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陕西日报
记者 郝颖 通讯员 高亚蓉
金秋的延安,天高云淡、层林尽染。
10月20日至23日,由中央网信办、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省委网信委指导的“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在延安开展。
来自全国百余家媒体的记者组成“思想之路”“逐梦之路”“创新之路”“追光之路”4个采访团走进延安,聚焦延安精神传承、生态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内容,通过融媒体直播、行进式集中采访、新媒体产品接力传播等形式,全方位展示延安精神和新时代革命老区的新面貌。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经过参观采访,有记者感叹:“新时代,延安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这里荒山披上了绿衣、百姓安居乐业,革命老区的前进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初见:在革命圣地汲取奋进力量
革命旧址内,庄严肃穆。
活动首日,记者先后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等红色革命纪念地,在讲解员的讲解下,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感悟延安精神。
“今天能来到这里,接受一场精神的洗礼,我获益匪浅。”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丹凤说。
行至延河东岸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记者透过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红色故事,感悟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红色新闻山”——清凉山,记者拾级而上,来到延安新闻纪念馆追寻初心。
“作为新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祥地,清凉山见证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在这里,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前辈为了真理和正义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贵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周盛说。
重识:从荒山秃峁到满目苍翠
10月22日,“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登上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的山峁,满目苍翠尽收眼底。
“以前,南沟村漫山遍野是黄土,一遇下雨,稀泥顺沟流,村民出行很不便。”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介绍,“现在,退耕还林让南沟村山绿了、水清了。依靠好生态,村上旅游业搞得很红火,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听完白涛的讲解,中国吉林网记者郑涵予说:“今天来到南沟村,我看到了抬头是青山,低头是碧水的美景,彻底改变了对黄土高原的印象。”
10月23日,“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来到延安市宜川县。黄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宜川县“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和队友用绳子拴住腰种树。
“悬崖峭壁上还能种树,令我深感震撼。”南海网记者李成超说,“这几天的所见让我印象深刻。”
如今,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48.07%,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成为陕北地区林草资源最富集的区域。
展望:特色产业向“新”前行
“我们延安的苹果汁水多、甜度高,直播间的朋友可以买回去尝尝!”10月22日,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农赵伟正在直播宣传自家的苹果。
果园内,“创新之路”媒体采访团看到,湛蓝天空下,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水肥一体化滴灌、防雹网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
“没想到这么小个头的苹果树能长出那么大的苹果!”封面新闻记者郭馨鞠说。
“创新之路”媒体采访团还现场体验采摘苹果、直播助农,感受“小苹果”如何带动乡村“大振兴”。
目前,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2.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506.7亿元。全市有100多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农民经营性收入超六成来自苹果。
延安的新面貌,还新在科技上。
“苹果还能‘敷面膜’?怎么敷?”10月21日,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四川观察记者杨欣惊讶地问。
“在苹果生长过程中,喷施两三次特殊溶液,就能在苹果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能增加苹果的甜度,还能有效防范病虫害。”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刘通说。
行程接近尾声,东北网记者许诺说:“我深切感受到,在延安精神的照耀下,老区换新颜,人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将不断学习和践行延安精神,砥砺前行,努力做好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编辑:张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