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 养活了千万人的超级行业

漕运 养活了千万人的超级行业
2024年10月16日 08:00 北京日报客户端

  张菁如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粮食关系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国家安全与稳定,自古至今都备受关注。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事关粮食的独特历史现象——漕运,不仅被历代帝王称为“安社稷之奇策”,还留下了宝贵的运河遗产惠泽今世。

扬州的古邗沟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运河,图为古邗沟码头遗址。扬州的古邗沟是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运河,图为古邗沟码头遗址。

  漕运源起于两千多年前

  漕,从字形上看,就与水有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漕,水转谷也。”意思是通过水道运送粮食。

  漕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前期。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国的国君夷吾派了使臣到秦国买粮。因夷吾之前有过多次失信之举,卖与不卖,在秦国的大臣之间争论不休。但鉴于“秦晋之好”,秦穆公最终决定把粮食卖给晋国。但怎么把大量的粮食运往晋国呢?这成了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当时,从秦国的都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到晋国的都城绛(今山西省新绛县北)七百余里,山路崎岖,十分艰险,靠人挑车拉,不知道何年才能运到。怎么办?左相百里奚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说:“雍紧靠渭河,而绛紧靠汾水,从雍装船后,顺着渭河到黄河,再从黄河入汾水,很快就能送到绛。既省人力,又少消耗。”于是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建议,通过水路运粮,史称“泛舟之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自然河道水上运粮事件,它让古人充分认识到了大规模水上运输的优越性。

  中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人工河运输发生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伐齐,为运输兵力和粮草,在扬州至淮安之间开凿了邗沟,连通了长江和淮河。邗沟不仅为吴国打败齐国、参与诸侯争霸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源起之地。在后来的战国时期,有漕运性质的运粮、运兵事件多有发生,但因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地理限制,规模一般都较小且未形成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都城需要建立庞大的政府机构和一支常备军。当时,文武官员的俸禄一般由中央政府用粮食和其他物资支付,对粮食和其他物资的需求巨大,仅靠当地的供给远远不够,这就需要依靠征调外地物资补给。有大规模、长距离运输优势的漕运正式走上历史舞台,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物资运输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漕运不同于民间以客运与货运为主的“水运”,它是利用水道调运公粮的专业运输,历代都被官方视为“岁贡之命脉”。

  据史料记载,除了拱卫都城,秦代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还曾将粮食从今天的山东省沿海地区转运至北河(今内蒙古乌家河)。此外,秦始皇在南方开凿了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以解决水路运输问题。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同为秦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三大水利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山区越岭运河,也是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汉武帝时期,为改善都城长安周边的漕运能力,引渭水穿渠至长安,从南山而下至黄河三百余里,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关中漕渠,通航后可行驶五至十丈的大船,成为当时的漕运命脉。与此同时,西汉时期还设置了护漕都尉管理漕运用卒,漕运逐渐制度化。

河南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展示的隋唐大运河浮雕。

  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

  到了隋代,中国修建了泽被后世千年的隋唐大运河。公元605年,继位不久的隋炀帝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淮安的通济渠,连通了黄河与淮河的水路;公元608年,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的永济渠;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同时对古邗沟进行了改造。公元611年,以洛阳为中心、总长27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起来。

  众所周知,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因此很多自然河流多是东西走向,水运自然也以东西往来为主。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改变了这个古老的格局,使中国南北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愈发频繁便捷。隋唐大运河修好后,很多河道呈现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的火热景象,一些重要河道甚至常常发生“堵船”现象。

  隋唐大运河不仅提高了漕运的效率,还繁荣了沿线的经济。周边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繁荣城市,洛阳、扬州、杭州在当时都是世界级的大都市。这对当时经济文化的兴盛起到了促进作用。

  唐初的漕运主要沿袭隋代遗留的运河系统。武则天称帝后,曾于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租船数千艘,运粮百万石至幽州,充纳军粮。“千帆竞渡、万舸争流”成为当时隋唐大运河上的壮观盛景。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一度陷入困境。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转运使刘晏接管漕政后,创新纲运法,即10船一组,配备300名工人和50名篙工,将漕运由民间运送改为官府派武官押运,还采用分段接运法,降低漕运成本。自此,漕运形成定制。

