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尽管没有强风暴雨,海水却漫过大街小巷。近期,广东东部一些沿海地区发生海水倒灌,街道一片汪洋。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随着上游河道来水量减少,每到秋冬季枯水期,珠江三角洲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当海水上溯覆盖了城市取水口,水的含氯度超标,就无法取用淡水。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珠海、澳门等城市受海水咸潮影响较大。特别是澳门,三面环海,95%以上的淡水靠珠海供给。
2004年,珠江三角洲遇到近年来比较严重的枯水期咸潮,就连广州番禺的民众都在喝咸水。作为水利部派出的流域管理机构,珠江水利委员会接到了国家防总、水利部“压咸补淡”的调水任务。
“从20年应急水量调度实践来看,‘压咸补淡’是应对珠江河口咸潮的最有效方式。”11月22日,在水利部举行的珠江“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实施2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吴小龙说。
什么是“压咸补淡”?吴小龙解释,通俗地讲,就是通过科学调度上游水库群,有效补充河道淡水径流量,从而压制咸潮上溯,使咸潮影响范围下移到取水口以下,为当地供水系统创造抽取淡水的有利条件,从而保证正常取水使用。
2005年初,为破解中山、珠海等地连续20天不能正常抽取淡水之困,珠江委首次启动珠江千里应急调水压咸工作,通过调度西江上游天生桥一级、龙滩等水库,从上游调水加大河道流量。调水路线横跨贵州、广西和广东,全程长达1300多公里。
从2005年1月17日8时至2月1日8时,集中调水15天,上游骨干水库共补水8.5亿立方米。2006年集中调水7天,上游水库共补水5.5亿立方米。珠三角地区在两个枯水期内合计取水达7641万立方米,成功缓解了当地供水紧张的局面。
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表示,为更好开展“压咸补淡”调度工作,2006年,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成立。作为全国首个将抗旱职能纳入统一管理的流域性总指挥部,其有力推动“压咸补淡”调度从被动到主动、从应急到常态、从局地到流域,让全流域统一调度更加有力高效。同时,水利部系统谋划珠江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西江龙滩水电站、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构筑起珠江流域梯次供水保障的“三道防线”。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督察专员王章立介绍,具体来讲,“第一道防线”是基础,珠海竹银等当地水库抢抓时机抽蓄淡水补库,“灌满门前水缸”;“第二道防线”是关键,抬高近地大藤峡水利枢纽蓄水位,适时开展“压咸补淡”应急调水,确保淡水按时、保质、保量到达下游取水口;“第三道防线”是保障,远地天生桥一级、龙滩等水库持续向“第二道防线”补给水源。“三道防线”打造了全流域、大空间、长尺度、多层次的供水保障格局,对保障澳门、珠海等地供水安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王宝恩表示,珠江“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实施20年来,累计调水756亿立方米,形成了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多方共赢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依然存在诸多难点。王章立表示,用好枯水期宝贵的水资源进行“压咸补淡”,必须精准确定压咸流量和时机,这对咸潮预测预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再就是在水工程调度方面,“压咸补淡”调度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西江上游调水到珠江口,水流演进距离达到1336公里,而且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水流条件复杂多变。实施调度需要流域上、中、下游水库群梯次接力,控制淡水精准压制咸潮,这对水工程联合调度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面对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趋广,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与之相匹配的城市群供水保障要求更高等形势,水利部将持续通过科技赋能,筑牢流域当地、近地、远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线’,全面提高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水平,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水安全保障。”王宝恩强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