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需引领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示范包容治理

国际大都市需引领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示范包容治理
2024年12月02日 11:39 澎湃新闻

国际大都市是引领世界城市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前沿城市。伴随技术、经济和治理环境的不断变革,国际大都市的形态持续演进、内涵日益丰富、格局加速调整,新一代国际大都市正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应势崛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在这一重要时期,立足“一个尊重”和“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深刻解读国际大都市演进历程、特征和未来趋势,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怎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等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际大都市发展特征

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演进过程,是城市不断追求更高层次、更可持续和更智能化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中,国际大都市率先实现实体、社会和信息空间的三重叠加,深刻影响着世界城市的发展格局。

(一)构成复杂巨系统的实体空间

国际大都市具有明确的地点空间和物理边界,人口规模庞大,市场主体多样,交通设施、能源供应、通信网络等子系统相互交织和影响,表现出典型的复杂巨系统特征。

一是空间载体复合化。国际大都市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紧凑分布,地上、地面和地下空间相互联通,形成了复合化的大都市实体空间载体。例如,比尼泽·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率先在国际大都市实践和应用中,提出复合化的实体空间构想。复合化空间也在各类国际大都市实践中得以普遍呈现,比如,即使在曼哈顿这样以经济金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心城区,依然能够看到占地超过3.4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园,大伦敦地区约有16.8%的土地面积是开放的公共绿地。

二是空间应对人性化。海洋文明推动下的国际大都市大多位于河口、港口,比其他内陆城市更易遭遇极端气候的影响,人口的高度集聚也使之率先面临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等诸多“城市病”。因此,国际大都市构建了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规划理念,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和公共危机。《伦敦韧性战略》《东京都国土强韧化地域规划》等一系列大都市引领性规划,都试图探索构建一整套完善的韧性化危机应对策略,并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积极融入城市实践中。

三是空间辐射区域化。国际大都市普遍经历过人口过度集聚和功能过度叠加的状态,开始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发展策略调整,并逐步在大都市区域内形成多中心的扁平化网络空间。从大巴黎的“极化与平衡”到东京都的“一主七副”再到上海的“五个新城”,这些大都市功能在向外围疏解和扩散的过程,也是空间辐射区域化的过程。

纽约夜景

(二)展现生命有机体的社会空间

国际大都市是城市生命体中最活跃、最积极的个体,经济、社会、文化和治理共同形成了它的社会空间,并呈现鲜明的发展特质。

一是经济多样性。相对一般城市,国际大都市仍具备超越一般城市的经济韧性,这主要源于其批发零售、房地产等“软服务”与信息通信、专业技术服务等“硬服务”的深度融合。同时,即便是纽约、伦敦这样的顶尖大都市,依然保持着1%~2%的制造业份额。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共同构筑了它们的繁荣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社会多元性。国际大都市一般都是全球人口流动的重要枢纽,来自不同国家、民族、职业的人们,带着各自独特的语言、传统、习俗和观念,共同塑造了大都市的多元风貌。例如,纽约、伦敦和巴黎,都是国际知名的文博之都和节庆之城,居民和游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碰撞和交融。然而,多元化的社会空间也使国际大都市最先面临种族冲突、暴力事件频发以及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问题。如何在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成为国际大都市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三是治理综合性。国际大都市的治理是一种“三多”的综合治理,即治理对象多、治理主体多、治理方法多。这也要求国际大都市需要从市民的需求出发,将人口、土地、住房、就业、能源、环境、交通、安全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内容纳入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

(三)形成多要素流通的信息空间

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而来。国际大都市在这场浪潮中首先推进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地点空间与流动空间的协同发力,呈现出广泛联通的特点。

一是要素流动化。国际大都市是资本、人口、技术、知识、文化、贸易等要素流动的关键节点。城市的数字化不仅为这些要素的流动提供了通道,也正拓宽其流动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的国际大都市排名显示,伦敦和纽约始终处在全球要素流动网络和生产者服务业网络中的核心位置,而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也都占据重要位置。

二是载体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空间逐渐崭露头角,展现出其独立性、自发性和超越性。国际大都市率先强化新一代基础设施的布局,探索以孪生城市的方式将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与治理中。同时,信息空间本身也加速重构大都市边界和功能。从网络社区到元宇宙,正依托独特的运作逻辑和规则,构建出与实体空间截然不同的大都市精神栖息地。

