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上海12月3日电(李一帆) 11月27日,上汽集团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
1984年10月,上汽大众成为中国最早的轿车合资企业,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纪元。2002年,双方提前续约,合营期延长至2030年,成为当时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续签的汽车合资企业。
此次合同续签已是双方第二次提前续约,将合资期限延长为55年,上汽大众成为国内最早且合营期最长的合资车企。此次续约也意味着,合资品牌2.0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
风雨兼程,开创合资品牌新纪元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蹒跚学步,到如今在全球汽车舞台上大放光彩,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突破与飞跃。而上汽大众,正是其中的先行者与见证者。
回望上汽大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那时,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为了缩小这一差距,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的饶斌提出了引进汽车合资项目的战略构想,率领中国汽车工业代表团前往欧洲考察当地汽车工业。在这一背景下,上汽集团与德国大众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艰苦谈判。德国方面,由时任大众公司董事长的卡尔·哈恩亲自负责项目谈判,可见双方重视程度。
1982年6月,中德双方签署了100辆桑塔纳轿车的试制协议。试制过程整体较为顺利,1983第一辆桑塔纳组装成功,由此加快了双方合作的进程。
1984年10月,经过长达6年的谈判和审核,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合资合同,上汽大众宣告成立,由此拉开中国汽车合资合作的序幕——这是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合资车企,也是中国首家轿车合资企业、中国首家合资并生产出整车的车企。
成立之初的上汽大众,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技术薄弱……时任上汽大众德方最高负责人的马丁·波斯特,在自己的回忆录《上海1000天》里写道,“与安亭工厂的初次接触时间是1984年11月初。我坐着出租车从上海市区出发,前往其西北部30公里之外的安亭——嘉定县一个所谓的工业区中的一座村庄。有那么一刻我呼吸停止,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这些落伍的厂房,脑子一片空白。难道这些遍地尘土的简棚陋屋,就是一家汽车制造厂?就是在这种地方,大众要联合中国人一起造车?”
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上汽大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破釜沉舟”式地投入本土化研发工作,卡尔·哈恩的自传《我在大众汽车40年》中,提到上汽大众成立后,大众集团派出了约34名员工来中国工作。
1985年的上海车展上,蜂拥而至的中国人抢光了桑塔纳的宣传册——德国人不得不从德国空运宣传册——桑塔纳从此在国内一炮而红。得益于桑塔纳的热销,1986年起,上汽大众开始实现盈利。
1987年,桑塔纳国产化项目正式启动;1993年,当年第10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1999年,首辆帕萨特下线……这些重要事件标志着上汽大众在技术和生产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进步。
进入新世纪后,上汽大众更是迎来了飞速发展期。2002年,双方提前续约,合营期延长至2030年。2008年,上汽大众推出了专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而设计的A级轿车朗逸。这款中国本土开发、本土销售的经济型汽车,在品质上达到德国大众的开发、设计、制造水准,外观、内饰、工艺、审美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当年便实现销量4.5万辆,次年销量15万辆,2010年销量25万辆。朗逸以高歌猛进的战绩接棒桑塔纳,开启了长达15年的同级车的霸榜之路,可谓上汽大众自研突破的里程碑。至今,朗逸仍然是上汽大众的销量主力车型之一,月销量基本保持在3万辆以上。
除此之外,B级车标杆帕萨特、SUV“老江湖”途观、途昂等,都是上汽大众四十年来打造的一系列“国民神车”。从最初的桑塔纳到现在的ID.家族,产品线不断丰富和完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
共生共荣,引领产业链全面发展
上汽大众的四十年,也是其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互相反哺、共生共荣的四十年。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合资品牌之一,上汽大众从海外引进前沿技术,并加以本土化改进,持续的技术进步带动了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发展。
关键时间节点在桑塔纳国产化的那年。1987年桑塔纳开始国产后,由于国内汽车供应链技术水平不足,1988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上汽大众设立了“桑塔纳基金”,每卖出一台桑塔纳,就抽出2.8万元利润放进基金,用于扶持配件生产企业。同年上汽大众与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6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成员共同成立了“桑塔纳共同体”。在“桑塔纳共同体”的推动下,不少零部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攻克了国产化的难题,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最初的模仿和引进逐渐走向自主创新和研发。如今,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上汽集团下属零部件企业延锋集团为例,1986至1993年,以桑塔纳国产化为核心,延锋陆续开发了100多个引进车型的内饰产品,逐步闯入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头部阵营。如今,延锋已从传统的内饰、座椅、电子等供应商,发展成提供数字化座舱解决方案的智能制造企业,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40余个生产研发基地。
