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位公募首席解读重磅化债举措:增量财政政策更给力,对经济稳定增长形成重要支撑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方丽 曹雯璟
11月8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这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的决议。
同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本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同时明确,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相关化债政策将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关注?对基础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哪些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值得关注?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和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
李湛:展望后市,权益市场有望继续震荡上行,未来银行、基建、环保等板块有较大可能因化债而受益,或成为上涨空间最大的行业。
姚余栋:本轮财政通过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挪出了更多空间用以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也为后续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收储存量住房、回购闲置土地和城中村改造的货币化安置腾挪更大空间。
魏凤春:无论是化债的量,还是实施过程,都符合经济稳步修复、股市长期投资从而形成慢牛的基本要求。政策兑现后,市场的重点将会从政策刺激转向企业盈利,基本面成为投资者博弈的重点,预计市场会稳步前行。
邓海清:化债政策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化解中国地方政府和金融体系风险,提高地方政府、城投平台的投资能力,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陈显顺:本轮化债过程中会更加强调地方政府债务纪律性。化债能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有助于地方能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
一、
对经济稳定增长形成重要支撑
中国基金报:这次化债政策对我国经济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姚余栋:这一重磅政策不仅是对市场预期的一次积极回应,也是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政策目的看,本次债务置换通过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旨在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释放更多资金用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新增债务限额将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限额,分三年实施,每年2万亿元,以支持地方用于置换各类隐性债务。
从经济影响看,一方面,本次政策拓展了财政空间,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与实体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数据企稳回升,一揽子增量政策效应释放带动了企业预期的明显回升,以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代表的宏观先行指标10月份上升明显。
魏凤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议案,表明了中国高层以实际行动来化解债务,充分意识到资产负债表修复对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价值。这是中国公共管理原则的重大突破,更加契合新时代的实际需求。
此举很好地平衡了公共风险和个体风险,以及公德与私德、权利与责任匹配的关系,有利于地方政府信用扩张能力的提升,短期内对保增长具有直接的催化作用。
长期看,议案很好地协调了制度建设与政策刺激的关系,没有“毕其功于一役”地化解地方债务,而是将其纳入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目的是政府准确定位,主动去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将经济修复的主要任务交给市场,这是政府职能归位的理想状态。
李湛:这是近年来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基本符合市场预期。此次化债政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加快地方债务化解。2023年末地方隐债规模为14.3万亿元,本轮推出大规模化债资金,预计截至2028年,地方隐债总额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债务化解规模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降至原先的16%水平。
第二,减轻地方化债利息支出,进而改善地方财力,本次债务置换的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大幅节约地方利息支出,财政部估算5年累计节约6000亿元左右。
第三,本次债务置换思路表明由“侧重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有助于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一方面,将节省的化债资源投入到民生消费、投资等重大领域,实现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化债有助于改善金融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能力,整体利好实体经济。
邓海清:政策有利于进一步化解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体系风险,提升地方政府、城投平台的投资能力,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陈显顺:本次政策市场关注度高,尤其是前期财政部提及的一次性新增债务额度和“不仅于此”的增量政策工具,本次会议释放了明确积极的信号。其中,新一轮债务置换6万亿元规模,每年各2万亿元,时间节奏提前,小幅超预期。
从政策影响来看,此举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化债压力,有助于地方腾出更多的资源发展经济。
二、
化债政策体现出财政政策新思维
中国基金报:你对哪些领域比较关注?
姚余栋:通过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为地方政府腾挪出了更多空间用以发展经济、保障民生,也为后续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收储存量住房、回购闲置土地和城中村改造的货币化安置腾挪更大空间。
魏凤春:地方隐性债务置换的额度有限额,并且使用时纳入五年计划之中,而不是短期不设额度的过度刺激,这彻底消除了中国进行量化宽松刺激的预期,并且也消除了市场对因过度刺激而产生通胀的担心。此外,路遥知马力,政府决策的定力和政策实施的法治化与程序化也是市场非常期待的。
李湛:我们比较关注化债政策中债务限额的力度以及后续化债的具体节奏。10月国新办发布会曾强调“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缓解地方化债压力,此次政策公布以每年2万亿元的规模,分三年共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与2022年以来土地收入缺口的规模相当,这次的债务限额增加有望解决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等问题。
加上连续五年安排8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债务,总计规模达10万亿元,相当于往后三年,每年以2.8万亿元的化债资金规模推进化债过程。这种比较稳健的节奏能够使地方政府依靠自身努力完成化债,对于部分地方政府甚至比较轻松。
邓海清:我们比较关注此次化债政策体现的财政政策新思维。我们认为,本轮推出的增量财政政策的意义并不在于具体的数字,最大的亮点不是数量任务,而在于它背后蕴含的财政政策新思维。
本轮财政政策改变了中国近二三十年来的财政体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中央承担起对地方财政的化债责任,将地方政府从当前的债务压力中解脱出来,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陈显顺:市场关注度高的还是这一轮化债力度,前期财政部新闻发布会上也透露了新一轮债务置换规模将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信息。相较2023年~2024年年均1.8万亿元的水平,未来三年每年2万亿元的化债规模是小幅超预期的。但本轮化债过程中也会更加强调地方政府债务纪律性,相比2015年~2018年“边化债边新增”,本轮化债的纪律性会更强。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化债后打开的政策空间可以更多用于消化清理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实体企业经营压力,同时,从消费政策、生育政策等需求端发力,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加速。
三、
中国股市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中国基金报:落实到资本市场,预计化债政策对股市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后市行情将如何演绎?
