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张雪泓 □ 本报通讯员 曲百莹 陈喜郡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获悉,在办理一起销售白酒假冒注册商标案中,检察人员创新研发“上下游”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破解假冒伪劣类等六类犯罪案件中的漏犯漏罪难题。 “检察官,我承认我卖了假酒,但是我可没制造过假酒啊!”2023年7月,昌平检察院受理了易某、蔡某等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白酒案。由于现场没有查获灌装工具,相关聊天记录已被销毁,犯罪嫌疑人易某拒不承认制造假酒,制假行为的认定难以突破,案件陷入僵局。 “在细致梳理电子数据时,我们想到了涉‘两卡’案件。涉‘两卡’案件是指非法出租、出售、购买‘两卡’(包括手机卡、物联网卡、个人银行卡、单位银行账户及结算卡、支付账户等)或使用本人账户帮助他人转账、套现、取现等违法犯罪活动。假冒伪劣案件和‘两卡’案件虽罪名不同,但具有相似的犯罪特征,都是‘上下游’犯罪人员之间线下不见面,通过线上单线、隐名联络,就可以实现遍布全国各地的犯罪人员共同实施某一犯罪行为。”昌平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高杨介绍,参考“两卡”模型数据碰撞规则,检察人员将案件所涉身份信息进行数据归集碰撞,发现易某的身份信息与该院受理的另一起涉嫌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犯罪嫌疑人靳某的下游人员微信号、手机号是同一个,由此发现了易某向靳某购买假酒包装的事实,抓住了破解僵局的关键点。 “不制造假酒为何购买空酒瓶、酒盒等制假包装?”以此为切入口,办案组通过组织辨认、部分证据开示和释法说理等工作,易某最终承认了自己制假售假的犯罪事实,易某等人最终被法院判刑。 据介绍,检察人员重点从两个方面对“两卡”模型进行了迭代升级:一是数据源的扩大。“两卡”模型是以“两卡”案件作为切口实现从“卡农”到“卡头”的一体化打击。“上下游”模型则将模型应用场景扩大到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假证假章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毒品类、假冒伪劣类、电信诈骗及关联犯罪六类常见的“上下游”特征明显的案件,一次性解决漏犯漏罪问题。二是运算逻辑的增加。“两卡”模型以数据重复为碰撞规则,“上下游”模型则围绕产业链节点,通过横向比对、纵向串并数据信息的方式循线追踪上下游人员身份。 目前,通过“上下游”模型提示线索,昌平检察院已发现遗漏犯罪事实5个,追捕追诉线索44个,已到案26人,在打击犯罪和铲断黑灰产业链成效显著。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