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11月4日至8日,以“屯堡文化”为主题的2024多彩贵州外宣交流汇第三期活动由30家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和省内外网络达人组成的采访团,走进贵阳、安顺、黔西南等地,实地探访青岩古镇、天龙屯堡、旧州古镇、兴义鲁屯等地,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安顺地戏
安顺作为屯堡区,演艺活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地戏。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民间戏剧活动,演员面罩青纱头顶面具,背插战旗手持刀戟,在锣鼓伴奏中演唱和舞打。近年研究认为,地戏是由明朝初年驻屯黔中的将士和江南等地移民及其后裔在祭祀、娱乐习俗的基础上,将傩仪、武打、面具与说唱文学等“形式碎片”嫁接组合而成。
云山屯合影
“今天我穿着我们明代的衣冠过来,是因为安顺其实是我们贵州明代文化非常浓厚的地方,尤其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地戏,还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契合此次主题也能更好地宣扬我们的文化。”网络达人、青年作家周渝说道。
屯堡文化源于明代的边疆屯垦,是历史的烙印,也是民族交融的见证。600年,是时代的长河,也是屯堡文化的韵味悠长,以其石头建筑风格的古朴大气、风俗习惯的别具一格,以及地戏、抬汪公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星光,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从贵阳的青岩古镇,到安顺的天龙屯堡……每一个屯堡村寨,都像一部历史的长卷,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三联生活周刊》定制内容部内容副总监王昊天围绕屯堡文化作专题讲座
“当今时代讲屯堡,要找到屯堡的时代性,要在它的纬度上去满足当下受众的情绪点和好奇心。《三联生活周刊》更喜欢用新媒体的思维讲故事。”在沙龙交流环节,《三联生活周刊》定制内容部内容副总监王昊天围绕屯堡文化作专题讲座。
安顺旧州古镇
安顺学院旅游学院院长、教授、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吴羽围绕屯堡文化的产生、发展、现状、价值、传播与转化等内容进行授课,系统阐述了屯堡文化的特征、传承机制、传播转化等。
寻一座屯堡,品一座城。站在今朝望古今,网络达人们一路找寻家国情怀的传承与发展。徜徉在旧州古镇的青石板街上,道路两侧是保存上百年的老屋,青石板路上似乎响着“马蹄声声”,木窗木门雕出古老的花纹。
贵阳日报记者赵松直言,“我虽然来过旧州古镇很多次,再来一次我还是会爱上这里,这里的氛围会让人内心平静。而且这里保留了悠久的屯堡文化,是明代历史的活化石。”
在屯堡的古建筑里穿梭,那些充满明代遗风的人文故事更是让网络达人频频驻足。时至今日,屯堡人从语言、服饰到建筑、戏剧,都依旧固守着600年前的文化因子,而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研究推广工程,也成为贵州四大文化工程之一。
屯堡女性的传统装束称为凤阳汉装,如同历史长河中一幅幅生动的剪影。其中,女性的头饰引人注目,她们将头发分成三股,耳朵后面挽着两股,被称为“两耳盖发”。未婚女子将后面的头发梳成长辫,已婚的女子则将头发挽成圆髻。每当她们行走,那独特的头饰便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
屯堡街道交错纵横,处处弥漫屯堡人家的烟火气。走在堡里,和谐共生的石头房子、地戏,悠然自得的乡民,以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明朝遗风,仿若穿越600年前。
旅行博主肖育文
“这里的历史很厚重,我以前一直以为只有自然景观很美,但这次来到这里,我发现屯堡建筑也非常精美,保存也很完整。”旅行博主肖育文说。
旅程中,网络达人们不仅领略了屯堡文化的古朴魅力,还沉浸式打卡了贵州的大好山河。在黄果树大瀑布,旅游博主“小熊旅记”邀约朋友一起相互拍照打卡,不禁感慨“第一次来到黄果树瀑布,百闻不如一见,果然震撼。水天一色,当真让人挪不开眼睛。”
600年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家国情怀。此次探访,让网络达人们对屯堡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看明朝、到贵州”,走进屯堡文化,带你领略古老而鲜活的“明朝掠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供稿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