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金:最让人惊喜的“宝藏”

明金:最让人惊喜的“宝藏”
2024年11月30日 05:15 齐鲁晚报

主笔:于梅君

11月21日,湖南平江县万古金矿田探矿获重大突破的消息,引发无数网友关注。此次发现的金矿脉,在地下岩芯上可看到清晰的“明金”,那么,“明金”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含金量如何?

湖南新发现超40条金矿脉,估值6000亿

  湖南省地质院11月21日宣布,经过多年努力,在万古金矿田地下2000米以上深度地层发现超40条金矿脉,金品位最高达138克/吨,探矿核心区累计探获黄金资源量300.2吨。

  预测地下3000米以上远景黄金储量超1000吨,以现行金价计算,资源价值达6000亿元。

  专家介绍,在万古金矿田地下1500米以上勘探,一些区域钻探55孔,就有48个孔发现金矿,见矿率高达87.3%。此外,在两个2000米钻孔也都发现了金矿。

  这些金矿是如何发现的?据悉,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方法体系”,使用三维地质建模、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探测等技术,累计完成钻探15万多米。

  湖南省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技术员王冲介绍,从地下采样上来的岩石,会进行标记,然后送去勘测,“我们通常把有矿的称为矿芯,没矿的叫岩芯。”

  王冲介绍,“矿芯”上方的白色部分是石英,下方灰白条纹的是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毒砂就像一辆皮卡车,载着金子,到达地表。

  “毒砂是一种硫化物,靠近地表,随着温度慢慢冷却,它就带着金粒沿着裂隙冲到地表。”王冲介绍,在矿芯白色和灰白条纹交界处,可以看到一点点金色颗粒,行业术语称为“明金”。

不同色彩的明金,“含金量”也各不相同

  此次在万古金矿田地下发现的金矿脉,地下岩芯上可看到清晰的“明金”,那么,什么是“明金”?含金量有多大?

  所谓“明金”,通俗来说,是一种含有明显金元素的矿石,是不借助工具和仪器,用肉眼也能辨认的自然金。

  明金矿石的形成,需要经过复杂的地质过程。当热液中的矿物质在地壳内部沉淀时,会形成含金的热液矿脉。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矿脉中的矿物会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所见的明金矿石。

  《华南地质与矿产》曾刊文,对明金进行了详细解读。明金不是纯金,而是天然的合金,含金量一般为70%~90%,有些只有50%~60%。

  明金的颜色,随杂质种类和多少不同而改变,纯金为金黄色,即赤黄色(赤金)。极细的金粉为黑色,富铂的明金近于乳白色;富银的明金为淡黄色;富铜的明金为粉红或淡红色。

  明金的条痕为黄色至红黄色,这是专家鉴定黄金成色的传统方法,称为条痕比色法,所谓“平看色,斜看光”。

  尽管明金的颜色多样,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黄明金:呈金黄色,极少污染,是湘西南石英脉型金矿中最常见的明金,约占明金总数的80%以上,含金量在90%以上,最高可达99%。“黄明金”颗粒较粗,分布广泛,最易被发现。

  红明金:含铜,表面有时被氧化铁污染或包裹,颜色变成赤铜或粉红色,容易与自然铜混淆。

  红明金:在湘西南石英脉型金矿中常有出现,约占明金总数的10%左右。

  乌明金:呈粒状和片状,表面被粉末状硫化物和极细的金粉包裹,显乌黑色,没有经验的采金人,很容易将它当废渣丢掉。

  麻明金:颜色不定,常被硫化物、炭泥质等杂质掩盖或污染,表面凹凸不平,含金量多在50%左右。

“明花”“暗花”咋区分,“瓜子金”“狗头金”又是啥

  根据野外观察、岩矿鉴定和电子探针等资料分析,金的赋存状态可分“可见金”和“离子金”两大类。

  可见金又分为明金(大于0.2毫米)、显微金(0.0005~0.2毫米)和次显微金(小于0.0005毫米);离子金又叫晶格金或元素金。

  明金是用肉眼也能辨认的自然金,有些采金人将明金叫“花”,采矿时见到明金时称“显花”,其中又有“明花”和“暗花”之分。

  “明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明金;“暗花”则指颗粒金被包裹于石英晶体,常呈晕黄色,看不太分明时,可以将矿石打湿对着太阳看,这时“暗花”的金黄色晕较为清晰。

  我们有时会听到“瓜子金”“狗头金”的说法,它们是如何区别的?

  我国对金曾有粗、中、细粒级的划分标准:直径在0.25~2毫米之间的,称中粒金,又叫麸金;大于麸金的称粗粒金,又叫瓜子金;小于麸金的称细粒金,又叫糠金;比糠金还小的,称“粉金”或“灰灰金”。

  受充填的孔隙形状影响,明金会呈现出片状、树枝状、飞龙状、岛屿状、蠕虫状等各种形态。

  “狗头金”是什么?它是一种独特的自然金形态,源自脉矿或砂矿,因其形状酷似狗头而得名。1976年在我国湖南资水中游的车峙矿区,发现了一块罕见的大块狗头金,重4.35千克,它是从40千克矿石中提炼出来的。

  大块“狗头金”是如何形成的?成都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特定的微生物,在金矿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通过吸附和聚集溶解状态的金,形成胶体,进而将其还原成自然金。它们通过群居作用,反复进行这一过程,逐渐积累成超大金块。

石英脉常伴大金块,竟是地震“点石成金”?

  黄金常与石英矿脉相伴,那么,金块是如何在石英中聚集的?

  传统理论认为,金矿是含金流体在石英矿脉中冷却后析出的。但这无法解释为何金块总集中在特定矿脉,且规模远超流体携带量。

  携金穿过地壳的热液流体一般含金量较低(大约1ppm),而石英脉局部金浓度超过50%,甚至会产生重达数百公斤的金块,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未解之谜。

  根据传统的颗粒浓度模型,想形成硕大的金块,需要在一个位置积聚大量含金热液。打个比方,形成一块1千克重的金块,需要大约5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热液,这在石英矿脉中是不可能的。

  最近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金矿是如何形成的。

  石英是地壳的重要部分,具有“压电性”,当受到机械应力,如地震时,石英晶体内部电荷分布会发生变化,产生电压。研究发现,石英的压电效应,可能是金矿形成的关键。

  其实,我们对于“压电性”这种现象并不陌生,在一些日常物品中,微小的机械力,就能产生很大的电压,比如打火机里的火花。

  地下热液中通常含有微量金离子,但浓度极低,在没有外力作用下,金离子很难从溶液中析出,聚成固态金粒。

  但是,地震产生的电场,却能诱发压电催化过程,使热液流体中的金离子在石英表面还原为金原子,并逐渐积聚。

  金是导体而石英是绝缘体,因此,一旦沉淀了某些金粒,它就成为生长点,从而聚集更多的金。随着周期性地震不断发生,这一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富含黄金的石英矿脉。

  “这项新发现,为石英脉中大金块的形成提供了合理解释”,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地质学专家表示。

  全球许多地震频发地区,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南非金伯利和美国加州等,都是黄金产地。这些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地震不断,推动了石英矿脉中黄金的形成。

  以粗粒自然金形态嵌布的石英脉岩金矿。

  以细粒自然金状态浸染的石英脉岩金矿。

  自然金与硫化物致密共生的石英脉岩金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地震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2-06 蓝宇股份 301585 --
  • 12-02 先锋精科 688605 11.29
  • 11-29 博苑股份 301617 27.76
  • 11-26 科隆新材 920098 14
  • 11-25 佳驰科技 688708 27.0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