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在山东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有一处不太起眼的祠堂——武氏祠,也被称为武梁祠、武氏墓群石刻。
这座“低调”的祠堂,在国际上却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
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曾到此进行考察,并以其中的部分内容为素材出版了《武梁祠:中国古代艺术的思想性》,该书一举斩获了当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美国哈佛大学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则设立了以它命名的研究所。
武氏祠,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147—189年),是东汉末年嘉祥仕宦世家武氏的祠堂,也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祠堂内包含了一组较为完整而有代表性的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阙、石狮各1对,石碑2块,祠堂石刻构件4组40余件。
这里的石刻画像,雕刻精巧,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
举例来说,武氏祠中有一座“武斑碑”,碑额字迹为“敦煌长史武君之碑”,说明武斑在甘肃敦煌做长史,但他的墓碑依然出现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这从侧面反映出,在汉代,不论在哪里做官,去世后都要返回家乡的殡葬制度。
另以武梁祠第三石为例,石雕分别用五层描绘了西王母和奇珍异兽、伏羲女娲等传说中的帝王画像、闵子骞失棰等奉亲故事、荆轲刺秦王等刺客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车骑,画面内容极其丰富。
这种生者、死者、仙人、鬼魅、历史人物、现世图景和神话幻想同时并陈的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汉代艺术的独特魅力,呈现出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
其实,祠内的汉画像石不仅生动勾勒出汉代人的生活场景,展现出了汉代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取向,还与许多我们熟悉的文化图像紧密相连。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的黄帝像、联合国水利馆中的大禹塑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伏羲女娲像以及历史教材中的荆轲刺秦王图等均取自武氏祠。”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的馆长朱卫华介绍。
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感慨道:“我们记住了那些生动的画面,却不知道它们原来都来自山东济宁的这座私家祠堂。”
据了解,未来,武氏祠将继续扩大学术交流和社会传播,打造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汉文化展览和体验活动,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栏目主编:龚丹韵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