三是运行智能化。通过海量数据驱动、智能算法引领,城市治理正向着智能化、精细化迈进。城市运行的智能化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绿色、低碳和创新发 展,形成了全新的城市空间互动和循环模式。

上海陆家嘴全景

二、国际大都市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世界的经济、政治、科技、国际关系等方面将进一步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大都市作为全球资源要素大规模流动及配置的枢纽城市,也必将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一)国际城市力量对比将持续变化

当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超过80%,并趋于稳定,世界正全面迈入城市时代,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有机网络。其中,国际大都市将成为全球生产与创新网络的关键组织者。据统计,全球最大的40个巨型城市区域,以世界18%的人口,承载了66%的经济活动与约85%的技术和科学创新。其中,前25个城市拥有超过全球50%的财富。这些实力雄厚的高等级城市通过彼此的要素流通,构成了世界城市的网络体系。

国际大都市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空间表达,将成为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社会领域的战略制高点。伴随世界城市体系的加速重构,越来越多的新兴经济体城市将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并向全球城市体系的更高层级迈进。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研究的2023年“全球城市指数”排名中,全球前10大城市中已有5个在亚洲,而美国只有2个城市上榜,欧洲更是缩减到了3个。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的2023年世界城市排名中,前10名亚洲也占据一半。未来中国乃至亚洲的国际大都市,将进一步成长为世界经济风向标。

(二)颠覆性创新将成为国际大都市蝶变的关键引擎

可以预见,颠覆性创新将成为引领国际大都市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彻底改变技术体系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机制以及发展模式,更将开辟全新的发展轨道,孕育出前所未有的产品、业态和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为顺应这一趋势,科技创新中心将成为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打造的重要抓手。

例如,伦敦为了弥补自身科技创新的短板,提出了建设科技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纽约正通过打造“21世纪的城市创新集群”,成为美国东部的“硅谷”,并努力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袖城市。CB Insights 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也显示,纽约的独角兽企业达到126家,位居第二,伦敦以42家位列第五,合计占全球独角兽企业的12.4%。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继续向亚太区域的转移,创新资源等全球高端要素也将出现系统性东移,亚洲将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涌现地。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依据GDP排名的全球顶尖的25个城市中只有2个位于亚洲,但到了2025年,将会有9个位于亚洲。基于此,未来亚洲必然诞生一批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并据此成为新型国际大都市。

富士山和东京天际线

(三)国际大都市将成为构建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引领者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普遍共识,国际大都市正成为应对可持续发展新挑战、回应可持续发展新议题的前沿阵地。

一方面,国际大都市将成为应对可持续挑战的探路先锋。

在新兴技术浪潮、多变的政经格局和复杂的社会结构交织下,国际大都市将率先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比如,在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加剧的条件下,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城市的长期发展;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深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在传统社会矛盾冲突之下,如何前瞻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人类”与“类人机器人”的新型社会关系,以及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内核之中。实现新旧挑战叠加下的可持续发展正成为国际大都市普遍关注和追求的目标。《可持续的纽约》提出旨在构建长期发展能力的愿景目标;欧盟委员会在《环球欧洲2050》报告中也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资源能源可持续、医疗保障和气候变化等挑战。

另一方面,国际大都市将成为推动多空间耦合发展的引领力量。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通过对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催生出城市的实体功能空间和社会组织空间。信息革命历史性地推动了城市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正在形塑一种信息文明新形态。在此进程中,国际大都市将率先推动多个空间个体、要素的交互,进行认知、计算属性的融合,形成由实体系统、社会系统和信息系统耦合的复合载体空间,成为集智能化生产、全息化生活于一体的信息文明时代城市发展引领者。

面向新时代,国际大都市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些城市将承载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通过实体空间、社会和信息空间的有机融合,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包容治理等重大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上海作为正在崛起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加快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文明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舒庆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本文摘自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2024年第1期(创刊号),原文题目:“演进中的国际大都市:历程、特征和未来趋势”,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刊发时有编辑和删节]

来源:舒庆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