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镜头定格胡同记忆

他们用镜头定格胡同记忆
2024年10月29日 18:00 北京晚报

  胡同是北京的重要特色和文化象征。门簪、门墩、砖瓦、树木,乃至遛鸟的大爷、嬉闹的孩子……都是胡同的组成部分。在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里,有一群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胡同变迁、讲述胡同故事,他们就是“8090拍记队”。

五四大街公厕改造中发现的福字门楼墙面

托举队友获取更好拍摄视角

队员在拍摄胡同门墩

  缘起

  一群胡同里长大的北京孩子

  在胡同消失前 拍下小时候记忆

  上周日下午,在西城区铁树斜街93号博物馆内,一场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分享会正在进行。分享嘉宾张屹然是拍记队的主要成员之一。

  “正阳门箭楼为什么险些消失?”“五牌楼上的文字为什么多次发生变化?”“地安门原来长什么样子?”……两个小时的分享中,一个接一个既有意思,又和中轴线紧密相关的小故事让听众听得大呼过瘾。随着讲解的深入,屏幕上的照片也不断变换。细看可以发现,有的照片距今近20年,有的则是刚刚拍摄的。这些照片都出自拍记队员之手。

  “从永定门的复建,到前门三里河恢复历史原貌,我们始终在与时间赛跑,记录着北京城的变化。”说起拍记队的故事,队中骨干熊文打开了话匣子。

  当天的活动中,不少志愿者都是拍记队的队员。“老朱、水蓝,早来啦。”别看有的喊真名,有的称网名,但队员们之间的亲密显而易见。用熊文的话说,“都是一起拍过胡同的‘战友’,友谊没得说。”

  尽管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但走进胡同、按下快门却步调一致。这是队员们给拍记队的“自画像”。若不是看到熊文手机相册中的一个个队员探头、躬身,甚至要上墙的“英姿”,很难想象这群拍客在胡同里的样子。

  “我们有30多名队员,骨干大约有四五个,基本都是胡同生、胡同长的北京孩子。最早从零几年就开始拍摄了,追着拆胡同的推土机跑。”队员卢淼说。

  原来,2000年前后,因城市建设和道路拓宽,京城里的一些胡同贴出了拆迁公告,有的胡同这星期还在,下星期可能就只剩下名字了。爱好者们追着拍,只为在胡同消失前,拍下小时候的记忆,给自己留个念想儿。

  2005年前后,文化网站“老北京”网的网友们成立了一支名为“老北京拍记队”的队伍,目标就是走遍胡同,为北京的胡同文化、市井生活建档案。从那时起,一群60后、70后按动快门,拍下了300多条如今已消失的胡同。而熊文、卢淼等人,就是这群前辈的迷弟、迷妹。

  突破

  一对难得一见的汉白玉门墩

  开眼界变思路 收录原生态细节

  “他们能行,我们也能行。我们的队员既有上世纪80年代的头儿,也有上世纪90年代的尾巴,都是在胡同里长大的一批人,我们有胡同情结和传播胡同文化的责任。”说起“8090拍记队”组队的初心,熊文笑称多少有点对前辈的“不服”。从2017年组队开始,最频繁的时候,一周能组织三次以上的活动。他们扎进胡同,拍街景、拍居民,也拍门楼砖雕、门簪门墩。

  “上瘾,求全,拍大面儿。”队员窦梓宁的话道出了拍记队初期的风格。他们曾以前门、大栅栏为出发点,将周边胡同分为几片,分组进行拍摄;也曾追着名气,在史家胡同深处探寻凌叔华的往事,在八大胡同里印证赛金花、小凤仙等人的传闻。

  在拍摄过程中,队员们经常会面临这样的询问:“你们是干什么的?这老胡同有什么可拍的?”发问的多是胡同里的居民。当年轻人说出记录胡同的初心时,一些老人则不屑地说:“这有什么用?”

  这让队员们从最初的热情中逐渐冷静下来。他们意识到,拍摄胡同容易,但拍出胡同味道却很难。想要从大面走向精微,敲门行动必不可少。只有真正走进民宅,走访老居民,才能聊出故事,拍出好东西。

  想法虽好,但闭门羹却没少吃。不过,熊文的一次偶得坚定了大伙的信心。那是一个周末,她和几位队员来到掌扇胡同拍摄,发现一家门前的青石门墩非常完整、清晰,便举起相机拍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位在旁边晒太阳的老人上前询问,得知他们的拍摄目的,便主动邀请熊文进门看看。

