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
孔子带着弟子进行了一次“研学”活动
这个故事经荀子的记录流传下来
到了明朝,画师妙笔还原了故事场景
一起认识孔子观欹(qī)器图
01
孔子“带团”参观
现场有一套绝佳“教具”
“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用这句话形容孔子和他的弟子
再合适不过
他们要么在课堂
要么在“研学”路上
有一次,孔子带着子路等几个弟子
参观鲁桓公庙
孔子观欹(qī)器图轴(局部),孔子(右三)与鲁桓公庙的守庙者(左一)交流。
庙里有一件盛水器歪斜放置
守庙者说这是“宥(yòu)坐之器”
也就是放在王公座位一侧的器物
相当于一个实物版的“座右铭”
用于提醒自己不能自满
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这个提醒是如何通过
一个“水桶”来实现的呢?
孔子随即组织弟子
上了一堂“物理实验课”
搞清了欹器的名堂
孔子观欹(qī)器图轴(局部),孔子让弟子给欹器注水,欹器呈现“虚则欹(歪斜)、中则正、满则覆”三种姿态(从右至左)。
在这幅图上
画师采用“直给”的方式
把欹(qī)器的三种姿态
从右至左同时展现
欹器空置或水很少时就向一侧倾斜
加一半水则会端端正正
而加满水就会翻倒
这便是“虚则欹(歪斜)、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结合这个特点
阐释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
以及中正仁和、物极必反的道理
这便是孔子“观器论道”的故事
02
啥是“欹器”?
欹(qī)是倾斜、歪向一边的意思
欹器就是一种“立不稳”的盛水器
关于欹器的起源时间难以详考
根据文献记载
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孔子博物馆“3D复刻”了这种
实物版“座右铭”
让观众直观看到欹器的“水满则覆”
和它传达的儒家“中庸”思想
此前《文博日历》介绍过一件鸭形玻璃器
有人推测它的用途或许也是
用于提醒人不要自满的“宥(yòu)坐之器”
03
后人的记录和作画
都是对孔子的尊敬之“礼”
战国的荀子记录“观器论道”的故事
明代人在画作上完成“情景再现”
都是后人对孔子智慧的崇敬
儒家思想对中国有着影响深远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自然备受推崇
人们绘出孔子的形象
精心制造供奉的礼器
礼敬先师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
皇帝给孔庙颁赐中和韶乐乐器
(中和韶乐是清代最高规制的乐曲)
符合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何以中国”
我们在礼敬先贤汲取智慧的过程中
寻找答案
一本日历逛遍全国博物馆!
跟着央视新闻规划2025年文博之旅
请戳下方图片链接↓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田野
视觉丨林琳
技术丨蔡子旭
审校丨郭琪红
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
特别鸣谢丨孔子博物馆 总台山东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