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王斌
以工代赈是甘肃省定西市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40年以工代赈在定西的实践历程,无疑在改善定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得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小项目”彰显“大成效”
1980年,国家打响了以“三西”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定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主战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历届党委政府组织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三西”扶贫开发探索出“三条路子”,“八七”脱贫攻坚提前一年解决温饱,再到西部大开发整体脱贫,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在扶贫进程中,定西以工代赈工作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坚持以水兴农。投入资金6.1亿元,建成陇西渭北坪电灌、渭源峡口水库、临洮格致坪电灌等一批骨干工程,改建渠道1814.5公里,建成电力提灌919处,小提灌工程94处,蓄水池38个,修建堤防65.6公里,大口井10眼,灌溉井15座等,新修梯田3.8万亩,建成集雨水节灌窖池5.54万座,兴建机井32眼,硬化雨水集流场12.63万平方米,修筑洮河、漳河、渭河、牛谷河等护岸工程103.5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1.43万亩,解决了北部干旱山区39.87万人口、22.47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二是坚持修路架桥。投入资金8.53亿元建成安定区高内公路、定陇路、葛西路等县乡公路1270公里,建成安定区西岩桥、通渭县常河镇固堆河大桥、陇西县通安驿镇大咸河兴通桥等独立桥梁64座。三是坚持流域治理。投入资金1.43亿元,建成治沟骨干工程10座,建设基本农田4.18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98万亩,治理流域面积188平方公里。同时,培育壮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扶持马铃薯、中药材、草牧、食用菌等作物种植54.7万亩,开展日光温室、良种培育、经济林、白灵菇培育等农村产业建设。
据统计,从1984年至2024年,定西市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4万个,投入资金16.06亿元,带动超20万农村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06亿元。
“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定西市发展改革委始终深刻把握“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主动顺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作为贯穿以工代赈工作全过程的核心要求,让以工代赈这项老政策焕发新活力。
制定印发《定西市“十四五”以工代赈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范围、受益对象和重点建设领域等,为做好“十四五”以工代赈提供指导。联合定西市委农办等13个部门建立以工代赈工作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形成工作合力。把以工代赈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最大程度为有务工意愿和能力的农村群众创造就业机会,让农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先后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1.42万名参与工程建设,先后培训农村劳动力1.06万名。
同时,将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由原来中央资金的10%提高到20%以上,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劳务报酬提高至30%以上。特别是在项目申报中,将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作为一条“硬杠杠”,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申报安排资金。建立由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等20个市直部门组成的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部门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分析研判问题,共促任务落地见效。2023年,实施“重推”项目61个,总投资217亿元,发放劳务报酬1.75亿元,带动1.92万名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列出2024年“农推”“重推”项目清单,计划实施“农推”项目77个,总投资8.2亿元;在安定区10万千瓦集中式风电项目、通渭县2024年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等13个重点工程中积极推广以工代赈,预计可带动3.1万名群众务工就业,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就业增收乘数效应。
定西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以工代赈,代的是为民的初心,是‘授人以渔’的长久。定西全市上下将继续秉持为民服务宗旨,坚持‘鱼渔双授’提技能,‘志智双扶’促发展,不断放大从‘赈’到‘振’的效应,充分发挥项目优势,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焕发乡村新活力。”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