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史前东北先民生活状态。
宋代文物展现宋代人精神风貌。 本组图片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提供
绿野仙踪。
时至清平。
展现宋代风雅生活。
在长春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大街小巷,存在着大大小小、馆藏不一的博物馆,它们或记录了城市变迁,或记录了人文变化,就如同这座城市的记忆盒子,珍藏着岁月的印记……在这些博物馆中,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因其学科特色、深厚底蕴以及丰富的馆藏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深受市民及游客的喜爱。
从当年的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室,到现如今的高校人文社科历史艺术博物馆,这座以“文化展示传播与文化交流互鉴”为使命的博物馆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又珍藏了哪些奇珍异宝?请大家跟随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的脚步开启一次探秘之旅吧。
百余件甄选宋代文物
展现宋代人的生活与风俗
11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吉林大学前卫南区体育场东北侧的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步入馆中,浓郁的宋代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楼展厅的“时至清平——宋代物质生活展”仿佛是一扇通往宋朝的时空之门,里面是釉色精美、造型独特的陶瓷枕,线条流畅优雅的南宋龙泉窑青釉瓷觚,清新雅致、萧疏悠远的明仿宋青绿山水长卷……这些展品好像让人看到了插花处花枝逸韵,焚香间青烟袅袅,挂画中笔墨清雅……看似闲散的“闲事”,却可以让你全身心沉浸于宋代独有的那份清雅与平和。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志愿者介绍,一楼展览展出了涵盖瓷器、玉器、书画、钱币、陶俑等百余件甄选宋代文物馆藏,以宋人清雅平和的闲适生活为主题,以居室、庭宇、市井的场景切换为线索,通过宋画与展品组合,辅以历史背景与文物研究的解读,展现了宋代人一天的生活与风俗,体现了宋代繁荣的文化艺术氛围及宋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技艺精湛的茶具
探寻宋代的风雅生活
在众多展区中,茶具展示区尤为引人注目,技艺精湛的盏具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茶具不仅承载着宋人饮茶的习俗,更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其中,胎色褐黑、胎体较厚,内外壁有棕、黑相间兔毫纹的建窑兔毫盏更是稳居C位,其独特的纹理与色泽,仿佛诉说着宋人点茶斗茶的无穷趣味。通过一旁的宋代点茶流程图,大家仿佛可以看到宋人围坐一堂,品味茶香,享受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在风雅为尚的宋代,茶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饮品,也是娱乐交谊的媒介,更是宋人精神生活的寄托。”志愿者介绍,宋朝人的茶叶以团茶、饼茶等紧压茶为主,所以喝茶前都要碾开,再放在炉火上烤后置入茶臼中捣碎,磨成粉末。在点茶前,先用瓶煎水,而后将茶末放入茶盏,倒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然后才到点茶。
志愿者介绍,宋代斗茶是点茶技艺的比拼,为衬托斗茶的“茶汤色白”,茶盏以黑瓷为上,“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等均因善于烧造黑瓷茶盏而名声大噪,其中以建窑兔毫盏最为闻名。”
此外,展厅内的其他藏品,如技艺精湛的酒具、书法艺术融合的钱币和神态各异、刻画逼真的陶俑等也是不容错过。
了解一个与想象不一样的史前东北先民生活状态
提到史前时代,很多人都会想到风餐露宿、茹毛饮血的画面,二楼的“绿野先踪——考古实证下的东北史前生活”展厅则可带你了解到一个与想象不一样的史前东北先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展厅以蓝天白云、千里沃野和盈盈河水为主要背景,加上学校考古发掘所得的珍贵藏品,在图片、文字、科技的共同诠释下,生动还原了史前东北先民们当时的生活场景。从觅穴而栖的原始简陋生活,到叩石有声、捕食获猎的艰辛岁月,再到茅屋地穴的温馨家园、磨石成器的智慧闪光,还有碾谷存粮的勤劳身影,东北先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本展厅名为‘绿野先踪’,其中‘绿野’代表场景,是一种地理空间的表述和生活图景的还原;‘先踪’则是想要表达先民们的生活踪迹。”志愿者介绍,展厅以史前时代东北地区先民们的居住模式为主要脉络作为叙事线索,描绘出先民们“穴居、定居、聚居”的三种生活方式,整个展厅的策划都是在考古实证支持下展开的,展出的八十余件藏品皆为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多年来的考古发掘所得。
此外,该展厅还呈现了吉林大学山西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考古工作,展示了近几年的田野考古发掘教学成果;老一辈考古工作人员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使用的一些工具;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创始、东北考古研究、馆藏文物研究,以及考古学家们的手迹,凝练了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多年来积淀的学术成果。
复原洞穴遗址场景感受史前东北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二楼展区的一处,用投影技术还原了东北先民们在洞穴中用石器取火的场景,火光映照着他们的脸庞。“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至1.2万年,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志愿者介绍,在这个时代人们依赖山体自然形成的洞穴作为自己的安全庇护所,场馆中洞穴遗址的场景复原,他们也会在洞穴里生火,抵御野兽的侵袭,依靠自己亲手打制各种功用的石器来进行简单的生产生活。
在捕食获猎展区,巨大的猛犸象股骨和披毛犀肩胛骨格外吸引众人的眼球,这些展品见证了史前东北先民们团结狩猎的壮丽历程。
“在旧石器时代与我们的祖先共同生活的还有一群野生动物,捕食获猎展区展示了一件猛犸象的股骨,从股骨的长度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它体格之巨大。”志愿者介绍,中间的是一件披毛犀的肩胛骨,披毛犀是与猛犸象处于同时代的古生物,左侧是肿骨鹿的头骨。
参观的最后,记者看到一束柔和的光照亮了黑色背景墙上的文字:“逝去万年,星辰流转,昔日居址已归于尘土,陶罐中谷物亦化为灰烬。时空变幻,于思绪交织的梦境中,追随先民们的足迹,置身原始生活的桃花源,与祖先仰望同一轮明月,文明的曙光与历史的积淀于无声处浸润你我的心灵。”这也是本次观展之旅的结束语——也许这就是考古类博物馆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历史文物的场所,更是一个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化博物馆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是一座高校人文社科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室。
2006年,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始筹建。2012年底,文物室所藏文物迁至新馆。2013年10月30日,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接待观众。2020年7月,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
“本馆共两层,一层为临时展厅,现设馆藏文物精品展,向社会大众全面展示和传播古代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二层为‘历史碎片的缀合——东北考古文化专题陈列’常设展厅,全方位展示了吉林大学在东北地区代表性的考古成果。”志愿者介绍,目前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约8000件,其中珍贵文物约500件,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博物馆前列。馆藏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钱币、甲骨、玺印、佛像、书画等门类,以及左家山、西团山、田家坨子、汉书和白金宝等遗址出土的石器、骨器、陶器等考古发掘品。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认识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文化场所。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定位于以收藏和研究为基础,以展览为中心,着重发挥教育功能,形成以博物馆业务需求为核心,以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支撑,以教学、科研为辐射功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传播为一体的新型博物馆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化博物馆。
来源:长春晚报全媒体记者 关丽君
编辑:孙懿辞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