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建章
引言:在上一篇《AI与就业》中,我们讨论了AI时代,哪些行业难以被取代。今天继续一个更“抽象”的话题:AI会取代人类吗?或者说,AI会取代人类创新吗?
自从《创新主义》以来,我曾受邀在多个场合讨论过“AI能不能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的观点非常明确,首先,人类不会让AI去主导创新,因为人工智能跟人类是不一样的,至少是在情感和自我意识是不一样的。第二,AI是不确定的,不可解释的。我们解释不了它几十亿的参数到底是怎么出来的,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创新也是“不确定”,所以两个“不确定”的东西放在一起,这个风险就太大了,人类不应该把创新的主导权给AI。
另外,则是哲学方面的考虑,人类如果把创新都给了AI去做的话,人类究竟去干什么?《创新主义》中就提出,“创新和传承”是属于人类最高级的意义和乐趣,那为什么要把这个最高级的乐趣让给机器人去做?肯定还是留给自己做。从意义和乐趣来讲,还是会留给我们人类的后代去做。
当然,表达了如上观点之后,也收到不少网友的跟帖讨论,有人赞同,认为“AI可以做出一些既定要求下的创新,但是不能做出像人类那样的跨越式创新”、“AI创新,一旦创出自我意识就麻烦了”,也有人反对,认为“只要AI有足够多的神经元,就会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碳基生命怎么可能理解硅基生命?也许AI是另外一套创新体系”。
我认为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下面让我们通过创新和传承的视角,具体来展开这个话题。
AI会在长远中取代创新吗?
有人可能会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可能会在各个方面超越人类智慧,最终导致我们进入所谓的“奇点”,这是雷·库兹韦尔在他的著作《奇点临近》中普及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所有人类工作,包括创新。
理论上,从长远来看,通过足够的训练,未来的人工智能应该能够做到一切,就像人类大脑一样。尽管当前人工智能在效率和能量消耗方面与人类大脑存在巨大的差距,但这一差距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它源于计算技术和数据训练。
当前人工智能缺乏情感,但情感实际上是源于进化。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以生存和繁殖为目标,各种情感如父母之爱和浪漫之爱应运而生。有些人还认为人工智能缺乏意识,但人类意识从根本上也是基于生存和繁殖的追求,是进化的产物。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将生存和繁殖作为训练人工智能的目标函数,它也将发展出情感和自我意识,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一旦人工智能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情感和意识,它就能够具备所有人类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伦理。
想象一下,假如AI“想生怕死”?
但上述结论的前提是,人类要为AI设置生存和繁衍的目标函数进行训练,也就是要让AI“想生怕死”。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训练AI“想生怕死”呢?AI怕死?是尽量不要被拔掉电源吗?人类为什么要教会AI拒绝断电呢?AI想生?不就成了病毒吗?人类当然需要防范恐怖分子散播计算机病毒。但是只要人类的主流科学家不去主动地训练AI“怕死想生”的情感和自我意识,AI不受控制地自动涌现与人类一样的自我意识和情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我意识和情感是经过亿万年的生死考验进化而来的。试想,需要拔掉多少次AI的电源(死亡)之后才能训练出自我意识呢?而且,人类拔掉电源和自然界的生死显然不是一回事。因此,与人类一样的自我意识虽然理论上可能,但是不会意外涌现。AI只能模拟人类的情感,可以让AI在表面上看起来有情有义,但这种情感终究只是基于预设的模拟,而非真正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和意识。简言之,AI和人类的本性不一样,而这种“怕死想生”的本性是人类追求创新和传承的基础。
现在的AI算法和人脑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具有不可解释性和不确定性。似乎具备创造力的高级智能,以及不可解释性、不确定性,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共生的。换言之,如果你想要创造性的高级智能,就必定会带来不确定性与不可解释性。反之,如果非常可确定和可解释,那么其背后的智能可能也就没有那么高级了。
AI的不确定性,加上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人类不敢把创新的主导权让给AI。有人说,人脑也具有不确定性,也可能犯错。但是人类和AI还是有本质区别的,AI是设计出来而非进化而来的,不具备与人类相同的情感、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就是这个区别,导致人类会把AI当成异类,可能永远都不会把AI当成自己的孩子。
