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王斌
金秋时节,甘肃省天水大地一片丰收景象。在麦积区南山万亩花牛苹果产业基地,果农们一边夸赞着脚下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新修的产业路,一边忙碌地采摘运送红彤彤的苹果;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李沟村种养殖合作社,一排排标准化牛羊圈舍整齐排列,圈舍内一只只牛羊膘肥体壮……徜徉天水大地,以工代赈“赈”出一幅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新画卷。
天水市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是全国老工业基地、甘肃省区域中心城市,2023年常住人口290.7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48.16万人。40年来,天水市充分发挥人口优势、产业优势,让以工代赈的幸福花开遍龙城大地,以工代赈已成为助力农民群众就业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
武山县东梁渠水利工程是天水市较早采用以工代赈方式修建的民生工程。东梁山海拔高且缺水干旱,地处东梁山中部的柏家山70余户人家,人畜饮水难,吃水贵如油,千百年来流传着“穷北山、富南山,苦熬不过东梁山”的民谣。现年70岁的武山县温泉镇柏山村老支书陶七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激动地说:“以工代赈政策就是好,不仅给我们修好渠,还给我们发了面粉、布票、绒裤等,解决了当时吃穿困难等问题。”
近年来,天水市不断传承发扬“东梁渠”精神,时刻坚守“赈”的初心,认真落实《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四个五”工作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监督落实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确保“赈”到实处、“赈”出长效,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磅礴动力。
路路通、千村通,以工代赈打通群众致富路。韩双周是麦积区元龙镇红星村村民,因为年龄偏大,加上家里有老人和果园需要照料,长期无法外出务农。2023年3月,麦积区元龙镇以工代赈项目要建设一条6.5公里的产业路。项目一开工,韩双周就去报名了。“这条路对我们村好处很多,路修好了开车安全、干活方便。而且我在这里干一天活还能拿150元。”韩双周高兴地说。
像韩双周这样面临就业问题的农村中老年人很多。正是有了以工代赈政策,才使他们有了就地就业、获得报酬的机会。近年来,天水市积极探索赈济新模式,不断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让以工代赈项目更直接、更广泛、更长久地惠及群众。“十四五”以来,天水市积极争取并实施以工代赈项目78个,总投资4.39亿元,带动当地群众务工6646人,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204人次,累计发放劳务报酬9964万元。
农推好、重推优,以工代赈“赈”出新成效。甘谷县杰瑞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是天水市在非政府投资项目中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方式的重大工程之一,也是甘肃省首个在民营企业中推动以工代赈方式的项目。2022年8月,天水市抢抓国家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的政策机遇,积极组织当地3200名群众参与杰瑞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设,务工收入人均达3.75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又协调该企业优先吸纳当地群众稳定就业220人,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同时,在项目实施期间,采用“培训+上岗”等方式,开展劳动技能培训6400余人次,让群众通过一个项目掌握“一技之长”,变身产业工人,为群众长期稳定就业提供坚强保障。
在“农推”和“重推”以工代赈项目中,天水市一直用心用情用力。“十四五”以来,天水市共实施农推项目100个,总投资15.9亿元,带动当地群众务工16547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64亿元;实施适用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19个,总投资273.05亿元,带动当地群众务工15646人,累计发放劳务报酬5.87亿元。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