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特色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杨雪琴 王建兵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推手。科技创新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和品质提升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农业科技创新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特色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构建完善稳定多元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要重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科技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优化财政补贴结构、提高补贴效率,确保补贴资金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创新;绿色农业自身的回报率较低,政府除了专项拨款外,还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推动各类科技计划、平台、人才项目向农业领域倾斜,促进资源流向农业;鼓励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使不同地区、规模、领域的农业科技投入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互补,防止重复投入、低效投入现象的出现。
突出应用导向,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特色农业产业有效衔接。一要加强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主力军地位,主动面向市场寻找科研课题,增加符合企业现实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源头供给,发挥农业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二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发挥企业能够较好把握市场前沿、农户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优势,扶持企业创新。聚焦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础,运用科技创新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着重扶持一批科技型骨干涉农企业,支持中小微涉农企业创新发展,改变重生产轻研发、重模仿轻创新、有“制造”无“创造”、追求短期效益的经营状态,使企业成为农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三要加快产学研合作,打造协同创新载体,促进农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鼓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与农村合作社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构建高效集成的科研攻关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联合科研,加速一批农业科技领域原创性、实用性成果的研发与落地转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特色农业产业有效衔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统筹产业链企业科技创新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充分发挥优势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农业产业链向更高附加值的领域延伸。四要拓展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速成果转化和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交易优惠政策和制度,大幅压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实施重大农业技术协同推广计划,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线,建立需求关联和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等合理分工、高效协作,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新机制,提高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效率和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能力。一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下大力气推进玉米、蔬菜、花卉、畜禽等核心育种攻关,加快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基因改良、生物防害和微生物利用等方面的运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加快先进农业机械装备研发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示范和推广力度,运用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政府要持续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在土地、科技、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供给上的主导作用,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让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农业规模化龙头企业应面向全产业链,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数字化转型,及时掌握各方面信息,优化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做出科学决策;广大农户和中小企业,要不断学习市场经济知识,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促进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自身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强化绿色兴农的科技支撑,加快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现代生态技术;把低碳节能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作为重点,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积极探索有效技术路径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生物有机肥的广泛使用,以及秸秆还田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确保农业高效产出与生态持续优化的动态演进及长效平衡。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尝试开展定向招录农业技术推广紧缺型人才;深化农技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定向基层一线人才倾斜,突出专业科技水平和实际贡献,引导农业农村科技人才深入一线做好服务。持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支持力度,推广“科技小院”等服务模式,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鼓励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二是加大农技人员培养力度,紧密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依托地方高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合作社等资源,与社会力量形成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教育培训机制,多途径、多层次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推动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提升综合素质。重点培养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培训年轻骨干农技人员以及“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基层乡土人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发展多样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把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和扶持多元化经营服务主体有机结合,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发挥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带动引领作用,引导农业企业依托原料基地、产业园区等建设实训基地,推动和培训农民应用新技术,激励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杨雪琴 王建兵
责任编辑:杨晨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