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王卫科 狄东阳 程健
“雨过天晴,路过锁阳城,浩瀚的戈壁滩里,它就屹立在那,巍峨又惊艳,那么一瞬间,就爱上了这些遗址。”
“听专家们讨论分析,似乎每一粒沙子都是那么珍贵,作为当地人,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厚重的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就动员父母,去守窟吧,挺好的……”
李晓霏如是说。
10月2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甘肃网、快手甘肃承办的“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来到酒泉市,来自中央及省市县各级网络媒体记者、商业平台编辑、网络名人等组成的采访团走进瓜州县,近距离感知佛教文化、全方位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续写甘肃石窟故事。
在瓜州玄奘取经博物馆,记者见到了讲解员李晓霏。此时,她的父母还在东千佛洞守窟,已9年有余。
曾经,李晓霏的梦想是当一名会计。2009年,大学毕业后的李晓霏在南京一家出版企业工作,并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升任为连锁店经理。然而,2011年五一假期回家探亲,让李晓霏的人生从此与石窟和文物结缘。
“雨过天晴,路过锁阳城,浩瀚的戈壁滩里,它就屹立在那,巍峨又惊艳,那么一瞬间,就爱上了这些遗址。”李晓霏回忆,当时,听说了瓜州县招聘锁阳城遗址讲解员的信息,遂毅然报名参加。
经过层层选拔,李晓霏成功当上了锁阳城遗址讲解员。
“对于锁阳城遗址,我只知道‘薛仁贵兵困锁阳城’的故事,其它的一概不知。”李晓霏说,“我们要讲的,还不仅是锁阳城遗址,东千佛洞也是讲解的重要内容。”
当时,讲解员们就住在锁阳城遗址不远处的一个四合院里。不通互联网,手机也没信号。每天,她们除了学习就是学习。
“好在四合院里有很多关于石窟、历史、文物的书籍,我就一天到晚自学。”李晓霏说,为了尽快能够胜任工作,她们在纸箱上勾画出东千佛洞的每一个洞窟构造,标注每一面壁画是什么内容,以更好地开展讲解工作。
“刚开始,我就拿着纸板,一边看提示,一边给游客讲解。很多游客还拿着我的纸板看:哦,原来是这样……”
东千佛洞,被称为西夏艺术的宝库,于西夏王朝时期才开始开窟塑像,可以说是西夏人自己开凿的佛洞。目前,有洞窟有23个。窟内有前殿、前室、后甬道。壁画细腻,细节完整,酷似工笔画,内容则显密结合、汉藏并存。
随着讲解工作的深入开展,石窟知识、历史知识、绘画艺术、造像技艺等知识不断积累,李晓霏对东千佛洞的喜爱与敬畏之情也愈加地强烈。
由于东千佛洞位于安西极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四周荒无人烟,2010年以前,那里无水无电,也无手机信号,自当地政府开始实施保护工作以来,没人愿意去,守窟之业,一人难求。
“以前,有一对夫妻守着洞窟,坚守了很多年。丈夫的身体不好,直到临终前才下了山,回到家的第二天便去世了。之后,妻子再也没去过。”李晓霏说,由于条件艰苦,再也没人愿意去守窟。
2011年,苦寻守窟人未果,当地政府找到了李晓霏,动员李晓霏的父母上山守窟。
“当时我就答应了,觉得去守护石窟瑰宝,是多好的事啊。于是,我就不断地劝导父母……”
在李晓霏的劝导下,她的父母卖掉了饲养的20多头牛,放弃了50多亩地,背起行囊,住进了荒无人烟的保护区。
“后来,有一段时间,很后悔。”李晓霏回忆,为了替父母排解寂寞,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前往东千佛洞陪父母住几天,“那种日子太艰难了,每天一早要去山顶找信号,打电话汇报安全情况。一年四季见不着人,时间久了,我父母也不爱说话了,他两就各自干着各自的事,一天到晚不说话。每次下山采购还要向保护区报备……”
在东千佛洞,李晓霏父母排解孤独的方式就是种树。“把山上掉下来的土块运到平坦处,打碎,种树。”
9年过去,一棵棵小苗已经长成了大树。
而在瓜州城里,李晓霏为了让父母方便下山,用他们守窟3年多才能赚来的钱,为父亲买了一辆车。她说,“父母已经习惯了守窟的生活,虽然代价太大,但我们愿意。”
从一个外行到金牌讲解员,一路走来,李晓霏有心酸也有快乐。而今,李晓霏虽然调任玄奘取经博物馆讲解员,但每每东千佛洞需要讲解员时,她依然会欣然前往。
“我觉得干讲解也很有成就感。”李晓霏说:“把家乡的历史文化介绍给大家,大家就不会觉得锁阳城遗址只是一个土堆,东千佛洞不是荒芜孤寂地什么都没有。大家懂得了它们的价值,就会产生更强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
来源:央视网
编辑:王 璐
责编:黄昕鹏
主编:王 娟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