  “当时,我跟大爷夸这个门墩特别清晰。他说里面还有更好的,我还有点不相信。”熊文说。

  不看不知道,当一对汉白玉材质的门墩出现在熊文眼前时,她甚至忘记了按动快门。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这对门墩上面雕着趴伏的小狮子,花纹也特别清晰,明显比门外的青石门墩更有价值。

  一通拍摄后,熊文和老人拉起家常。原来,这对汉白玉门墩是老人的收藏品,平时摆在自家院内很少示人。“大爷说,看我特别执着,观察了半天才愿意让我看看这宝贝。要是走马观花地拍照,肯定会与汉白玉门墩失之交臂了。”回忆起那次拍摄,熊文感慨不已。

  就这样,在熊文的带动下,队伍拍得细致多了。有条件的院落都要探访,尽量走访到原住老人,门楼、扶手、雕花、罩棚等细微建筑构件都要一一收入镜头。

  “哪怕门前挂着衣服,晒着被子,镜头也不会避开,这种原生态的细节才是最打动人的。”熊文说。

  目标

  一篇回忆储子营胡同的文章

  引起广泛共鸣 共同传播胡同情

  渐渐地,拍记队有了名气,也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素材。队员们将这些资料分门别类,按照“胡同寻踪”“时光旧影”“碎片留痕”等栏目,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而一些偶得的胡同剪影、建筑特写,则发布在微博上。“我们的目的很简单,既传播胡同故事、文化,也想通过网络结识更多小伙伴。”熊文说。

  几年来,拍记队在收获粉丝的同时,也通过公众号吸纳了几位新队员。在众多互动中,一篇投稿让队里的每一位成员成就感满满。

  这是2019年的一篇推送文章,介绍天桥地区的储子营胡同。储子营胡同原名厨子营,形成于明代,属正南坊,在明嘉靖年间的北京地图中已有记载。1965年地名整顿时,将储子营大院、古佛寺后身并入,统称为储子营胡同,并沿用至今。

  在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胡同内多为低矮破旧的平房住宅,内有储子营粮店、储子营副食店,有特色的建筑并不很多。”

  与众多知名胡同相比,储子营胡同鲜为人知。可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胡同,却引起了一位读者的共鸣。

  “看到关于储子营胡同的推送内容后特别感慨。因为这是我长大的地方,是我曾经的家。”给拍记队公众号留言的读者姓顾,表达感谢后,她试探地问:“我能投稿吗?也想写写小时候在储子营的故事。”

  这样的要求正是拍记队队员们期望的。“求之不得呀,这种故事最能体现曾经的胡同生活,您放开了写。”留言当天,队员们就通过后台进行了回复。

  几个月后,一篇名为《在储子营胡同20号的日子》的文章出现在电子邮箱。小顾在文中写道:“我就出生在这里,所有的童年记忆都是围绕着这条胡同和周边的所有胡同展开的。”

  在小顾分享的细节中,胡同里的人情味尤为动人。“没上幼儿园之前,我爸妈工作忙没时间照看我,就把我交给对面人家的一位老太太帮忙照看。老太太心诚人善,对我特别好……”“后来长大了,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拉着我的手一直哭,唠叨一些家里事儿,还有她如何想我……”

  朴实的文字引起了更多共鸣。熊文说,这篇文章发布后,通过后台分享胡同经历、故事的人多了,很多80后、90后的胡同记忆被拍记队收集起来,成为传播胡同文化的小故事。

  “我们会慢慢整理,陆续在线上、线下与大家分享。虽然故事情节并不波澜壮阔,主人公也不是大人物,但是每一个平凡的故事背后,都是胡同文化的体现。”熊文表示。

  伴随着积累的照片、故事越来越多,拍记队传播胡同文化、讲述胡同故事的方式也越发多样。几年来,线下分享会,带孩子们逛胡同、拍胡同已经成为队伍的常规操作。拍摄和推送的内容也更加专题化、精细化,以点带面,钩沉胡同春秋。

  “现在,虽然不像20多岁那会儿活动那么频繁,但我们每月、每年仍保持着一定频率的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熊文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让拍记队有了新目标。我们想用照片和故事,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介绍北京中轴线。上周末举办的分享会,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让队员们欣喜的是,听众中不乏中小学生。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不愿离去,对着中轴线建筑的老照片展开讨论。“这群孩子将来没准也能拉起一支拍记队,就像咱们当年那样。”熊文的话让队员们会心一笑。本报记者 张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胡同 北京市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29 聚星科技 920111 6.25
  • 10-25 健尔康 603205 14.65
  • 10-25 港迪技术 301633 37.94
  • 10-22 科拜尔 920066 13.31
  • 10-21 强达电路 301628 28.18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