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雷公山脚下,48个菌菇种植大棚沿山间错落排开,这里是贵州万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隆公司”),大棚里的菌棒正长出新一批灰树花(俗称“舞茸”),公司负责人吴斯敏看着眼前这一幕,脸上洋溢着笑容。
7年前,平安“三村工程”产业帮扶从台江起步。2017年9月,平安产险与台江县人民政府在深圳签署了《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平安推出全国保险行业内首个免息免担保的产业扶贫模式“台江模式”正式落地,万隆公司成为首个“台江模式”落地企业。中国平安以贴息及贴费保证保险的形式,为万隆公司提供“免息免担保”产业扶贫资金,探索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全周期的帮扶模式。
在中国平安的支持下,吴斯敏创办的万隆公司从零起步,成长为贵州省级农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公司年产值约1800万元,年产菌棒规模120万棒,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改变了当地农村的命运。
这里是中国平安探索乡村产业帮扶模式的起点,如今已成为平安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
11月18日,平安集团总经理谢永林及旗下平安产险、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来到台江调研,他们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并与当地致富带头人、驻村干部及帮扶农户举行座谈会,全面了解中国平安支持贵州乡村振兴的相关情况。
“每一次下乡,都感受到乡村有很大变化,变得更美、更好、更富,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地方因地制宜,找到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产业帮扶的信心和决心。”谢永林说。
当天,平安正式发布“中国平安2025—2027年服务贵州乡村振兴计划”,宣布将通过产业帮扶、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和美乡村建设四大举措,持续升级、加大服务贵州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包括为贵州省提供农业发展贷款发放超10亿元,提供农业产业风险保障超1200亿元,为脱贫地区和边缘户减免农险保费5500万元等。
谢永林介绍,这是中国平安继“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计划”“服务甘肃省乡村振兴计划”之后,又一个全面支持地方乡村振兴的企业规划,体现了中国平安持续助力国家乡村振兴的企业责任和担当。
一朵灰树花铺就致富路
在万隆农业产业园里,一堆麦麸、绵纸、木屑等原材料,通过配制培养料、搅拌、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等流程,摇身一变成为当地乡村的致富“金钥匙”——菌棒。
吴斯敏介绍,万隆农业把制作好的菌棒移交到当地农村合作社,由当地村民承包大棚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万隆农业做好技术指导以及保底回收,平安提供保险保障及销售帮助,让企业和农户都没有了后顾之忧,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
这是中国平安探索乡村振兴帮扶“台江模式”的起点。
吴斯敏是浙江人,此前在老家从事灰树花等食用菌种植产业。2016年,他经招商引资来到贵州台江考察,发现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脚下的排羊乡排羊村,山清水秀、温度适宜,适合种植灰树花,于是在这里成立了公司,开始菌菇种植,随着市场需求扩大,企业急需一笔资金扩建厂房和购买菌棒,但是由于企业没有抵押物,很难在银行办理贷款。
在台江县政府的引荐下,万隆农业走进了平安产险贵州分公司的视野。2017年9月,平安产险与贵州省在深圳签署了《保险助推脱贫攻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选定了以食用菌产业作为扶贫重点项目,推出的全国保险行业内首个免息免担保的产业扶贫模式“台江模式”正式落地。
平安产险依托保证保险,消除了银行贷款顾虑,撬动提供500万元的免担保的帮扶资金,帮助吴斯敏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产中,平安产险还提供贷款贴息、风险保障和技术服务,进一步缓解企业压力。在产后,平安通过工会采购、平台协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助力企业打开销路,打通产业帮扶最后一公里。
至今,万隆农业落地“平安振兴保”6个,累计贴息约112万元,撬动银行贷款资金近2460万元;各类保险捐赠23.6万元,理赔0.9万元。