“上汽大众对整个国内供应链的建立产生非常大影响,如今很多头部供应商都参与过上汽大众的早期发展。”延锋国际总经理臧纯高直言,从上汽大众身上,延锋学到了很多标准化设计的理念。
合作四十年来,上汽大众合作过几百家高质量的零部件企业,也引领不少企业从二级配件市场转向配套市场,从中国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如延锋、福耀等企业更成为了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支持着整个中国汽车工业。
在相互支持下,上汽集团也在稳步壮大。目前,除了自主和合资整车业务,集团还拥有众多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零部件产业,如华域、零束、延锋、联合电子等。此外,上汽集团还深耕了安吉物流、享道出行等汽车物流、车载信息、出行服务等,以及汽车金融业务。庞大的汽车产业体系让上汽已经能够反哺合资品牌,给上汽大众带来更多赋能。
例如在外资品牌尚未建立起优势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聚焦研发智能车技术底座的上汽零束科技已经建立起智能车云管端全栈架构的路线图,对L2++、L3智能驾驶、智能座舱、OTA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均有布局,并在去年与上汽大众联合成立了创新研发中心。上汽清陶正在建立首条全固态电池量产线,预计将于2025年完工,2026年实现量产,其量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超过75Ah。
上汽与奥迪联合开发的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正是由零束科技为其提供汽车智能技术。零束科技CEO李君称,“平台新车将配备行业和全球顶尖的软硬件及电动性能,以及更流畅、更友好的智能交互体验。”
可以说,目前的上汽以及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体系,已经完全具备在新赛道上保持领先的实力,更具备为外方合资伙伴赋能的底气。
目前,上汽大众也正在与产业链上下游和关键环节整合资源,加快推动整体布局升级。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表示:“上汽集团全力发展新智能电动车,智电创新技术行业领先,成功推出七大技术底座。我们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持续不断技术赋能上汽大众,不断为全球汽车工业转型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让中国智造的影响力走向世界。”
启航新时代,共绘未来发展新蓝图
上汽大众合资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生产技术的革新、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趋势,更是让中国汽车工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也是上汽大众焕发新生机的一年,朗逸、帕萨特、途观L等主力车型陆续重夺各自细分市场销冠,途观L Pro和帕萨特Pro打响Pro家族头阵,油车智能化布局成效显著。ID.家族11月单月新车交付达14360辆,稳坐合资纯电销冠宝座。其中,单品ID.3持续旺销,其自2021年底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正式突破20万辆。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和其他合资品牌一样,上汽大众当前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因此,此次续约也意味着一次战略重整。
在中国智电领先的时代背景下,以上汽集团为代表的合资企业中方,已经能够完成从“引进合作伙伴的先进技术”,到“以先进技术去赋能合作伙伴”的转变。因此续约后,双方表示将融合各自优势资源,继续扩大新能源产品攻势,进一步推出全新纯电车型、增程版车型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打造更懂中国市场的好产品。
上汽大众透露,至2030年,上汽大众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有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未来两年内,2025年,全新AUDI品牌首款高端智能网联电动车型将在年中推向市场;2026年起,基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MP平台开发的2款紧凑级电动汽车将首次投入市场,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款增程版车型也将陆续进入电动出行领域。
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基于新的合作协议,我们将为上汽大众在新兴技术领域注入更多研发资源,从而更为深入地融入中国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本地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将能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客户打造专属产品,从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占据领先地位。”
面对当下汽车产业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此次上汽大众的提前续约,其意义之重大,显然不逊色于四十年前的首次合作。
对上汽大众而言,此次续约并非简单的合同延续,而是新的开始。这不仅意味着上汽大众将能够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上获得双方更为坚实的支持,更预示着在新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灵活的机制,积极拥抱变革,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和四十年前一样,这将是上汽大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的重要里程碑,也将是中国合资品牌2.0时代的正式开始。
编辑:林郑宏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