  在此基础上,北宋在开封设排岸司和纲运司,将漕运分为两个系统:排岸司负责运河工程管理及漕粮验收、入仓,纲运司负责随船押运。在描写宋代水泊梁山好汉故事的《水浒传》中,有一个回目是“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生辰纲”,其实就是纲运司押运的大宗生日礼物。

元代通惠河修好后,从江南出发的漕船可以直达大都(北京)的积水潭。图为当时通惠河漕运的情景。元代通惠河修好后,从江南出发的漕船可以直达大都(北京)的积水潭。图为当时通惠河漕运的情景。

  元代开创海运新模式

  元代初期,南粮北运主要依赖原有的运河系统。但因为很多旧运道年久失修,只能采取水陆联运的方式,耗时且费力。随着都城大都(北京)对南方粮食需求的激增,开辟一条运量大、时间短的新运道变得格外迫切。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丞相伯颜提出了海运粮食的建议,并奏请重用有十多年海运经验的南方人朱清。当年隆冬,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海运壮举拉开帷幕。朱清在太仓浏河(今江苏省刘家港)装粮,大船装载1000石,小船装载300石,每船置年壮监运水兵16名,60艘平底海船共装运漕粮4.6万石。

  朱清指挥船队从刘家港出发,他亲自在前开道,由同样有海运经验的张瑄断后。绕过崇明西沙,经海门东岸的黄沙滩,沿海岸线北上,转过山东半岛最东端的成山角,进入渤海湾,入海河口,于次年春天到达直沽港。

  海上漕运航线通航后,元代开始大兴海运,海运漕粮连年增加。但美中不足的是损失多且行程缓慢。那是因为这条航线主要经过的都是浅海,水浅滩多,暗礁丛生,至少需要3个月才能到达。

  怎么开辟一条安全、快捷的海上漕运航线呢?朱清通过经年累月探索,于公元1293年开辟了新海线:漕船出了长江口后,继续东行直入外海,到成山角后,再向西转向界河(海河)。这条航线离海岸线远,可以避开许多浅滩,航程大大缩短,顺风时十余天便可抵达大都。即使逆风,也不过一个月。由于航线缩短,年运漕粮增至330余万石之巨。这条航行路线被收录在《大元海运记》一书中,得以流传后世。据专家考证,朱清开辟的这条航线,已基本上接近于近代的北洋航线,即今津沪航线。

  由于当时造船、航海技术和气象知识的局限,海运事故偶有发生。为降低漕运风险,在开辟海运新航线的同时,兼顾河运又被重新提上日程。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会通河(须城至临清)与通惠河(通州至大都)开通,标志着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贯通后,不再需要绕道洛阳,就可以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行程比之前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这样,元代漕运就形成了以海运为主、河运为辅的新格局。

京杭大运河的北京通州榆林庄船闸。

  明代通州创立“开漕节”

  明清时期,漕运达到鼎盛,京杭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经济的命脉。明初,漕运仍实行“海河兼运”,每年漕运量达到400万石。

  从明代开始,位于北京东大门的通州开始成为漕运重地。据《通州志》记载,明代时,通州地区不仅漕运繁盛,还创立了一个独特的节日——“开漕节”。当时由于漕船太多,航程远近不同,为规范漕运秩序,规定了各帮漕船到达通州的日期。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左右,来自山东、河南的头帮漕船率先抵达通州。这些漕船在通州仅可逗留十日,到期必须及时返航。之后其他地区的漕船陆续到达,漕运秩序井井有条。因此,每年三月初一左右,头帮漕船抵达通州时,通州主管漕运的官员都要在石坝和土坝这两个漕运码头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祭坝”仪式,以示庆贺,民间俗称“开漕节”。

  清代京师的粮食供给依然仰赖江南地区。康熙皇帝曾说“河道关系漕运,甚为紧要”。因此,清政府对运河的维护和疏浚工作极为重视,小规模维护每年一次,大规模整修也经常不断,确保漕运通道的畅通无阻。

  从修河者到水运者,再到沿途商贾,漕运在清代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庞大行业,上百万人依靠其生活。清代人丁显就曾在《请复河运刍言》中说:“漕河全盛时,粮船之水手,河岸之纤夫,集镇之穷黎,借此为衣食者不啻数百万人。”按此估算,从秦代到清代近2000年间,漕运这个超级物流行业至少养活了千万人。

