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优化城市工商业土地利用,加快发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推动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开展各类产业园区用地专项治理。”作为入选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的唯一县级市,近年来江阴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通过统筹优化土地管理,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推进全市域产业园区综合整治,健全土地利用政策制度,大幅提高利用存量用地的比重和新上工业项目的容积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腾挪空间,有效促进了工业园区和地方经济的内涵式、集约型、高质量发展。
实践表明,各地应在推进园区升级改造过程中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和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发挥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因地制宜做好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突破难点堵点。
推进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建设。这是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的重要内容,也是园区升级改造持续高效运行的基本保证。从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工作的复杂性和异质性特点来看,由于涉及拆迁和村镇收入等基层问题,在园区升级改造过程中要完善机制和体制的制度创新,协调好各方面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例如,在工业园区改造升级过程中建立高效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联动机制,建立督查考核体系实行跟踪监管。加强对村镇集体收益的保障,可以从建设用地流量指标置换、征地补偿款投资入股、集体土地租金收益补偿等方面进行园区股权投资的创新,保障相关方利益。与此同时,更要重视营商环境的“软件”制度建设,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参与园区改造升级,在优化管理制度、营造新型“亲商”环境、鼓励民营经济等方面不断探索发力。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工业园区升级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更是要因地制宜为地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腾出空间。在持续推进园区升级改造过程中,各地区要重视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入企业和项目,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补链强链,促进地区产业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和高质量发展。在园区升级改造的持续进程中,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主导产业维护、支柱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引导、前沿产业培育,重视园区配套政策和服务,探索各类型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协同运作机制,强化“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梯次培育路径;同时,对研发创新型项目的落地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创新型企业全成长周期要素支持体系,促进产业一体化集聚效应发挥。
做好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在工业园区改造升级的全过程中,需要持续做好空间和产业的顶层规划设计,提前思考相应的难点堵点问题并在政策方面寻求支持和突破。在做顶层设计时,应高站位、宽视野,立足实际、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充分考虑各参与主体的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管理理念等特点,使其协调一致,同时鼓励激励机制和政策工具的创新。例如,如何加强工业园区内部与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互通,如何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监督协同机制,如何推动审批提速、加快项目落地,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该思考如何有效处理好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的置换,如何解决无合法权源的历史遗留建设用地问题。这些都需要精准的科学设计和政策支持的不断完善,各地区在争取相关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同时,应结合具体实际开拓创新、先行先试,蹚出“苏南模式”的升级之路,为全省和全国的园区升级改造和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南大学基地研究员 周方召)
【责任编辑:王良旺】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