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九旬的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了41年木工的“大国工匠”,年富力强的技能大赛“金牌教练”……13日下午,这些年龄悬殊、职业各异的嘉宾受邀来到北京经济管理学院朝阳校区,站上了同一个讲台。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由北京市中华职业教育社、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主办的“黄炎培大讲堂”第一讲。
91岁、白发苍苍的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第一个做报告。“我当年是学工艺专业的,航天事业需要的不只是科学家、研究员,还需要工程师、工匠。”他一开口就拉近了与台下职校学生的距离。
谈爱国精神,他从自己的故事讲起。“1933年,我出生在大连。那时,大连被日本人统治,我上小学时每天要到操场上集合,向东京方向三鞠躬,日本小孩可以无缘无故打中国孩子……有这种经历的人,还用老师去教你爱国吗?”在戚发轫看来,“两弹一星”精神把“热爱祖国”放在首位,因为“有了爱,人才能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黄继光董存瑞上战场是爱国,你在工作岗位上,把精力、智慧都献给事业,也是爱国。”
谈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他还是从自己的故事讲起。1992年,59岁的戚发轫面临着一个艰难抉择。这一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第一步就是发射载人飞船。戚发轫被任命为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之前他一直是“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学航空专业,后来却搞了航天;从研究导弹转为研究运载火箭和卫星。但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戚发轫有些犹豫,子女也都劝他不要再干了。最终,他还是接下了任务。经过七年的不懈努力,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当时中央对飞船返回提的要求是,能回到中国就行,不要掉到海里,更不要掉到外国。最终,飞船不仅回到了中国,而且离预定的落点只差10公里。“我并不主张一年365天大家都去搞科研攻关,但当国家有特殊需要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我们需要有这种精神。”
戚院士的演讲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大讲堂的主持人、北京市中华职业教育社秘书长赵宁康动情评价:“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长河中,在新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闪亮的星星为后人所追忆。黄炎培是其中之一,戚院士也是其中之一。无数为人所追忆的星光,汇聚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随后登台演讲的“大国工匠”刘更生,在41年的木工生涯中,不仅靠勤学苦练掌握了“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和古旧家具修复技术,还率领团队不断创新。红木家具典雅大气,但由于材质厚重,不便移动。刘更生和他的团队在托泥龟角设计里“藏”了一个2厘米滚轮,既不影响外观,又方便移动;红木家具质感坚硬,不够舒适,他们按照人体工学设计了靠垫和坐垫;在古旧家具修复中,他们引入了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他们还把红木家具与珐琅工艺结合,把红木家具引入高端汽车内饰,开发红木文创产品……“每个职业都有它的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认准目标,认真去干,肯定是能干好的。”刘更生总结。
第三位演讲人是“北京大工匠”王展超。40岁的他是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应用技术系的一名教师。从全国数控车工比赛学生组冠军到培养出冠军学员的金牌教练,王展超的成长故事在职校师生听来很亲切。“我们国家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担当。时代不同,但精神永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没有变,追求勇敢也敢于圆梦的青春姿态没有变,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奋斗之路没有变。”王展超说。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指出,“黄炎培大讲堂”不仅是学术和技能的传承,更是思想精神和奋进力量的传承。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张健强调,要支持青年成才,关注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激励首都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当天的活动采取线上同步直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新疆五地设立11个分会场,共8000余名师生参与。“黄炎培大讲堂”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完)(《中国新闻》报记者刘军报道)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