“当时要是没有平安的帮助,我们就做不下去了。”吴斯敏感慨道,平安帮助公司解决了资金和菌菇销售这两大问题,让企业和农户均无后顾之忧。
在平安的支持下,万隆农业科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吴斯敏的一座座菌菇种植大棚拔地而起,菌棒从消毒到装袋,从接种到培育,从生长到保鲜再到烘干的全生产车间,也建起来了。
这片基地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希望之地。余志明是台江县排羊乡的一名普通村民,2018年加入万隆公司进行食用菌种植,年收入由之前的4000~5000元提升至4万余元,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平安的帮扶下,万隆公司先后带动100余户农户从事菌菇种植,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人次,共计发放分红资金900万元,惠及农户600余户3000余人,每人每年增收3000元,实现企业、农户双丰收。截至目前,中国平安已累计帮助万隆公司协销2329万元价值的食用菌,撬动银行贷款资金近2000万元。
“‘小菌菇’撑起黔东南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谢永林表示,平安还将继续为万隆公司和当地种植农户提供20万元延续性免息贷款。
一根针线“绣”出新希望
台江有着“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这里高山、盆地、河谷错落有致,不仅生长带动村民致富的灰树花等农产品,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绣娘们通过一针一线,“绣”出新希望。
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山环绕的苗岭秘境,台江人用一针一线绣出过往,让古老原生态的非遗重焕生机,从传统变为时尚,从大山里走到大山外,从贵州走向世界,频频登上国际舞台。
“我虽然是个小伙子,但我从事的是苗绣工作,我想带领更多的绣娘一针一线来致富。”在平安这次调研座谈中,吉玉鸟苗绣工坊创始人王建明介绍了他的创业故事。
王建明的母亲就是当地有名的绣娘。刺绣是细功夫,每一针都马虎不得,要求静得下来、专心致志。在他小时候,总是看见妈妈和姐姐拿着丝线绣衣服,衣服上绣着五颜六色的花,漂亮极了。
耳濡目染中,王建明喜欢上了美术,后来考大学考取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适逢台江县出台政策扶持民族企业,王建明便回到家乡成立了工作室。2014年他开始集中精力做苗绣,刺绣产品多是带有苗绣元素的文创产品、装饰用品、伴手礼等。
2023年,王建明的苗绣工坊入选由中国平安集团、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艺术与设计杂志社共同发起的“妈妈的针线活”项目资助的企业,得到10万元的资金扶持。
“妈妈的针线活”项目发起于2020年,主要聚焦中国边远地区基层家庭妇女创收、妇女就业、民族文化及非遗传承等内容,2023年持续升级,融入环保及非遗传承的理念。该项目升级后不久,全面落地台江,项目通过产品设计、品牌推广、市场导入、平台搭建、技能培训等五项举措,赋能困境女性增能增收。项目对35名低收入妇女进行5天技能培训,添置8万余元生产设备,同时出品苗绣非遗公益产品,助力乡村振兴。
“除开提供资金支持,平安还为我们提供技术培训和消费帮扶,已经助力产品销售4000余件,直接帮扶台江绣娘人均增收4000余元。”王建明说。
李美兰是台江一个村子的绣娘,她从10多岁就开始跟着妈妈学苗绣,过去她绣的服饰用品都是自己和家人穿戴,并没有对外售卖。此前她没有想到,自己从小学习的苗绣能够成为一门可以赚钱的手艺。
直到有一次,李美兰送小孩去台江县城上学,意外得知“妈妈的针线活”项目,她果断加入其中,利用闲余时间做苗绣,每年增加3万多元的收入。李美兰靠着苗绣这门手艺增加了收入,同时可以照顾家庭,她也变得更加自信,希望“妈妈的针线活”项目能够持续做下去。
还有更多像李美兰这样的妈妈,通过“妈妈的针线活”项目,为自己及家庭“绣”出新希望。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资助四川、云南、贵州、新疆、湖南、广东等地的民间工坊培训100多名低收入妇女,并帮助和带动妇女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一场“村BA”背后的平安力量
一幅幅苗绣作品,展示了台江的特色民族文化,新兴的体育赛事“村BA”,也让台江“出圈”。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是“村BA”(全国乡村篮球)的发源地。自2022年7月以来,台盘村举办的系列赛事,已成为黔东南州“乡风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在这次调研中,谢永林一行来到了川洞村,为“村BA”赛事及当地乡村振兴带来新的助力。
剑河县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县,川洞村是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村,也是州级粤黔乡村振兴示范点,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村集体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22年,通过东西部协作“百企桂黔行”活动,川洞村成为平安在剑河县首个乡风文明100项目落地村,平安共计捐赠乡村振兴资金5万元,主要用于村委宣传栏修缮,办公设备采购,困难群众慰问等。
