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吴梦诗 杨 茜 张芬娟
【企业名片】
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凯”)成立于2008年,是国内领先的聚酯材料研发、生产、销售企业,致力于为社会提供健康、安全、环保、优质的聚酯材料。历时15年,建成年产300万吨瓶级切片的产能,规模居全球前列。产品销至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是瓶级PET行业“中国制造”的代表性企业。
2008年,海宁黄湾一片芦苇荡里崛起一个大厂,34岁的沈志刚带着10多亿元的启动资金从萧山跨江而来。他原本要在这里新建一个纺织化纤项目,可后来掉转枪头扎进了高分子材料(瓶级PET)行业。
做出这样的决定,沈志刚有着自己的考量。
当时适逢全球金融危机,纺织业下行,前景不甚明朗,他果断叫停了原定产品的生产,用一种乳白色的“小颗粒”替而代之。这些“小颗粒”看似平平无奇,却是一种用于制成各种包装的高分子材料,可覆盖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纺织企业跨界新材料行业,可行吗?
在质疑声中,万凯“闷声放大招”,甩出一张足以震惊业界的成绩单——10年跻身中国瓶级PET行业四强;走出浙江成为“浙渝合作典范”;疫情期间隔着屏幕敲钟上市;企业总产量一度位列行业全国第一、全球第二……
这不禁让人好奇:“小颗粒”何以勇闯“大世界”?
一匹“黑马”的突围
任何一个初创企业想要存活都需“过五关、斩六将”,更何况对手是“大佬”级别的央企、国企等。“尝尽了冷眼。”万凯董事长沈志刚这样描述初创期的艰难。
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打入市场的问题。“作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想要成为娃哈哈、可口可乐、农夫山泉这些品牌饮品外包装的供应商,比登天还难。”沈志刚记不清那时,他和总经理肖海军吃了多少“闭门羹”。
印象最深的是为见到一家知名大厂的领导,光预约就等了3个月。而当他们终于被允许拿着自家产品推介书走进该厂大门后,一切又那么不尽如人意。两个多小时的焦灼等待却换来对方一句:“你们的瓶片跟同行比起来,具备有什么优势?”
这个灵魂拷问,让两颗火热的心瞬时跌入谷底。
优势,或许就是更便宜吧……但这句话,沈志刚和肖海军都没敢说出口。
回去后,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确实,万凯在瓶级PET的设计、技术上还远不如那些行业巨头来得成熟,尤其客户最看重的产品稳定性,都还没有得到时间的验证。
挤进这个赛道,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产品!
这样的挑战也让沈志刚和肖海军兴奋起来,两个“外行人”亲自下场干起“内行事”。面对陌生的现代化工领域,他们带着三四个人的初创团队,在仅有的一条生产线上反复钻研,和高薪“挖”来的专家一起与产品调试“死磕”。
“虽说那时规模小,人也少,但大伙干劲十足,集思广益,一点点攻破了产品稳定性差的痛点和堵点。”肖海军感慨万千,“两年后,我们终于拿到了大厂的‘入场券’,人家特意打电话来说,‘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测试,你们的外包装在稳定性上表现突出,具备优越的阻氧和环保功能,保证了我们饮品的卫生健康’。”
万凯就此一炮而红,紧接着,国内外一家家大企业都抛来了“橄榄枝”……这家民营企业以“黑马”之姿,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一路突围,彻底打响了品牌。
“卷”出个百亿企业
“要在这里打造一家百亿企业。”当年来到黄湾时,沈志刚兴奋地指着一块地说出了这句话,而随行的新员工吕恩君听罢只觉是一个遥远的梦。百亿啊!谈何容易!
