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材有这样一篇课文,记叙了1952年10月发生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一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的光辉形象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
今年91岁的志愿军老战士贾延俊,当年与黄继光是同一连队的战友。贾延俊家住济南市市中区瓦峪沟村,“1976年3月入党的他,在为后辈讲述那段与黄继光一起战斗的岁月时,总是满含热泪。”瓦峪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贻美对记者说。
“如果国家现在需要,我还要上!”这位年逾九旬的志愿军老战士常常这样对后辈讲,“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话语间,依然血性十足。
上甘岭战役中
他与黄继光同一连队
提及那场战役,贾延俊的眼神望向了远方。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19岁的贾延俊与黄继光一样,穿梭在火海弹雨之中。
“我也是一名通讯兵,送信是我的工作。我们连队一共有140多人,黄继光就是我的战友。”贾延俊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送信,就自己一个人,只能靠日月星辰辨别方向,白天趴在坑道里,夜晚摸黑传递命令。”
史料记载,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在当时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在仅4平方公里的阵地上,“联合国军”先后投入6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航弹,最多的一天达30万发。志愿军也陆续投入兵力4万余人,发射炮弹40万发。阵地上草木荡然无存,岩石构成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堆。
贾延俊老人说:“当时敌我力量悬殊。但是,就是靠着无数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前赴后继,志愿军成功拿下了597.9高地,赢得了反击战的胜利。”
一个又一个战友在他的眼前倒下去,一个又一个战友冲上去,但是他们毫无畏惧,“你看我院子里的这些落叶了么?战场上的伤亡人员比这还多。”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呐喊声在那片焦土中炸裂天空,多少年来始终在老人的耳畔萦绕。
对于这些经历过生死考验的老战士来说,忠诚,就是党一声令下时的义无反顾。“问我怕不怕死,保家卫国,怕啥?能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与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很知足!”回忆过往,浑浊的泪水顺着贾延俊老人沧桑的脸颊扑簌簌滚落……
朝鲜战场上
他啃过皮带吃过稻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当贾延俊唱起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苍老的面容、含糊不清的语句、高亢的歌声、眼里的老泪……仿佛把在场所有人都带到了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也仿佛把炮火连天印刻在了所有人的脑海之中。
1951年,贾延俊怀着一腔保卫国家的热情,与同村青年贾文才、贾延安、贾延若、贾延洪一起报名参军,从当时的历城县吴家乡瓦峪沟村出发,北上沈阳,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
出发北上的那一天,父老乡亲早早聚集在村头,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送这些骑着马匹、身披红花的年轻人。
回忆在漆黑的夜里蹚着冰冷刺骨的鸭绿江水奔赴前线、第一次走出国门的经历,贾延俊说:“当时根本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活着回来。”
白天,他们在山洞和树林里宿营,躲避敌人飞机的侦察和扫射;黑夜,他们在累累弹坑、一片焦土中急速行军。
“在战场上就没脱过衣服,甚至连鞋子都没脱过,随时准备出发。不脱衣服没啥,就是饿难以忍受。好的时候有炒面和高粱米,实在没有啥吃的时候,也啃过皮带,吃过稻草。”贾延俊说。记者问道:“稻草能吃吗?”他淡淡地说:“把嫩的稻草叶卷一卷,让它变得更软一些,然后嚼嚼咽下去,不饿就行。”
3枚纪念章
串联起一生荣光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些当年的故事,感到很光荣。”老人的女儿贾贻芝这样说道。
贾贻芝说,梳理父亲的过往,就不得不说起他的3枚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那是他一生的荣光。他总是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不让我们动。每年‘八一’和国庆期间,他都会穿上军装,戴上属于他的荣耀,默默地望着朝鲜的方向。”贾贻芝说。
带着历史印痕的纪念章背后,是这位老人蓬勃的生命力。
金色的军号,军绿色的水壶、搪瓷缸子,斜挎背包、军帽,这些都挂在贾延俊家中西侧墙上的显眼位置。“我是一个兵”,有着48年党龄的他,时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军人。
回乡后的贾延俊,积极投入家乡建设,建设卧虎山水库、村里的水渠,都有他的身影。这一干就是34年。在贾延俊小女儿的印象里,父亲似乎一直在为村集体忙活,具体干什么也是她长大以后才逐渐了解,“没想到我的父亲这么厉害,我和姐姐们都为他骄傲!”
他用一生
向后人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在瓦峪沟村村委有这样两张表格,一张是高而公社第237174号兵役登记表,记录了贾延俊符合可服兵役的资格;一张是东北字第419705号黑龙江军区批复的同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记录了他回乡的历程。
“色布16尺、鞋子一双、袜子一双、肥皂一条、毛巾一条”,这是登记表上记载的发给贾延俊的所有物品;生产资助金及医疗补助金部分,因为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身体状况一栏中,能够看清的就剩下“胃病”等字眼。“入伍前的贫农”“现在的军人”“三等功一次”“同意回乡”……记录了他的前半生。
1953年,贾延俊从朝鲜战场回国,因耳朵流脓淌血,被送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军区医院进行治疗,23岁回到家乡。回乡以后,他在村里负责民兵等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村干部。
2022年,作为在乡老复员军人的代表,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共同发起的“孝心工程·光荣小屋”项目为贾延俊老人送来了关爱,多功能的护理床、血压血糖仪等各类健康监测设备,砖红色的外墙,从里到外焕然一新的小屋,让这位老兵泪洒揭牌现场,金色的“光荣小屋”牌子在他的眼前熠熠生辉。
现在的贾延俊老人,是瓦峪沟村年龄最大的党史宣讲员,“别看他年龄大,为年轻人讲起党史,依旧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贾贻美说。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磊
摄影: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黄中明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