今年10月,为加强与剑河县及川洞村党建共建点示范作用,加强与农业农村部开展“强村富民”创新基地联合共建工作,平安产险再次加大对川洞村乡村振兴帮扶的力度,目前正在落地乡风文明100项目,捐赠资金10万元升级川洞村篮球场地,进一步加强川洞村基层文体活动,促进村民身心健康、丰富精神文明生活,同时也为村里举办相关文体活动赛事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11月18日,谢永林一行出席平安产险帮扶黔东南州剑河县川洞村篮球场升级修缮项目启动仪式,以及平安银行贵州分行党委与雷山县掌批村“党建共建”授牌仪式。
探索产业发展路,平安振兴再前行。据介绍,下一步,中国平安与川洞村村委积极探索杨梅产业发展,落地“平安振兴保”项目,改良优化村内杨梅树品种,根据地形地貌进行合理规划,运用“保险+科技”方式,提供科技助农服务,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升级,助推乡村产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杨梅示范园区,重塑川洞村杨梅品牌,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精品水果品牌推广与品牌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一个“振兴保”新模式的7年探索路
助力贵州台江乡村振兴,是平安探索乡村产业帮扶模式的一个起点和成功样本。
中国平安乡村振兴产业帮扶模式源于台江,从最初的“台江模式”到“平安扶贫保”,随着进入乡村振兴新征程,平安2021年升级推出全产业帮扶模式——“平安振兴保”,打造了可持续、可复制的全链条、全周期的产业帮扶模式。
近年来,平安将“平安振兴保”模式从台江推广至全国各地乡村,通过整合集团内外资源,运用多种“保险+”方式,延长至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文旅等产业链帮扶,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自中国平安“三村工程”开展以来,已累计投入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1492.88亿元。目前,中国平安“扶贫保”模式已全面升级为助力乡村产业帮扶的“振兴保”模式,全国累计落地516个产业振兴项目,撬动产业资金56.7亿元,带动125万农户就业。
在这次调研中,中国平安还正式发布“中国平安2025—2027年服务贵州乡村振兴计划”。
未来三年,中国平安将聚焦产业帮扶、人才培养、乡村治理、和美乡村建设等四大举措,持续加大服务贵州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助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在产业帮扶方面,平安将为贵州省提供农业发展贷款发放超10亿元;为贵州省提供农业产业风险保障超1200亿元,为脱贫地区和边缘户减免农险保费5500万元;支持贵州省发展食用菌、油茶等农业产业,撬动产业发展资金2500万元、协销贵州省特色农产品1000万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协保员种养殖技能培训、科技应用等致富带头人培训活动100场;在乡村治理方面,开展医疗下乡活动100次,建立农村基层党建共建点200个。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中国平安将为贵州登记在册的69569棵古树提供34亿元风险保障,提供改造基金600万元,改善各地乡村基础设施。
“产业振兴关键在人,所以平安培养关键人。”经过这次调研后,谢永林用“三个强”总结:首先是强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关键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从“帮我致富”变成“我要致富”,他们就会像火种一样带动更多群众。其次就是强能力。平安对人才有完整的培训体系,要把这套体系运用到致富带头人的培训中,帮助他们在产业能力、管理能力、眼界格局方面不断提升。最后就是强帮扶。利用平安综合金融优势,通过对产前、产中、产后的帮扶组合拳,助力当地产业做强。
希望的种子正在传递。在平安长期帮扶下,万隆公司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主动接过平安履行社会责任的接力棒,成立了万隆乡村振兴公益基金会,根据公司每年经营情况定期回馈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更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截至目前,累计向排羊乡老百姓发放慰问物资10万余元,并开展大学生资助、青年参军、老年人慰问等公益活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