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在位于山西省太谷县的家中,张改英(右)为妹妹张爱英穿上胶鞋。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周树铭 摄 虽然已过去60多年,年近八旬的张改英回想起照片中给妹妹穿鞋的场景时,依然忍俊不禁。
那是1957年,山西省太谷县(今晋中市太谷区)南沙河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得好收成,村里准备搭台唱戏。听说这个消息,孩子们奔走相告。11岁的张改英赶忙为5岁的妹妹张爱英换上胶鞋。看到姐妹俩可爱俏皮的神情,正在家里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忍不住按下快门,定格了这温情而纯真的一幕。
山西省太谷县新联社的社员张拴保(前左一)带着女儿张改英(前右一)姐妹俩看戏(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瑞华、周树铭 摄 1946年,张改英出生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家里共有7个兄弟姐妹。1949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张改英举家搬迁到晋中市太谷区南沙河村。
张改英的父亲张拴保当时是南沙河村党支部书记,在他和村民的努力下,1956年,南沙河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实现电气化的村庄——村民不仅装上了电灯,土地灌溉效率也大大提升。“多动弹才能吃饱饭!”父亲的这句话让张改英终身难忘,也成为她此后的人生信条。
张改英肖像(9月20日摄)。
9月19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南沙河村,张改英(左)和大姐张采英(右)、二姐张转英在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里回忆过去。
9月19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南沙河村,张改英(中)和大姐张采英(右)、二姐张转英在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里合影。 1965年,张改英进入太谷纺织厂工作。父亲不怕吃苦、凭借劳动改变命运的经历早已烙印在她的心里。张改英以父亲为榜样,兢兢业业,以厂为家。30年间,她从一名普通工人渐渐成长为车间班组长,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纺织厂,张改英遇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两人步入婚姻殿堂,也搬进了更加宽敞的宿舍楼,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儿子、女儿陆续出生,张改英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牵挂。1996年,张改英退休,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
张改英(右)和女儿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张合影(资料照片)。
张改英和孙子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张合影(资料照片)。
9月19日,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南沙河村,张改英(左)和大姐张采英查看老照片,回忆往事。 翻看着微微泛黄的老照片,张改英回忆起儿时的生活点滴:白天,全家跟着父亲一起下地劳动,虽然辛苦却仍免不了忍饥挨饿;晚上,一家九口挤在一张床上,几个人同盖一条被子。
以前逢年过节买件新衣裳很开心,现在平时穿的也和过年一样;以前条件艰苦,只能吃粗粮,现在精米白面吃多了,反而想吃点粗粮;以前全家人挤在几平方米的小屋,现在老两口住在80平方米的楼房里;以前出门靠步行,现在公共交通四通八达,选择更加多样……张改英忆苦思甜,娓娓道来。
9月19日,张改英在位于晋中市太谷区太纺社区的家里翻看老照片。
9月19日,张改英在位于晋中市太谷区太纺社区的家里打扫卫生。
9月19日,张改英在位于晋中市太谷区太纺社区的家里用缝纫机缝补衣服。这台购置于20世纪70年代的缝纫机已陪伴她50多年。
9月27日,在晋中市太谷区,张改英乘坐免费公交。
9月27日,在晋中市太谷区,张改英(左)乘坐免费公交。 近年来,张改英居住的社区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新建了集绿化、健身于一体的公园,闲时到公园散步、和老伴到活动室打乒乓球成了张改英的日常。
晋中市太谷区太纺社区(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9月19日,张改英(左)和老伴史鸿彰在晋中市太谷区太纺社区的公园里散步。
9月19日,张改英(右)和街坊邻里在晋中市太谷区太纺社区聊天。
9月19日,张改英和老伴史鸿彰在晋中市太谷区太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打乒乓球。 在历史长河里,70年短暂犹如一瞬,照片里的“穿鞋小囡”转眼间就将迈入耄耋之年。2022年,照片中穿鞋的妹妹张爱英因病去世,兄弟姐妹中只剩下张改英和大姐、二姐3人。
走过人生的悲欢离合,对于现在的生活,张改英感到很知足、很满意。正如许多同龄人,对于曾经艰苦奋斗的岁月,张改英已很少再提,只是偶尔和儿孙们聊起,希望晚辈们能珍惜现在,对用双手改写家国命运的前辈心怀敬意。
9月27日,在位于晋中市太谷区太纺社区的家里,张改英(左)和外孙女武炎雯一边翻看老照片,一边回忆往事。
上图为张改英一家拍摄于1984年的合影,后排左二为张改英,后排右二为妹妹张爱英,前排右二为父亲张拴保;下图为张改英一家拍摄于2009年的合影,第二排左三为张改英(资料照片)。
点开视频
听张改英讲述老照片的故事
↓
02:58
统筹:宋为伟 韩芳
记者:杨晨光 王皓
报道员:孙泰雁 曹神铭
制作:陈恩琪 刘琼
新华社摄影部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