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强:【强国讲堂】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以科学理论为基,以扎实实践为翼

宋强:【强国讲堂】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以科学理论为基,以扎实实践为翼
2024年12月03日 17:48 媒体滚动

转自:千龙网

宋强 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副部长

一、从体育救国、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

100多年前,当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各行各业的爱国人士都在思索如何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救国口号。体育在此时被赋予了时代使命,体育救国也反映当时一些有识之士的心声。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然而“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最早关于身体训练的词汇是“体操”。古希腊人把与身体训练相关的跑、跳、投、攀登、舞蹈等运动都统一到“Gymna'szin”词汇中,并最终成为英语“gymnastics”的词源。德国近代体育之父古茨穆茨在《青年体操》一书中,将广义的体操论述为“体育”。

清末,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从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借鉴了许多案例,比如,建立新式学校,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制度,体操和体育也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潮流下传入了中国。1897年,康有为编著的《日本书目志》中,第一次将德育、智育、体育三门并立,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人十分重视体育,1917年,恽代英发表《学校体育之研究》。1920年,陈独秀发表《青年体育问题》。191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体育之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提出“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主张“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三育齐发,体育为先”等体育教育理念。20世纪初,著名的“奥运三问”被国人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办一届奥运会?

1932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的参赛选手,于第八顺位步入开幕式现场。属于中国人的奥林匹克之路,在这一刻正式开启。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真实再现了刘长春的奥运之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体育事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国内外两个领域均有较大进步,展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崭新面貌,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大力发展体育运动,使我国人民的身体素养得到提高。

1952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确定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时尚与风潮,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广播体操。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当年11月25日的《人民日报》用一整版刊登了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图解和说明,并呼吁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随后,各大报纸纷纷发表了相关的报道和社论。1959年9月1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来自各省区市和解放军共10658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奥运战略,制定和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1952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出现在芬兰赫尔辛基的第十五届奥运会赛场上。这是新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在奥运会亮相,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林匹克会场升起。1956年,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1955年创造的最轻量级挺举132.5公斤的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打破世界纪录。1959年,在德国多特蒙德举行的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决赛中,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荣获男子单打冠军,成为新中国体育界第一位世界冠军。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大赛。1974年,第七届亚洲运动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的阿里亚梅尔体育中心的主体育场开幕,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亚运会。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的战绩首夺世界冠军,之后的五年,中国女排实现了令世界惊叹的五连冠。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选手许海峰在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射击比赛中夺得冠军实现中国奥运会金牌榜“零”的突破。

体育强国的征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顺利开启。198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争取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体育强国”。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我国将运动员的培养与改革开放的浪潮相结合,中国体育迈上了改革之路,走上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道路。‌1990年,北京亚运会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中国人民对体育的热情被激发到新的高度,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的乐趣,成为人民生活的新风尚。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正式开幕,历经百年,我们终于回答了“奥运三问”的最后一问。2009年,《全民健身条例》正式颁布实施。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把建设体育强国细分为五大任务:一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二是“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三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四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五是“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体育交往,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一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通过普及体育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发生,是开展体育运动最根本、最重要的目的。二是发展竞技体育。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提高中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的竞争力。三是发展体育产业。通过发展体育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四是加强体育教育。在学校中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团队精神。五是加强体育科研。通过科研手段提高体育训练的科学性,进而帮助运动员提高比赛成绩和身体健康水平。六是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更多的体育设施,提供更好的运动环境。七是加强国际体育交流。通过国际体育交流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2035年要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八个标准:一是竞技体育成绩。这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重要指标。二是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以及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包括体育用品制造、体育赛事运营、体育健身服务等。三是大力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包括体育场地、场馆设施的完善程度,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指标。四是普及体育教育。体育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要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五是国民教育的参与度,包括国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频率。六是体育科研和人才培养,包括科研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和质量。七是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八是完善体育政策和法规体系。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论述。

2022年4月8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大会上指出:“成功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极大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加强体育科技研发,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运动员、教练员以实际行动落实拿道德金牌、风格金牌、干净金牌的要求,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党和人民赢得了荣誉”,“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不仅在于赛事的成功,更在于通过筹办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带动了各方面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积极影响。我们坚持冬奥成果人民共享,通过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通过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身心更健康、就业更充分、生活更美好,实现共同参与、共同尽力、共同享有。” 

2022年1月25日,习近平主席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指出:“早在申办时,我就提出,中国这次办奥的最大目的,就是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经过不懈努力,这一愿景已经成功实现。”

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指出,“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提前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要综合多学科、跨学科的力量,统筹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为我国竞技体育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1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时指出:“建设体育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补缺项、强弱项,逐步解决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问题,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刚刚获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时指出:“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努力开创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

