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胜 著
绝大多数口吃者都是男性,而且几乎都是在童年变成的口吃,背后有其原因。因为男孩比女孩调皮,有更强烈的模仿和嘲笑的冲动,而此时又是学习语言的阶段,稍有不慎就会变成口吃。毛姆提醒我的是,口吃的人要更加艰难地跋涉这条长长的幽暗慌乱的青春期过道。与此同时,青春期的迷茫、慌乱、敏感、羞涩,又“加持”在口吃者的身上,等于是在幽暗的画布上再抹一层幽暗的色彩。
《人性的枷锁》里的菲利普,曾在夜间绝望地游荡,后来他发现有户人家正在办派对,他站在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中间,在门房背后看着宾客陆续抵达,听着从窗户传来的悠扬乐声,尽管天气很冷,偶尔还是会有一对男女在阳台上驻足透气。菲利普一面想象他们是彼此相爱的恋人,一面心情沉重地转身,一瘸一拐地沿着街道离开。阳台上那个男人的地位,是他永远也无法企及的,他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女人会正眼看他而不厌恶他的残疾。
恋爱中的自卑感最致命。口吃的人,对此也深有体会。
口吃也会影响毛姆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对情人的态度。他刻薄、残酷,甚至沉迷于相互折磨。《人性的枷锁》的后半部,其实就是写菲利普和他恋人旷日持久的相互折磨的过程。
而毛姆对口吃的解脱之道是,承认它,然后超越它。这句话虽然很心灵鸡汤,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毛姆有学医的经历,这让他更好地了解人性。他在上解剖课时,曾徒劳地寻找某一根神经,老师以高超的技术在一处他没想到的地方找到了它。他感到恼火,因为教科书误导了他。老师笑着说:“你得明白,正常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事情。”
这段经历让毛姆刻骨铭心,他反复把它写在自己的书里。在《人性的枷锁》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我都能读到这段故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扇门,只要这扇门打开了,心结就打开了。这段经历,正是打开毛姆心里这扇门的钥匙。
毛姆在《在中国屏风上》一书中说:“虽然他说的是解剖,但同样说出了人性的真理。这句随口之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许多金玉良言则不过如此,那时以来很多年过去了,我对人性更多的了解,只有进一步使我确信这句话的真理性。我遇到过成百上千似乎完全合乎标准的人,然而我发现,他们当下的某一特性如此显著,以致几乎可以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在种种最平常的外表下找出人的隐藏着的奇特之处,这让我得到了不小乐趣。我时常惊奇地在一些人身上发现他们可怕的堕落,而这些人你可以说是完全普普通通的人。最后,我寻找正常的人就如同寻求一幅艺术珍品。这样,对他的了解所能给我的那种特别的满足,我想只能称之为审美愉悦。”
当毛姆把口吃这块看上去“不正常”的小拼图拼在整个人性的版图之上,不正常的感觉就会被消融。当毛姆通过洞悉人性的方式,从口吃的苦闷之中脱身之后,他的视角开始变得人性、悲悯。两者之间,其实就是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实话实说,我读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其实非常痛苦,如果不是为了要写毛姆,我早已经把这本厚厚的小说扔出去了。毛姆在随笔《总结》里曾批评英国的小说:“一个突出特点是结构松散,叙述拖沓。英国人喜欢让自己沉浸于这种鸿篇巨制、松散拖沓而描写细致的大部头著作中。”毛姆说的这段话也完全可用在这部《人性的枷锁》中。
不过,毛姆的短篇小说、游记和随笔,读来却十分快意。这三种文体摆脱了叙述的冗长,让毛姆对人性的悲悯表达,更浓缩、更劲道。 (2)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