶的桥。因为可以供人避风雨,又叫风雨廊桥。
“整个桥面上有许多别致的小屋和铺子,买卖众多的商品,其中有一个较大的建筑物是收税官的居所。所有经过这座桥的人都要缴纳一种通行税,据说大汗每天仅从这座桥上的收入就有一百金币。”桥梁,作为连接江河两岸的必经之路,自然流量繁忙,是做生意的地方;而有了廊顶的庇护,无论下雨落雪,风吹日晒,生意都不至于受耽搁,因此廊桥又往往发展成为固定的集市。
关于安顺廊桥最早修建的时间,据李贵平先生《安顺廊桥 构架成都历史的古桥》一文,有资料称为1277年。1287年,马可·波罗来到成都。此时,安顺廊桥已建好十年,正值其最好年华。
安顺廊桥再一次在史料中出现,是在嘉庆版《华阳县志》中。其“安顺桥”条目称:“旧名长虹桥,治东城外大佛寺前。”长虹桥更名为安顺桥,是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这一年,华阳县令安洪德又在原址上再建风雨廊桥,桥长二十丈,宽一丈,桥面上还供有神像,设有摊市。安洪德为新的风雨廊桥题额“安顺”。
在县志的《大佛寺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廊桥横跨锦江,南桥头正对着大佛寺,北桥头上端有匾,上书“安顺”二字。十二个石桥墩立于江中。桥墩由条石堆砌而成,上面铺以木板,并覆有屋顶,是典型的木结构廊桥样式。当年的锦江通航,图上的桥墩之间是可以过船的——三艘木舟,两条顺流而下,一条奋力朝上。江边的房子,以吊脚楼的方式将立柱插入水中,而两岸柳叶婀娜、银杏茂密。
当年马可∙波罗看到的廊桥,“两边各有一排大理石桥柱”。据《四川通志》,雍正九年,一洞桥、青石桥、卧龙桥参照安顺桥改石桥为木桥。可见,安顺廊桥此前是有过改造的。
自得名“安顺”之后,廊桥果然“安安顺顺”地在锦江之上立了两百年之久。从安洪德建桥至今,安顺桥再经毁建,桥名从未更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和“顺”的向往。
时至今日,锦江边还有些老人记得,幼年时见到的安顺廊桥有两层,“上面生意好得很”。2006年,笔者在新的安顺廊桥边采访了于此居住了七十年左右的陈大爷。陈大爷生于1930年代,七十来年后,他仍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经常去廊桥上买邻居罗婆婆的花生吃。花生装在竹篾条编的笼子里面,相当于一分钱的价格就可以买一笼。陈大爷见到的廊桥,就是乾隆十一年安洪德建的安顺桥,他在桥上买竹笼花生的时间,大致是在1940年代左右。
这座桥在1947年7月被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仅仅剩下一些桥墩。1950年代,人们借用乾隆年间残余的两个桥墩,在其上架设木板,形成简易便桥。随着城市进程的发展,古旧的安顺廊桥彻底失去了使用功能,终于完成了使命,于2002年拆除。
2003年8月4日,新建的安顺廊桥开桥。新桥只过行人,不通车辆,其红柱黛瓦,雕栏飞檐,颇具古韵。到了夜间,则华灯璀璨,晶莹剔透。
廊桥北侧,有魏明伦撰写的《廊桥赋》:“旧址新颜,朱楼碧水。一廊穿南北,双亭望东西。”南侧,镌刻有马可∙波罗像及其七百多年前横穿亚洲大陆的线路图,以表达对这位让成都廊桥名传天下的国际旅游博主的敬意。
●海贝与南方丝绸之路
《寰宇记》里,直接叙述成都的文字不多,但从其他章节里的一些文字,仍然能见到与成都的关联,比如从他记载的云南的贝壳,可以推断出“南丝绸之路”的存在。
“南丝绸之路”是连接蜀地和古印度的古老国际贸易通道,又称“茶马古道”或“蜀身毒道”。蜀身毒道,又由灵关道、五尺道、黔中古道和永昌道四段构成。“身毒”为印度古称,读作juān dú,又称天竺或贤豆,到了玄奘才译为读音更准确的“印度”。而之所以被称作“茶马古道”,是因为它以成都为起点,把内地的茶叶和丝绸销往印度阿萨姆,以至更远的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
《寰宇记》中,多次提到云南省将贝壳当作货币使用。在昆明城,用海里才有的白贝壳为币,“八十个贝壳可兑换一个银币”,“离开押赤城,向西走十日,便到达哈剌章省的一个主要城市,这里也隶属于大汗,由他的儿子忽哥赤在此行使皇家的职权。”这座城市便是今天的大理。他还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即这个城市里用作货币的贝壳来自印度。
《寰宇记》中,提到以海贝为币的地区共有5个:秃剌蛮(川南、滇北)、押赤(昆明)、哈喇章(大理)、出产苏木和大象的罗斛国(泰国)、“省城”为永昌的匝儿丹丹(云南西部、缅甸东部)。地图上,这5个区域串起来的线路,正跟“南方丝绸之路”重合。
从马可·波罗的叙述,我们甚至可以推断三星堆海贝的来历。1986年。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了数千枚海贝。其中有一种货齿贝,只产于印度洋的深海区域。这些海贝穿孔穿成串,应当也是用作货币。联想到前文所说的哈剌章(大理)用作货币的海贝来自印度,这些以海贝为货币的区域串起来的线路正跟“南方丝绸之路”重合,那么三星堆的海贝从何而来就不言自明了。
马可·波罗用他的记载,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南方丝绸之路”这条使用了数千年的国际贸易通道的存在。
1295年,马可·波罗返回威尼斯。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爆发海战,支持威尼斯的马可·波罗被俘。在监狱里,马可·波罗结识了一位名叫鲁斯蒂谦的小说家。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鲁斯蒂谦用一种法意混合语,在羊皮纸上记下了他在东方的传奇之旅,这就是《寰宇记》。
《寰宇记》诞生后,西方人通过它见到了一个几乎闻所未闻,却让人神往的东方世界。700年来,这本书在西方社会引发了持续的“东方热”。马可·波罗这名最早的国际旅游博主,将中国的风土人情、灿烂文化传递到遥远西方,也让世界知道了成都和成都的廊桥。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