2019年8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篮联主席穆拉托时指出:“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希望你们继续带头拼、加油干,为建设体育强国多作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发展体育事业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2017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要把发展体育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把群众性体育纳入全运会,组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就更好起到了举办全运会的作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作用,把竞技体育搞得更好、更快、更高、更强,提高为国争光能力,让体育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高质量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备战工作,加快冰雪运动普及和提高,努力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2016年0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3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全体成员时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奥运增了辉,为人生添了彩,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全世界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自信心,是中国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

2014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希望通过你们在这届青奥会上的精彩表现,带动全国广大青少年都积极投身体育锻炼,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

2014年2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举行的招待会上指出:“我们要分类指导,从娃娃抓起,扎扎实实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持之以恒开展群众体育,不断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参加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的代表时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广大体育工作者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新局面。

三、《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纵览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及措施,充分发挥了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纲要》从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政策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

(一)《纲要》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纲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纲要》的战略目标包括三部分:第一,“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全民族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第二,“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夏季项目与冬季项目、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三大球’与基础大项等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发扬;体育对外和对港澳台交往更活跃、更全面、更协调,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的重要方面。”

第三,“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居于世界前列,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二)《纲要》的战略任务

《纲要》的战略任务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一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挥国务院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体育强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三级联创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等。

二是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建筑屋顶、权属单位物业附属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等。

三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因时因地因需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

四是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发挥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示范作用,推进各级体育总会建设,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带动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

五是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农民、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体育课已经成为中小学的重要课程。另外,还要实行工间健身制度,鼓励和支持新建工作场所建设适当的健身活动场地,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普及冬奥知识和冰雪运动等。

六是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依托已有资源,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等。

第二,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一是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坚持开放办体育,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国家队运动员选拔制度,充分调动高校、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可以说,选拔高水平运动员的基础是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通过群众体育活动让有天赋的运动员,不断地被选拔出来。

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统筹各项目发展,建立竞技体育公共投入的效益评估体系。

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加强优秀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训练体系。统筹国际国内体育科技资源,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

当今的体育运动和科技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在训练设备、训练方法、运动康复、营养摄入等方面,都运用了高科技。体育成就的背后,是一国科学技术实力的综合体现。

三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与国际接轨的体育竞赛制度,构建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体育竞赛体系,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深化全国运动会、全国冬季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改革。支持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等。

四是做好2020年东京奥运会、残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备战参赛工作。对于这部分工作,我国的体育健儿和体育工作者已经交出了非常完美的答卷。

五是全面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三大球”发展道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三大球”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科技助力,提高“三大球”训练、竞赛的科学化水平。挖掘“三大球”项目文化,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大球”在所有体育项目中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当然,“三大球”出成绩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为“三大球”既体现运动员个体的水平,还考验集体项目特有的协调、配合、团队精神,以及战略战术运用的水平。

六是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组建职业联盟。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体育经纪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和职业体育特点的职业运动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体育联赛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市场主体作用,培育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联赛。

第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体育产业包括两个重点板块: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当前,我国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体育用品的制造、更新、维护等有着巨大而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从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对比分析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判断,体育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将稳步提升,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这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体育用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示范应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显著提升体育用品供给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完善健身教练、体育经纪人等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鼓励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市场开发,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

在我国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冬季奥会的市场开发中,我国的体育品牌发展非常迅猛,特别是在体育服装方面,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服装被国际认可。

三是扩大体育消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体育消费粘性,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支持各地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比如,马拉松赛事,2023年,我国举办了超过500场马拉松赛事,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并且伴随着各种赛事的举办,人们对体育用品的消费也在逐步增多扩大体育消费。

四是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市场的配置作用、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促进体育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体育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强化体育企业信息归集机制,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第四,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一是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完善中国体育荣誉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打造褒奖运动精神的各类荣誉奖励。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二是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开展体育文物、档案、文献等普查、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三是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以运动员为主体的运动项目文化故事。培育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公益活动。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文化展示。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为契机,弘扬冰雪运动项目文化。

四是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实施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创作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开展体育影视、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美术、体育动漫、体育收藏品等的展示和评选活动。

第五,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体育交往,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一是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深化与亚洲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体育交流合作,务实推进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互利合作,巩固和发展与非洲和拉美国家的体育友好关系。引导、支持和鼓励体育类社会组织、体育明星、大众媒体、体育企业、海外华侨等在体育对外交往活动中发挥作用。