不妨做一个思想实验,拿AI和孩子做比较,同样具有不可确定性和不可解释性。如果你的孩子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行为,你对他还是比较放心的,因为孩子和你是同样的基因,也可能继承了你所教育的价值观。但是想象一下,如果AI也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行为,你就会觉得恐惧,甚至担心世界末日来临。正因为AI与人类的本性不一样,存在创新和AI的双重不确定性,所以人类不会放心让AI主导创新。
创新和传承是人类与AI的根本差异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人类不会让AI来主导创新或者自主进化。因为创新和传承是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一种最高级的乐趣。人类为什么要放弃这种乐趣呢?尤其当其他重复性的工作都已经由机器人和AI代劳时,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让人类打发时间呢?创新和传承带来的不仅是无限的乐趣,还有永恒的生命意义追求,创新和传承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差异,也应该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根本差异。因此,创新和传承包括生儿育女,都不应该让位给异类。
有人说,如果AI可以算作人类的后代,那么当AI取代人类成为文明主导之后,也可以算作人类把文明的“接力棒”传给了AI。但是,尽管AI算力可能超过人类,但AI能够继续进化吗?是两性进化吗?AI有DNA吗?如果AI没有DNA的两性进化,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既有创新(新的基因),又保持一定的传承(稳定性呢)?此外,AI会死吗?如果不死,怎么实现代际更替呢?如果AI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代际更替方式,那么由于缺乏亿万年的进化检验,这种更替能持久吗?AI生命如果真的取代了人类,说不定很快就会灭亡或固化。
因此,尽管技术上可能,但人类不会让AI训练出真实的情感和自我意识。从创新和传承的角度来看,让AI替代人类也不安全。人类会把AI当作一种工具,不会把AI塑造得跟自己越来越接近,而是会朝着与人类互补的方向,让AI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因此,AI发展不会产生所谓的“奇点”。AI和人类拥有不同维度的能力,不可能在某一时刻全面超越人类,不必担心AI会奴役人类。
总而言之,虽然AI很强大,可以成为人类最好用的工具,可以胜任几乎所有的工作,但人类不会放心让AI自主进化和创新,还是会把创新和传承的乐趣留给自己。人类不应该发展AI的情感和自主创新的能力,而是把AI发展成与人类能力互补的强大工具。
AI对人类掌握技能要求的转变
人工智能将通过从传统的技术专长转移到跨学科知识、创造力和对人工智能工具的熟练掌握,来改变创新的技能要求。随着人工智能接管数据分析、模式识别甚至设计等常规任务,创新者将需要更加关注更高阶的思维技能,例如跨多领域综合信息的能力。理解人类需求和伦理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工智能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但无法完全理解与人类需求和价值观相关的问题的重要性。此外,掌握人工智能工具和算法将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创新者需要指导人工智能系统,解释其输出,并将其整合到创新过程中。
人工智能对不同技能水平的工作的影响将有显著差异。
高技能工作:这些职位专注于创新。
中技能工作:这些涉及更多常规智力任务,例如数据分析、行政职务和入门级法律工作。
低技能工作:这些是服务导向的职位,通常要求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工作,例如建筑或服务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物体的物理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人工智能继续自动化中技能工作,这些角色的工资可能会下降,更加接近低技能工作的水平。与此同时,创新相关职位的需求依然强劲,导致高技能、高薪工作的差距不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高技能的工作往往更令人愉悦和充实。
总体而言,创新将始终依赖于理解需求、提出正确问题和做出基于价值的判断的人类技能。这使得创新成为最具挑战性的自动化任务之一,但同时也是高度回报和富有意义的。随着人类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的工作将致力于或与创新相关。
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能会取代所有人类工作,除了那些专注于创新、伦理和复杂人类判断的工作。这种转变可能会带来一个丰富的时代,得到普遍基本收入的支持,使人们能够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促进创造力和个人成长的新机会。本书后面的章节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驱动的技能和教育需求。
以上内容观点源自梁建章新书《创新主义》,欲了解更多深度内容请购买图书。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