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作为全省首批产改试点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决策部署,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实践,创造特色经验,不断推进产改工作向纵深迈进。南通产改经验获全国产改专报推介4次,入选“江苏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产改工作各方面
党的领导是产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一是以健全机制促改革落实。坚持党建工建产改一体推进,把产改工作明确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和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出台产改总体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积极落实“八个纳入”,不断深化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各方协同发力的推进机制。二是以政策保障聚改革力量。组织16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出台《南通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南通五一工匠人才培育行动》等配套文件50余个,启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立法调研,在全省率先建立“职工说了算”产改评价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党员“双培养”制度,在党员发展、“三代表三委员”推选中产业工人占比稳步提高,有效引领广大产业工人更加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加积极支持和参与产改。三是以模式创新提改革质效。探索成立产改研究院、“江海新才”学院、“江海工匠”学院,逐步构建全周期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壮大“工匠型”人才队伍。整合职能部门、职业院校、行业工会、实体企业等各类资源,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联合体、校企发展共同体。
始终把深化改革创新融入到产改工作各领域
产改工作直接面向行业、企业和一线职工,行业情况各异,企业发展有别,职工需求不尽相同。通过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的方法,培育总结了一批好典型、好做法,示范带动全市产改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推动产业集群“出新”。率先以建筑、纺织两大传统产业为突破,大力推广建筑行业“工学一体化”“职业培训包”等教培方式,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纺织行业产改工作十条措施》,建立小微企业集群产改指导站,为职工成长赋能,为产业创新助力。二是推动骨干企业“出圈”。精心选取20家骨干企业先行先试,协调相关政策、资源、资金向试点企业倾斜,引领带动广大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产改。三是推动地方板块“出彩”。鼓励地方板块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海安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十四五”产改发展规划,建立产改指导员、联络员、观察员队伍,项目化、清单式推进小微企业集群产改。启东市以“三产业一大园”为突破口,以龙头企业带动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镇(园区)—行业—试点企业三级联动模式。
始终把赋能产业工人落实到产改工作各环节
产业发展靠创新,创新驱动靠人才。一是聚焦发展新要求,为产业工人增智赋能。依托“江海工匠”学院,充分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壮大学院、分院、教学基地的“1+2+N”办学矩阵。组建工匠人才库,建立分层培养、阶梯晋升评价体系。深化劳模工匠、产业导师“薪火工程”,加强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建设,推动联盟化发展和数字化升级。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实现需求清单和服务菜单的精准对接,促进职工创新成果在生产一线落地生根。2023年,完成技术革新攻关2630项,提出合理化建议3.6万件。二是聚焦技能新突破,为产业工人铺路搭台。紧扣制造强市目标,广泛开展各类“江海工匠”劳动和技能竞赛,为产业工人打造比试擂台、展示舞台。2024年发布职业技能竞赛一级赛60个,征集“三个十”创新成果217项、“五小”创新项目274项。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改革,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及技工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资格鉴定、专项能力考核。三是聚焦服务新群体,为产业工人暖心聚力。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教育好、引导好、服务好,既是产改的延伸拓展,也能培育更多产业工人新生力量。
未来南通将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指引,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创新实践,持续深入推进产改相关工作,努力为全国全省产改工作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王少勇(作者为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市总工会主席)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