体育是世界的共同语言。国与国在交往的时候,体育是最容易增进双边了解的途径。所以,国际性的体育交流也是对外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是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体育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政府间人文交流活动,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合作框架下的体育交流活动。制定实施共建“一带一路”体育发展行动计划,积极搭建各类体育交流平台,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交流。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体育旅游方面深度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精品体育旅游赛事和线路。

三是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实施中华武术“走出去”战略,对标奥运会要求,完善规则、标准,力争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通过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推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化发展。拓展对外传播优势平台,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扩大我国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是深化对港澳台地区体育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内地与港澳体育交流合作,支持港澳体育事业发展。邀请港澳相关人士参加和观摩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支持港澳申请和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积极稳妥地开展两岸体育交流合作,强化两岸体育交流机制。坚持在“奥运模式”框架内,妥善处理国际体育活动中的涉台问题。

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由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粤港澳联合承办全运会,将有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

(三)《纲要》的政策保障

《纲要》的政策保障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教育、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交、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如期完成。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体育强国建设。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在体育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地方主体责任。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用地需求,建立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和评价制度。研究完善建设用地标准,在国家土地政策允许范围内,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并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

第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海峡西岸等区域内体育协调发展。加快在海南建设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挖掘中西部地区独特的体育资源优势,形成东、中、西部体育良性互动格局。丰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群众的体育生活,做好体育援疆、援藏工作。

第四,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全国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建立健全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人才评价机制。选派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出国(境)培训、留学,支持与海外高水平机构联合培养体育人才。开展体育引智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第五,推进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加快体育领域相关法规文件立改废释工作。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强化体育执法,建立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修养。各类体育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企业规范经营。

第六,加强体育政策规划制定等工作。制定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以及包括“三大球”在内的各运动项目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体育标准化建设,重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以及运动水平、赛事活动、教育培训等体育服务领域的规范和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完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制度。推进体育信息化建设。加强体育基础理论研究,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四)《纲要》的九个重大工程

《纲要》在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政策保障基础上,还有九个重大工程,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工程、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工程、科技助力奥运工程、体育产业升级工程、体育文化建设工程、体育志愿服务工程、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工程。

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解析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由15个部分组成,分三大板块,对“十四五”体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围绕体育强国建设,力求推动“十四五”体育重点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规划》第一部分是“开启全面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新征程”。《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精心部署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攻坚克难,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十三五”时期,建设体育强国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更加清晰,《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足球等改革稳步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20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超过1.86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

“十三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斐然。我国运动员共获得586个世界冠军,创、超世界纪录75次,里约2016年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26金18银26铜,东京2020年奥运会获得38金32银18铜,连续6届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3名。同时,我国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取得新进步。

“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2015—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从1.71万亿元跃升至2.9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6%;2019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达28.9万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505.1万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愈加紧密。

“十三五”时期,体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与各国际体育组织和各国家 (地区)间的互利合作不断深化,反兴奋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臻健全,体育科教和体育人才支撑作用日益彰显,体育彩票发展效益与质量同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和备战工作扎实推进,群众性冰雪运动蓬勃开展。体育助力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鼓舞人心,体育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十四五”时期,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对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将为体育事业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要全面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将为体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的科技革命,将为体育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科技支撑;新的生活理念、教育观念、消费模式、技术应用、传播方式以及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将为体育事业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上内容,对“十四五”时期的体育强国建设具有启发和指导性意义。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也面临一些挑战。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之下,全球体育秩序和赛事格局受到严重影响,体育政治化倾向重新抬头。同时,国内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体育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十四五”时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需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奋勇前进。

《规划》明确了到2035年体育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2025年,我国要在各领域、各项目、各区域实现较大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体育发展的基础要更加坚实,体育强国的四梁八柱要基本形成。2030年,体育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显著提升,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充满活力、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积极参与、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2035年,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体育的制度生命力、大众亲和力、国际竞争力、经济贡献力、文化软实力、世界影响力充分彰显,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

《规划》在具体实施上,提出了诸多工程。第一,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赛事活动打造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开展“我要上全运”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各地广泛开展社区赛事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鼓励城乡基层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支持有条件的社会体育俱乐部承办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

第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补齐5000个以上乡镇(街道)全民健身场地器材;支持新建或改扩建2000个以上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在社区健身设施建设中加大适儿化、适老化健身设施建设,推动县级“两个一”公共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即具有一定规模人口的县级区域至少建有一个体育场(或田径场)、一个全民健身中心(或体育公园、体育馆),同时保证“两个一”建成后得到高效利用;实现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全覆盖。

第三,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继续推进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到2025年全国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0.9块(其中,全国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行动重点推进城市等有条件的地区达到1块以上)。

第四,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在现行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政策框架基础上,打通业余和专业之间的界限,按照科学合理、便民利民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规范、面向全体公民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政策体系。建立体育运动水平等级称号体系、等级标准体系。