  清代后期,经济衰退、运道失修、漕粮减少,漕运逐渐走向衰败和没落。随着铁路、公路的兴盛,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停办漕运,中国两千多年的漕运史就此结束。1905年,管理漕运的漕运总督也被裁撤。

  虽然清代后期停止了漕运,但因漕运而开通的各条运河一直在旅游和水运方面继续发挥着作用。比如,创造了多项人类历史纪录的京杭大运河不仅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继续保持着水运方面的交通功能。

  近些年,水运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运输方式,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比例逐年上升。今年6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优化主干线大通道,有序推进长江干线、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淮河干流等干线航道扩能升级,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的水运主通道。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漕运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加速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重新焕发生机。

  古迹留痕

  北京的“漕运”地名

  据不完全统计,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漕运在全国范围内留下数千个与之相关的地名,仅在北京地区就保留着近百个。

  在朝阳区望京有两条大街:阜通东大街和阜通西大街,皆因元代的漕运河——阜通河流经此地而得名。阜通河又叫“坝河”,即现在四元桥南侧的那条河,“西坝”和“东坝”,就是根据这条河上的水坝得名的。

  朝阳门内有许多带“仓”字的地名,多与漕运有关。如海运仓、禄米仓、北新仓、南新仓等。元代通惠河开挖之后,陆续在此建起一些大型粮仓。清末许多粮仓无米可储,大多被拆,但粮仓的名称却留了下来。

  与漕运有关的地名最多的是通州区。“通州”之名本身就与漕运有关,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设州,是运河北端的终点,海陵王取“运河漕运通畅周济”称“通州”,意为漕运千万不能堵塞。四员厅位于通州城区南部,清代在此设仓场总督衙门,清末形成街巷后仍以此命名。江米店也是漕运的产物,当年江南各省漕运的糯米(北方称江米)在此地储存,此地即称江米店。此外,通州与漕运有关的地名还有张家湾、上码头、烧酒巷等。

  画中故事

  宋代漕运用竹签计酬

  在宋代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中有不少关于漕运的画面。其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是:河畔的码头上,有一个人手拿好几根小棍,肩扛粮袋的人每人手里拿一根小棍。这些小棍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他们手中拿的都是竹签,这是码头上为工人计算报酬的一种方法。手里拿着好几根竹签的人是监工,他正在为装卸工人发放竹签,装卸工人扛一袋货物给一根竹签。装卸完毕,装卸工人凭竹签到货主那里领取劳动报酬。

  后来,这种用竹签来计算码头工人劳动的计酬方式,一直到民国时期还在使用,延续了近千年。

  西方水运

  美国为运河举办“婚礼”

  由于地形、体制与国情的不同,西方没有像中国这样的“漕运”体系,但运河的建设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等著名运河,都以其战略位置和交通价值闻名于世。美国早期的繁荣也与一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运河紧密相连,它就是伊利运河。

  19世纪初,美国政府认识到,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缺乏一条可靠的交通运输线路,这导致了大宗商品的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市场扩张和国家统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凿一条连接五大湖与大西洋的运河成了国家的紧迫任务。

  1825年10月,长达584公里的伊利运河竣工并通航。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当时的纽约州州长德维特·克林顿在伊利湖的湖口城市布法罗举行了一场象征性的仪式。他从伊利湖中取出两桶水,随后乘船沿着新开通的运河航行至哈德逊河河口的纽约市,在万众瞩目下将这两桶湖水倒入港口,这一仪式被诗意地称为“大西洋与伊利湖的婚礼”,象征着两大水系的历史性连通。

  伊利运河的通航,使得原本并不显眼的纽约迅速崛起,成为美国最大的港口和城市。此外,伊利运河还推动了北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为北方联邦在后来的南北战争中提供了坚实的后勤支持。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

7X24小时

  • 10-18 拉普拉斯 688726 --
  • 10-16 新铝时代 301613 27.7
  • 10-15 苏州天脉 301626 21.23
  • 10-11 六九一二 301592 29.49
  • 10-08 托普云农 301556 14.5
  •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