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岁月罗文峪
□田恬
时至今日,曾经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罗文峪长城依旧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扑面而来的厚重历史感。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秦朝时期的长城,如今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见证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初冬的遵化,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一大早,跟随罗文峪长城义务讲解员张安娜,从遵化市区出发,一路向北,驱车前往罗文峪长城。沿路盘踞于燕山山脉上的长城若隐若现,向世人展现着不屈的风骨。
罗文峪,又称罗文峪口,位于遵化市侯家寨乡罗文峪村,与承德市兴隆县交接,传说,隋朝大将罗文曾驻守于此,故名“罗文峪”。侯家寨乡域内的长城全长约18公里,盘旋于北部崇山峻岭之上,除罗文峪外,还设有甘渣峪、蔡家峪、马蹄峪等关城8座、敌楼55座、烽火台32座。《四镇三关志》记载,罗文峪关为明洪武年间建,其关口狭窄,宽度只有4米左右,易守难攻。因此,地势险要的罗文峪关堪称遵化北大门,也是万里长城上蓟镇长城段的重要关隘。
“这里的古长城历经千年,敌楼众多,其中鹫峰山长城、大石峪长城、罗文峪长城是最具代表性的长城段。”一路上,张安娜不停地向我们做着介绍,侯家寨乡域内的长城有着“最窄长城”“一步越千年”“万里无双”等广为流传的美名,作为著名的长城抗战遗址,罗文峪长城更是很多游客缅怀英烈的重要目的地。
车到罗文峪长城脚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山脚广场上矗立的一座大石碑,上写“罗文峪长城抗战遗址”几个大字。据介绍,这座石碑长2.9米、厚29厘米,底座高3.3米,代表着1933年3月在此发生的长城抗战。石碑左侧有一座抗战文化景观墙,刻有《大刀赞》:“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旧国术高。伏如猛虎进如猱,十步以内敌休逃……”这首诗歌赞颂了二十九军大刀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的英雄事迹。石碑前,不时有来往游客驻足,看着这些碑文,遥想当年那段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历史。
走进罗文峪长城抗战陈列馆,一把当年二十九军大刀队所用的大刀,被标为馆藏001号文物,向游客默默讲述着抗战时期的长城战火。
由于历史的幸运,罗文峪关口留下了较多的影像照片。据介绍,陈列馆内的照片大致分为两组,一组为美国摄影师威廉·埃德加·盖洛在上世纪初拍摄;另外一组则更显珍贵,是1933年二十九军在罗文峪英勇抗击日军侵略时所拍摄的。
这些照片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2007年5月,中国长城学会理事老普一行,从北京出发来到这里,登上当年二十九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罗文峪长城,找到那些老照片的拍摄机位,用镜头记录下罗文峪的巨大变化,令人感慨万千。
沿山路拾级而上,不多时,就到了罗文峪长城的一座敌楼处。山脚下,看似渺小的敌楼,此时突然变得高大雄伟,那一块块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墙砖,仿佛在向来往的人们诉说曾经的历史。
几位拍摄罗文峪长城的游客也像我们一样,抚摸着墙砖,感受着岁月在长城上留下的痕迹。他们说:“拍长城是我们的使命也是荣光,我们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留下更多的长城影像。”
时至今日,曾经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罗文峪长城依旧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扑面而来的厚重历史感。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秦朝时期的长城,如今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见证了中华大地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其实,每一次对长城的接近和触摸,都是对历史的回望。
望着长城脚下的罗文峪村,整洁有序,静谧安详;国道穿村而过,过往车辆熙熙攘攘,喧闹不绝。一动一静之下,相得益彰,这是多少革命先辈的牺牲换来的和平和幸福美好的生活。如今,长城两侧的山坡上,种满了板栗,每到采摘的季节,村里人忙着将板栗运到山下。慢慢地,村里还建起了民宿,闲置的农房有了用处,游客停留的时间长了,板栗和其他农副产品也有了更多销路……
山坡上,高耸的长城烽火台与残垣断壁的城墙在树丛中依然坚挺着,向来往游客静静诉说着当年的烽火硝烟,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依然守护着长城,铭记着那段充满牺牲与抗争的岁月。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