评定工程需要有规范的标准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逐级提高运动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

第五,运动项目推广普及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充分调动基层体育部门,发挥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主体作用,不断扩大项目参与人数,力争一批项目参与人数过亿。

第六,竞技体育强基固本工程。“十四五”时期要以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区、市)现有体育训练基地为重点,围绕场馆智能化、服务科学化、保障精细化、管理信息化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一批集“训练、科技、医疗、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一流训练基地。

第七,集体球类项目提升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全面推动“三大球”以及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橄榄球、水球、冰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的普及与提高,加强对集体球类项目的布局和扶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集体球类项目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第八,“三大球”振兴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建立科学规范、有序有效的“三大球”治理体系,完善面向全社会以及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等级水平的“三大球”技术标准,健全“三大球”制度规范,建立“三大球”监管机制,加强“三大球”行业自律、行风建设。

第九,职业体育发展工程。“十四五”时期要统筹谋划职业体育发展,做好职业联赛创建和职业联赛管理机构组建顶层设计,完善职业体育发展支持、监管政策,规范职业俱乐部运营和职业联赛发展。

第十,体教融合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深化体教融合。

第十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巩固和加强体校、学校和社会组织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三大阵地的建设,强化地方各级体育部门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责任。

第十二,竞赛表演产业升级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构建自主品牌体育赛事活动体系,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支持引进并培育100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体育精品赛事。重点培育10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名城。

第十三,户外运动产业培育工程。“十四五”时期要编制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车摩托车、航空、自行车、马拉松、铁人三项等户外运动产业。

十四,体育项目标准化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修订《体育标准化管理办法》,探索建立更加高效的体育标准化建设工作机制。

第十五,体育网络正能量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研究制订体育领域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实施细则,密切关注体育领域热点敏感问题网上舆情,防范化解体育领域重大风险。

第十六,体育文化创作精品工程。“十四五”时期要鼓励和繁荣体育文艺创作,充分运用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文化活动、城市雕塑、体育艺术节、各类会展等平台促进体育艺术创新,打造一批国家级、省市级的体育文化精品项目与品牌活动。

第十七,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走出去”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向世界阐释以武术、围棋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加大太极拳、龙舟国际推广力度,提升项目赛事的竞技性、观赏性,促进项目发展的市场化和参与人群的年轻化。

第十八,冰雪运动补短板工程。“十四五”时期要科学规划冰雪场地设施布局,推动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引导支持配建一批举步可就、经济环保的群众性冰雪场地设施;鼓励各地利用公园、城市广场等公共用地,因地制宜建设临时性冰雪场地。

第十九,冰雪运动跃升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建立规模、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冰雪运动选材力度。完善国家队组建、选拔、管理等各项制度,精心打造冰雪运动国家队。

第二十,体育科普工程。“十四五”时期要积极探索体育科普工作新模式,建设国家体育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体育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

二十一,体育高端智库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研究机构,支持建设一批体育高端智库,建立健全智库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智库在服务体育改革发展中的智囊作用。

二十二,数字体育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打造全民健身服务“一张网”。建设便捷、智能的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地方建设各具特色的省级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各地开发应用社区体育活动服务平台,为开展健身指导、体质评估、等级评定、培训报名、交流互动等提供支持。

二十三,《体育法》普法工程。“十四五”时期要通过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刊发解读文章、召开学术论坛、制作短视频等形式,深入解读《体育法》。

二十四,体育执法队伍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地方政府加强体育执法,健全工作机制,通过体育部门自主执法或委托综合执法机构执法等多种方式落实体育领域行政执法责任。

二十五,体育赛事活动规范化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构建体育赛事活动标准体系,制定运动项目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明确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的条件、标准、规则和程序。

第二十六,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工程。“十四五”时期要建立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督查制度,形成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结合、专项检查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督查模式,压实各级体育部门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责任。

二十七,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程。“十四五”时期要推动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各地依托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特色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创收。

第二十八,体育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十四五”时期要统筹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与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相衔接。完善社区体育线上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全覆盖。

五、如何建设体育强国的思考

新时代,如何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涉及多个方面的协同发展。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全民健身提供全方位的政策保障。三是全面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深化运动项目协会改革‌,推动协会专业化建设,加强改革后的保障机制。四是全面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深化体教融合。五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六是,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认识体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关系。九是尊重科学规律。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要坚决抵制兴奋剂;坚持问题导向,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深入分析,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当今,体育不仅是一种竞技,还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从体育救国到为国争光,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体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和幸福来源,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体育强国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每一位体育参与者都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当下做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一定能如期在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