魏凤春:这些政策在市场前期的预期中,无论是化债的量,还是实施过程,都符合经济稳步修复、股市长期投资形成“慢牛”的基本要求。政策兑现后,市场的重点将会从政策刺激转向企业盈利,基本面成为投资者博弈的基本要素。预计市场会稳步前行,三季报预期改善的行业将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姚余栋:本次会议对未来财政政策做出了一个长周期的部署,6万亿元的增量政策表明财政政策逐渐从稳健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变。
我们可以看到,9月24日之后一系列宏观政策密集出台,本轮财政政策的安排也是对一揽子政策的有效补充。我们预期未来市场将继续交易积极的政策引导与稳步复苏的宏观经济,资本市场有望在预期提振的背景下迎来更长远的投资机会。
李湛:历史上的化债政策对股市影响均偏积极,如2014年9月确认大规模地方债务置换、2019年至2022年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两次股市再度走强。本次推出大规模化债资金,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将得到有效缓解,同时,释放出更多资源用于改善投资、促进消费,兜底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相关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速度有望加快,进而促进资产负债表修复。长期来看,随着企业盈利能力提升、市场信心增强,以及基本面和情绪面大幅回暖,股市有望进一步上涨。
展望后市,权益市场有望继续震荡上行,未来银行、基建、环保等板块有较大可能因化债而受益,具体表现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减小,基建与环保领域也能承接更多的项目、提升业绩。
邓海清:这波货币财政政策的核心就是全面提供流动性扩张支持,实现资产价格企稳回升、增加居民财富收入,从而扩张需求端,解决需求不振的问题。
权益资产跑赢债券资产是通缩逆转通胀时代的根本特点。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企稳回升,这有利于提振股市信心,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当前,A股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位置,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陈显顺:本轮市场上涨实质上是政策驱动的行情,财政政策的落地代表着一揽子政策的完备,特别是化债力度超预期,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短期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风险偏好,中期看有望通过对经济的实际拉动,改善上市公司分子端表现,并驱动市场进一步修复。
展望后市,市场将更多以内需为主,随着一揽子政策的加码落地,经济修复动能也在不断累积,有望牵引市场持续改善。
四、
可关注券商、基建、环保等板块
中国基金报:相关举措对哪些行业形成提振?哪些细分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姚余栋:本次政策重点围绕未来数年的财政部署展开,化债的稳步推进有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支撑作用,若后续各地在中央财政的统一协调下可平稳地推进化债与城市更新建设,未来可以考虑关注交通、水利、城市更新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相关机会。
此外,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相信在相关法规的安排与部署之下,新能源行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化的发展路径,未来可以关注其阶段性投资机会。
魏凤春:此举对短期的经济增长具有提振作用,基本面的修复有利于整体风险溢价的提升,短期能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周期行业具有配置价值。长期看,此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科技成长、国产替代等具备战略配置价值。
李湛:化债政策明确后,城投相关行业如环保、基建等行业将因此受益。一方面,在化债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周期有望缩短,资产流动性有望改善;另一方面,在化债背景下,政府加大对基建环保等投入,这些行业的订单提升也有助于业绩提升。化债力度加大同时意味着化债业务的增加,银行与资管机构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业务发展机会,提升业绩与盈利能力。
此外,地方政府通过化债可以腾出更大的资金与政策空间,利好消费、科技创新等领域。后续可以关注基建板块中的建筑工程、消费建材,金融板块中的农商行,消费板块中的文旅消费、家电、食品饮料,科技板块中的半导体、计算机等细分领域。
邓海清:我们看好A股四大机会:一是券商,受益于货币财政政策的新思维红利;二是C919国产大飞机和低空经济,受益于高端制造红利;三是生物医药和核能,这是中国最有可能占据产业顶端突破的行业;四是人形机器人。
陈显顺:可以关注以下线索:第一,伴随政策有效落地和经济的缓慢修复,市场风险偏好抬升将有利于科创类企业表现;第二,建筑、环保等行业当前应收账款票据比例较高,在政府化债背景下可能更为受益,有望迎来低估值修复;第三,并购重组作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重要途径,对资源配置、提高效益和产业整合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关注央国企主导的国防军工、TMT、券商、钢铁、有色、公用事业等潜在产业整合方向。
编辑:小茉
审核:许闻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