“没想到,一百个‘小目标’真的实现了。”如今已是万凯旗下一家科技公司总经理的她笑言。
沈志刚深谙,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很长一段时间,这位董事长不是“泡”在实验室、车间,就是去市场奔走、调研,他在思考如何让“小颗粒”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为鼓励员工创新,他也亮出了一整套诱惑力十足的“杀手锏”:奖金“上不封顶”,推行股权激励制度。当然也有吐槽声——“老板太卷了”,但努力过后看着实实在在握在手里的大红包时,又觉得“卷得好”。
在万凯,大家都很拼。
39岁的郑兵是万凯的一名正高级工程师,2013年,他从江苏一家企业跳槽而来,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工程师。偶然间,他把目光聚焦到被国外垄断的化妆品瓶材领域。在后来的近半年时间里,郑兵写下了一份几十页厚的报告——《高透亮非晶型聚酯切片的开发与产业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交给了沈志刚,“万万没想到,和董事长一拍即合。”
2019年,万凯上马了一条价值上亿元的多功能生产线,更好地赋能研发,推进产业化落地。
可当郑兵第一次从实验室捧出成品时,连自己都失望了,PET制片在颜色上首先与国外产品存在一定差距。“国外产品做到了高透、高亮,接近玻璃质感。”素来追求极致的他批评起自己来毫不留情,“对比之下,我们的东西简直是垃圾。”
当时,一广东客户对万凯研发的这个新产品兴趣浓厚,郑兵顶着巨大压力请求再给一点时间,以拿出最优质的样品。那段时间,他和团队人员一头扎进实验室,单是原材料选配、测试就反复进行了几百次,最终样品赢得了广东客户的盛赞。
第一次出手就拿下1000多吨的订单,郑兵和团队获得企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也得到了20万元大红包。“尊重每个人的成长,让个人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在万凯,我一直有种被无条件信任的感动。”郑兵说。
成为国内首家研发出化妆品领域PET瓶片的企业,实现国产替代,只是万凯发展中的一个片段。“小颗粒”从食品包装一路延伸至医疗、化妆品、电子产品等领域,还在朝着更大的世界“探步”。肖海军透露,“今年5月,我们又完成全球首例聚2,5-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吨级试产,标志着我国生物基呋喃聚酯技术迈出关键一步。”
危机倒逼出转机
2018年初,有国内媒体报道,中国瓶级PET行业进入“百万吨级巨头”掌控时代,格局从“三国时代”演变为“四强争霸”,万凯正是全新登场的“霸主”之一。但沈志刚没有选择“躺平”,原地踏步的企业没有明天!
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战略文件,将新材料列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加之此后几年全球消费升级,极具环保属性的瓶级PET在民生行业需求量不断增长。
看到此中机遇,沈志刚又坐不住了,“扩产势在必行,但必须打破一些要素制约。”
与省、市政府充分沟通并在全国各地考察后,企业找到另一个发展方向——响应国家战略,助力三峡库区发展及“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来到浙江对口支援地区——重庆涪陵开启新发展。
2018年,万凯新设重庆基地。产品源源不断上市后,有效填补了西部食品级PET供应空白。5年时间,重庆基地产量达到180万吨,赢得了社会瞩目。
万凯的步伐还在挺进。“小颗粒”的世界太大了,但日益高涨的关税扼住了万凯出口的咽喉。
就此止步,意味着要放弃海外的一大片蓝海;继续前行,则前方困难重重:跨越几千公里的距离、日夜颠倒的时差问题、参差不齐的劳动力质量……
沈志刚一咬牙,做出抉择,“再走出去!”
今年初以来,沈志刚和肖海军一直“飞驰”在路上,加快海外仓标准化建设。万凯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在两年内实现中亚、南美、非洲、东南亚等主要海外市场仓储基地全覆盖。为此,企业专门成立了海外事业部,加快集纳人才步伐。目前,在尼日利亚和印尼两个基地,企业已外派40余人。
“我们会持续做优海外产供销一体化,向成为‘瓶级PET全球领跑者’的目标不断迈进,在新材料领域向世界给出‘中国方案’。”沈志刚目光坚定,关于万凯,一波新的“迸发”已经开始。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